墨韵书香墨韵书香墨韵书香

所有文章第82页

书画知识

[书画知识] 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为第一大画科,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山水画产生时间较人物画晚,比花鸟画早,孕育萌芽于早期人物画的背景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科,隋唐时期发展成熟,五代两宋时期达到艺术的高峰,元明清各代均有发展与建树,名家辈出,遂形成蔚为壮观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至今不衰。 中国山水画的欣...
书画知识

[书画知识] 颜真卿行书代表作以及风格特征

颜真卿的楷书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东方朔画赞》与《多宝塔碑》是其四十多岁时所作,为早期作品,两碑用笔清俊遒美,结体方正匀稳,端庄谨密,而《东方朔画赞》用笔圆劲清雄,肥度适中,结体展促方正,四面撑满,字里行间无处不焕发出神明的光茫和中年奋发向上的勃勃的生机。《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六十多岁时所作,用笔质朴浑厚,苍劲端稳,起笔处少有华饰,结体内疏外...
书画知识

[书画知识] 书画尺寸

通用书画尺寸: (01) 小品 33*33cm 1平方尺 (02) 小品 45*33cm 1.4平方尺 (03) 四尺三开 68*45cm 2.8平方尺 (04) 四尺四开 68*68cm 4平方尺 (05) 四尺对开斗方 68*68cm 4平方尺 (06) 四尺对开长条 34*136cm 4平方尺 (07) 四尺整纸 68*136cm 8平方尺 (08) ...
书画知识

[书画知识] 蔡邕《九势》

蔡邕《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书画知识

[书画知识] 书法名词

1、一波三折:波:指书法中的捺,折:指写字转变笔锋主要指写字笔法的曲折多变。 2、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在写字运笔时,要求笔锋在点画尽处或虚或实地作收缩、回锋,运笔切忌直来直去,缺乏内含。 3、内撅(ye厌)外拓:用笔的两种不同方式,多用于行草书;内撅指笔意紧敛,王羲之多用此法;外拓指笔意放纵,以王献之为代表。 4、响拓:碑帖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书画知识

[书画知识] 书画收藏保养

 字画是文人们抒发自己的感情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手法,现如今收藏文人字画成了收藏界的热门,私人收藏字画由来已久。但如何保管好字画使其艺术价值长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介绍几种保管字画的简易方法。   字画,不论是立轴、屏、对联、手卷、册页,还是扇面、斗方,基本上属纸质品和丝织品两种,因为都含纤维质,所以具有吸湿性。装裱字画用过的糨糊,含有蛋白质和糖,这又是...
书画知识

[书画知识] 书坛蒙人术 (周建设)

书坛蒙人术(周建设)   当今书坛,“登龙术”、“成名术”之类的文章很多,笔者今天依样炮制一份“书坛蒙人术”,一方面,可供书坛不会蒙人的朋友参考,“学个一招半式”;另一方面,又希望书坛不会蒙人的朋友不再被蒙。经过“冥思苦想”,凑足八条,“排名不分先后,请勿对号入座”。   一、童子深功  自打刚认识书法二字始,就屡屡听到某某书法家“3岁(或四五岁)学书”,“...
书画知识

[书画知识] 很美却几近消失的文字–“鸟虫篆”

     公元9000年前,中国古人在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刻写的符号,延续着“初造书契,以代结绳”的文明史,拉开了中华文明的大幕。“鸟”作为远古人类崇拜的“神”, 古人借助鸟的神通,将鸟与文字结合,与天地交往,与神灵和祖先沟通,“祛邪纳福”,创造了中国的文字艺术——鸟虫篆。          鸟虫篆是中国的古文字艺术,起源于商周时期,是由图腾文、甲骨文、...
书画知识

[书画知识] 临摹草书的要点:写好正书是基础的基本要求

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目前时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种风格。 习草要有一定的正体基础,因为草出于正(篆、隶)书,同时草兼各体的美学素质。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
历代国画

从《祥龙石图卷》看宋徽宗:艺术绝唱与王朝悲歌

提起北宋末年,绕不开一个极具矛盾的人物 —— 宋徽宗赵佶。他是书法 “瘦金体” 的开创者,是 “宣和画谱” 的推动者,将宋代文人画推向巅峰;却也是治国无方的帝王,最终沦为金国俘虏,让百年基业毁于一旦。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祥龙石图卷》,正是这位 “天才艺术家,不合格帝王” 的人生缩影,画卷里的奇石与题跋,藏着北宋兴衰的密码。​ 一、一幅画的 “顶配出身”:...
古籍善本

山海经册.四册.元.曹善书.纸本楷书.元至正二十五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载有怪奇悠谬之说、荟萃珍奇博物的神话地理志。此《山海经》册为元代书法家曹善所书。全套共四册,小楷抄写郭璞传《山海经》十八篇,其书风质朴端严,结字参差,用笔古拙之处可见钟繇遗法。此本约书于元至正二十五年,经姚绶、王世贞、陈继儒、董其昌等递藏。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 “山经” 五卷,“海经” 八卷,“大荒经” 四卷,“海内经” 一...
历代国画

韩干《照夜白图》:一匹马藏着大唐盛世,却为何流落海外近百年?

你敢相信吗?一幅仅描绘了一匹马的古画,竟被历代帝王争相收藏,溥仪退位后却被悄悄卖出国门,直到今天仍漂泊在海外博物馆!这幅画就是唐代画马大师韩干的传世名作《照夜白图》,画中那匹昂首嘶鸣的 “照夜白”,不仅是唐玄宗最爱的御马,更藏着整个大唐的精气神。为何一匹马的画像能有如此分量?它又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千年流转?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幅传世名画背后的传奇故事。​ 惊...
古籍善本

山海经. 十八卷. 晋. 郭璞注. 毛扆校跋明刊本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载有怪奇悠谬之说、荟萃珍奇博物的神话地理志。今传本十八卷(篇)分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其内容主要记录远古的山川海泽、方国物产等地理和博物方面,也包含远古神话、神祇异兽等内容。此内含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刊本、毛氏校跋明刊本两种。 《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其撰者不详。西汉刘歆(刘秀)将古本三十二篇校刊并为十八篇,后由东晋学...
古籍善本

山海经. 十八卷. 晋. 郭璞注. 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刊本

宋绍兴二十一年(辛未 1151)尤袤开始搜集、整理散存于世的《山海经》旧本,历时约三十年,于淳熙七年(庚子 1180)刊印。此即国家图书馆所藏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刊本。此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山海经》版本。其避讳至 “慎” 字,卷七 “海外西经” 之 “肃慎之国”、卷十七 “大荒北经” 之 “肃慎氏之国” 等 “慎” 字皆缺末笔。敦字(从敦之字)十数见,皆不讳。...
历代书法

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900 年前 50 字巨字行楷,何以冠 “法书第一”?

你敢信吗?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中,有一幅仅 50 字的书法作品,却被历代书法家奉为 “法书第一”,它就是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的《青衣江题名卷》。这幅诞生于 900 年前的巨字行楷,为何能在众多传世名作中脱颖而出?它背后又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揭开这幅 “字少价高、名满天下” 的书法瑰宝的神秘面纱。​ 提到国家图书馆的镇馆四宝,不少人会想到《敦煌...
名人名家

吴道子:“吴带当风”百代画圣

在中国五千年的绘画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画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世尊称为“画圣”。他就是唐代的杰出画家吴道子,原名道玄,生于约公元680年,卒于公元759年,其故乡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吴道子的生平充满传奇,他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道子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幼便展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与天赋。他年少时孤苦穷困...
历代国画

别只知道《清明上河图》!刘松年这幅画,把儒释道聊成了 “名场面”

你敢信吗?一幅不足 1.5 米的南宋古画里,藏着中国思想史最微妙的「对话现场」—— 三位衣着各异的古人围坐松荫下,看似闲聊天,实则可能是儒、释、道三派学者的巅峰论道。这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松荫谈道图》,出自「南宋四家」之一的刘松年笔下,却鲜少有人读懂画中松针、衣纹里藏着的时代密码。今天我们就来解锁这幅画:为什么它能成为南宋文人精神的「活化石」?画里的三...
历代书法

董其昌与《戏鸿堂法书》清拓本:一卷墨宝何以拍出千万高价?

你能想象吗?一卷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的清代拓本,在拍卖会上竟能以数千万元的高价成交!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在《戏鸿堂法书》清拓本身上。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这部法帖在数百年后依然能掀起收藏界的热潮?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部墨宝的世界,探寻其背后的传奇故事。​ 法帖溯源:董其昌的 “书法理想国”​ 提到《戏鸿堂法书》,就不得不提它的编纂者 —— 明代书法大...
古籍善本

宋朝 “考研神器” 有多牛?这本叫《玉海》的古籍,藏着千年未褪色的学霸智慧

《玉海》诞生:博学家的心血之作 时光回溯至风云变幻的南宋时期,科举制度中的博学宏词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高悬于士人的梦想之巅。这一科目,专为选拔那些博古通今、才华横溢的精英而设,要求考生不仅要对经史子集烂熟于心,更要对本朝的典章制度、时政要事了如指掌 ,其难度之高,竞争之激烈,堪称科举中的 “华山论剑”。每一位投身其中的考生,都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对仕途的...
历代书法

褚遂良楷书《倪宽赞》:翩若惊鸿的初唐楷书典范​

一、褚遂良与《倪宽赞》的千年邂逅​ (一)书家背景:初唐法度的集大成者​ 褚遂良出身官宦世家,幼承家学,后师从虞世南、欧阳询两大书家,兼取魏晋书法精髓,最终熔铸出 “外柔内刚、劲挺秀美” 的独特风格。作为 “初唐四大家” 之一,他被誉为 “唐楷广大教化主”—— 既延续了晋人书法的潇洒气韵,又为唐代楷书的规范发展奠定基础,在书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
历代国画

当吴中风雅遇见魏晋风度:文徵明《兰亭修契图》里的文人理想

一、千年雅集的时空回响:从永和九年到嘉靖廿一​ (一)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朝圣​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在兰亭雅集写下 “天下第一行书”,将文人对生命的感怀藏进山水。明代嘉靖廿一年(1542 年),73 岁的文徵明以细笔小青绿技法绘就《兰亭修契图》—— 这是他第三次刻画兰亭题材。对比 63 岁辽宁博物馆藏本、54 岁台北故宫藏本,此作中文士散坐舒展,色调柔和,满...
历代书法

从司马光的 “升职文” 看宋朝书法:不刻意工整,却越看越上头

神秘的任命书: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亮相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众多珍藏中,有一件看似寻常却意义非凡的文物 ——《宋人书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这件诞生于北宋时期的卷轴,并非华丽的画作或精美的瓷器,而是一份承载着历史重量的 “制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任命书。 它记录的是北宋名臣司马光被任命为左仆射这一重要官职的过程。左仆射在北宋官制中地位显赫,相当于副宰相,是朝廷...
书画知识

被启功“偷师”的清朝大官,书法竟美成这样?

在书法的广袤天地中,启功体以其独特的风姿独树一帜,备受世人瞩目 。那清劲挺拔的笔画,灵动又不失端庄的结体,仿佛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书卷气,让人过目难忘。无论是高悬于殿堂之上的匾额题字,还是藏于文人雅士案头的墨宝,启功体总能凭借那股独特的韵味,瞬间抓住人们的眼球。很多书法爱好者痴迷于启功体,纷纷临摹学习,试图掌握其中精髓 。但大家或许不知道,在这备受追捧的启功体...
书画知识

《李白忆旧游诗卷》宋朝这幅 “鬼画符”,外行人看不懂,书法高手却奉为神作?

神秘的 “鬼画符” 书法现世​ 《李白忆旧游诗卷》一直以来充满争议的作品。作者黄庭坚,何许人也?他可是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位列 “宋四家” 之一,与苏轼并称 “苏黄”。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李白忆旧游诗卷》,更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 “鬼画符” 主人:黄庭坚​ 在北宋...
书画知识

《文赋》:这人名气远不如王羲之,写的字却被称大唐第一行书,连赵子昂都钦佩至极!

惊!大唐第一行书,竟出自这位低调高手?​ 陆柬之的《文赋》,被誉为 “大唐第一行书” 。然而,与它的崇高赞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作者陆柬之在大众认知中的名气却远不及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大家。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位陆柬之究竟是何方神圣?他的《文赋》又凭什么能在高手如云的唐代书法界拔得头筹,获此殊荣呢?​ 我们都知道,唐代是书法发展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风格多样,...
历代国画

《文姬归汉图》:宋代画笔里,蔡文姬跨越万里的归乡悲歌

你知道吗?一幅宋代画作里,藏着一位女子跨越三千里的血泪归途。她既是东汉大儒蔡邕的女儿,又是匈奴左贤王的王妃;她在胡地生儿育女,却终究选择抛夫弃子重返中原。这幅《文姬归汉图》,为何能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为她的抉择叹息?​ 现存的《文姬归汉图》为绢本设色,纵 29 厘米,横 129 厘米,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由宋代画家陈居中创作。画作没有直白的署名,却凭借其独特的...
历代国画

皇室下棋还脱鞋?《重屏会棋图》里的有趣秘密

在五代十国那个风云变幻、割据纷争的年代,南唐虽偏安江南一隅,却在文化艺术领域绽放出了绚烂的光彩。而周文矩,这位南唐画院的杰出画家,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为后世留下了一幅意义深远的《重屏会棋图》。​ 《重屏会棋图》为绢本设色,纵 40.3 厘米,横 70.5 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作无作者款印,经鉴定为宋人摹本,但即便如此,它依然生动地展现出周文矩独特的...
书画知识

董其昌《岳阳楼记》:连“二王”都写不出的大字神作

被称为 “千古绝唱” 的大字行书​ 你能想象吗?北京故宫里藏着一件大字行书,被誉为 “千古绝唱”,哪怕是书法界的传奇人物 “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重生,也难以写出其中神韵!这究竟是怎样一件惊世之作?它又出自哪位书法大家之手呢?​ 这件让众人惊叹的作品,就是董其昌的《岳阳楼记》。董其昌,何许人也?他可是明代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对晋人的笔法道统推崇备至,一生...
历代书法

《窦娘子墓志》:欧阳询晚年作品?墓志里藏着书法史大争议

1958 年,在陕西省旬邑县太村镇文家村,一场普通的打井工程,意外揭开了一段尘封千年的历史 ——《窦娘子墓志》重见天日。这方墓志的出土,宛如一颗投入学术与艺术之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其背后隐藏的故事、书法艺术的争议,以及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无不引人入胜。​ 墓志现身:从打井现场到博物馆​ 当年冬季,文满才、文治发等几位社员在冢子胡同的大冢子旁打井,从三丈深的...
书画知识

86 版《西游记》片名谁写的?这位书法大家水平比肩启功,却少有人知

跟大伙儿说个事儿啊,有部电视剧,各大卫视重播都超过 3000 次了,好多人都是看着它长大的,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演得都特别到位,简直就是完美的好作品,这就是 86 版的《西游记》。里面的几个主演,像六小龄童、马德华、闫怀礼,还有导演杨洁,都因为这部剧成了全国有名的人。 想当初那时候,钱不多,物资也缺,但剧组的人凭着一股子真心和特别认真的劲儿,给咱们拍出了这么...
历代国画

渐江与《山水册》:遗民画家的冷寂山水魂

你知道吗?在清代画坛,有一位画家的山水册页,被后世称为 “看一眼就心生寒意” 的神作。他笔下的黄山,石骨嶙峋如刀削,松树孤傲似冰雕,明明是江南山水,却透着一股拒人千里的清冷 —— 这就是渐江的《山水册》,一幅藏着亡国之痛与孤臣之志的绝世珍品。​ 从儒生到僧人的剧变:乱世里的精神逃亡​ 渐江原名江韬,1610 年出生在安徽歙县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饱读儒家经典,...
历代国画

朱耷与《山水图册》:疯癫笔墨里的亡国孤魂

你能想象吗?一幅看似寥寥数笔的山水册页,竟藏着一个皇室后裔的血泪与狂癫。当清代画坛还在追捧精致工细的院体画时,一位剃度为僧的 “疯子” 用颤抖的笔墨,在《山水图册》里画下了满纸孤寂 —— 他就是朱耷,那个把亡国之痛揉进墨汁里的八大山人。​ 从宗室贵胄到疯癫画僧:命运的断崖式坠落​ 朱耷的人生,是被时代硬生生劈成两半的。1626 年,他出生在江西南昌的宁王府,...
历代书法

王羲之《十七帖》:1166字传世神作,为何被奉为“书中龙象”?——解码中国人的理想审美范式

一、引言:一则震惊书坛的 “海外遗珍” 爆料​ 你能想象吗?一件跨越千年的书法瑰宝,竟远渡重洋,静静安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展柜中,接受着全球艺术爱好者的瞻仰。它,就是被历代书家誉为 “书中龙象” 的王羲之《十七帖》。这部总计 1166 字的草书巨制,由 29 通信札汇编而成,耗时 14 年创作完成,不仅被联合国列为 “世界级文物”,更是中国人理想审美的生动...
古籍善本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一部藏在古籍里的古代 “知乎”,揭秘 800 年前的奇闻轶事

开头:惊现!700 年前古籍记载现代科学现象 你能想象吗?在一本成书于南宋的古籍里,竟记载着现代才被证实的科学现象 —— 比如 “冰纹成树” 的自然奇观,古人观察到寒冷天气中冰面自然形成的树状纹理,这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冰晶生长理论不谋而合。这部充满智慧的古籍,就是被誉为 “古代百科全书” 的《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它不仅是文人案头的 “知识充电宝”,更是一座穿越...
古籍善本

一部被科举制度捧上神坛的理学「百科全书」,如何影响明清五百年?

一、开篇:被皇帝钦定的「思想核武器」 你能想象吗?600 年前,一本由皇帝亲自拍板编纂的理学「教科书」,竟让全天下读书人背诵了整整五个世纪。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本书的编纂团队里,既有靖难之役中「问猪保命」的墙头草,也有靠一句话扭转帝王决策的政治高手 —— 这就是《性理大全书》的传奇开篇。 明成祖朱棣在攻陷南京城后,为了彻底收服人心,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让...
书画知识

100年前这幅“馆阁体”书法,美到骨子里,专家:丝毫不输欧颜柳赵

一、百年前的书法传奇:当馆阁体惊艳世人​ (一)一纸惊鸿:被遗忘的楷书巅峰之作​ 在书法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00 多年前的晚清时期,一卷以瓷青笺纸为底、金粉墨汁书写的小楷长卷悄然现世,瞬间震动了整个文人圈。这幅林则徐为上司陶澍祝寿而作的《小楷无量寿经》,历经百年沧桑,即便远渡重洋流落到美国,其字迹依旧熠熠生辉,每一划都像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见过的人无不为...
历代国画

故宫《孔子像》竟是庄子?南宋画院的千年谜题与马远的「一角」哲学

你能想象一幅被故宫珍藏的南宋《孔子像》,竟被学者质疑是庄子的「替身」吗?这幅看似庄严肃穆的绢本古画,背后藏着跨越八百年的艺术悬案,更折射出南宋画院的权力博弈与文人精神的隐秘密码。 一、迷雾中的「圣人」:《孔子像》的真伪罗生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纵 27.7 厘米、横 23.2 厘米的绢本淡设色画,画面中一位老者身着宽袍,拱手而立,前额宽阔如丘,目光深邃似...
书画知识

米芾20年磨一剑,编出王羲之书诀,竟是书法学习捷径?

书法界的惊天爆料:米芾的神秘杰作​ 最近书法界对 “江湖体” 和 “老干体” 的批判声可是一浪高过一浪!很多没深入接触过书法的朋友,估计都被这复杂的术语搞得晕头转向,根本分不清这些书体到底有啥不同。其实,判断一个人的书法是否登堂入室,关键就在于 “笔法”。然而,有没有 “笔法” 这事儿,对于书法圈外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难分辨了,这就是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呐!书法可...
历代国画

招凉的仕女、神秘的印章:这幅画吵了 300 年,到底是谁画的?

开头:一幅画引发的百年争论 你能想象吗?一幅看似普通的元代仕女图,竟让后世学者为其作者身份吵了整整三百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招凉仕女图》,绢本上朱衫女子回首顾盼的瞬间,不仅定格了 700 年前的夏日风情,更留下无数待解的谜题 —— 画中女子究竟是谁?右下角的 “赵氏子昂” 半印,真的出自元代书画宗师赵孟頫之手吗? 一、基本信息:被时光凝固的夏日 这幅纵 ...
历代书法

(唐)虞世南《临兰亭贴》真迹(兰亭八柱第一) 笔意温润,骨力遒媚

一、虞世南与兰亭帖的渊源 虞世南,字伯施,浙江余姚人,唐朝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在书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 “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的书法与王羲之渊源极深。他曾得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真传,智永和尚作为王羲之的后人,对王羲之书法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入研习王羲之书法风格,其书法作品可称是直接魏晋人风韵。 虞世南...
书画知识

怀素《自叙帖》:从长安酒肆到帝王案头,千年 “癫书” 如何让宋徽宗疯狂?

一、惊世爆料:一幅书法竟让皇帝临摹出亿元天价? 你能想象一幅书法作品让皇帝痴迷到亲自临摹,甚至引发千年真伪之争吗?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对唐代僧人怀素的《自叙帖》爱得如痴如醉,不仅在卷首钤上 “宣和”“政和” 皇家印玺,更命人将其摹刻上石。更令人咋舌的是,他临摹的怀素《圣母帖》在 2008 年拍出 1.28 亿港币天价,若原作现世,价值堪称 “书法界的蒙娜丽莎...
书画知识

学书法的终极追求:从笔墨技艺到生命境界的进阶

一、破题:当实用书写退场,书法何为?​ 在这个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键盘与屏幕取代纸笔,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 。“书写” 的意义被重新定义,学书法似乎也脱离了 “写得一手好字” 这样单纯的实用范畴。但当我们拨开表象,深入探寻,就会发现,书法远不止是简单的笔墨技艺,它更是对华夏千年文脉的深情回望,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里寻找心灵归宿的精神旅程。当我们蘸墨挥...
书画知识

25年集字成圣教,60岁临帖成神品:唐太宗与赵子昂的书法奇缘

一、唐太宗耗时 25 年,集字成就书法巨作​ (一)圣教序的诞生背景​ 贞观年间,大唐盛世,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历经十七载,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并在长安潜心翻译。他的这一壮举轰动朝野,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的坚毅与学识钦佩不已,为表彰其功绩,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此序不仅是对玄奘取经译经的高度赞扬,更是宣扬佛法、彰显大唐文化包容与开放的重要...
历代国画

李思训(传)《九成避暑图》:一幅画里,藏着千年真假谜和帝王的小心思

唐・李思训(传)《九成避暑图》是一幅承载多重历史与艺术密码的青绿山水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清宫旧藏。画作绢本设色,纵 28.5 厘米,横 31.6 厘米,画面以界画技法描绘了层叠的琼楼玉宇、蜿蜒的溪流瀑布与往来的车马行人,色彩浓丽,金粉勾饰的屋脊与朱红廊柱在青绿山水间交相辉映,展现出典型的 “金碧山水” 风格。尽管落款传为唐代李思训,但经现代考据,其...
书画知识

学书法学了个寂寞?时间、金钱全搭进去,只剩废纸和迷茫?一文带你看透真相!

你是不是也这样?每天雷打不动蘸墨临帖,毛边纸堆成了火葬场,墨汁灌成了护城河,钱包比脸还干净,回头一看写的字还不如幼儿园描红本。时间没了,钱没了,只剩下满纸涂鸦和一双空洞的眼睛 —— 这书法到底是修行还是修行?​ 更糟的是打开手机,刷到的书法老师比外卖小哥还多。这个说 “三天速成瘦金体”,那个喊 “半年入国展”,点开主页不是晒和领导合影就是秀各种烫金证书。想找...
书画知识

黄庭坚《砥柱铭》:4.368 亿天价背后的书法传奇与文明迁徙

黄庭坚有两件书法宝贝被称为 “双璧”,一件在日本,另一件就是咱们今天要说的《砥柱铭》,这东西厉害到什么程度?曾经被日本卖到台湾,后来拍卖的时候,直接拍出了 4.368 亿的天价,刷新了中国书法的拍卖纪录。​ 说起来,《砥柱铭》可是黄庭坚行楷艺术的巅峰之作。它抄录的是唐代魏征的《砥柱铭》,整个卷轴超过 12 米,600 多个字一口气写下来,既有王羲之、王献之的...
历代国画

范曾《生肖画》欣赏

范曾的生肖画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将传统生肖文化与历史人物、文学典故巧妙融合,形成了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 的鲜明特色。其生肖画创作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贯穿数十年艺术生涯,既有单幅作品,也有系列手卷,题材涵盖十二生肖,每幅作品均配有书法题跋,诗画相映,寓意深远。 范曾的生肖画创作时间跨度大,如 1996 年绘制的《十二生肖》手卷是...
历代书法

苏轼《赤壁怀古》与黄庭坚草书:千年词韵里的翰墨传奇

一、双绝合璧:文学与书法的巅峰对话 北宋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夜游赤壁,面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的壮阔江景,挥笔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以 “大江东去” 开篇,将三国英雄的豪情与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熔铸为 “千古绝唱”,奠定了豪放词派的里程碑。而四十年后,...
历代国画

唐伯虎最后一幅画:《震泽烟树图》里的江南秘密

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震泽烟树图》,竟藏着明代第一才子唐伯虎临终前的最后呐喊。这幅创作于 1523 年的水墨长卷,不仅是他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幅精品,更在朦胧烟树间藏着三个颠覆世人认知的秘密 —— 他从未真正放下功名,晚年生活远比传说中窘迫,而画中那抹若隐若现的朱砂,竟是用血泪调和而成。​ 当专家用高倍放大镜观察画卷中段时,发现了惊人细节:在太湖波光的墨晕中,藏...
历代国画

郭熙《雪山行旅图》:千年谜案藏风雪,画坛奇事动古今​

当那枚藏在积雪斗笠里的篆书题款被显微镜捕捉到时,整个书画界都沸腾了 —— 这行仅三毫米长的字迹,竟让一幅被误判为元代的古画 “认祖归宗”,重新归入北宋巨匠郭熙名下。这幅《雪山行旅图》里,究竟还藏着多少颠覆认知的秘密?​ 从 “元代赝品” 到 “宋画遗珍” 的逆袭​ 在 2010 年修复前,这幅画一直被学界打上 “元人仿郭熙” 的标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老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