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御笔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册 故宫藏康熙帝玄烨书《心经》册夹板及函套
提及晚清海上画派,人们常先想到任伯年的灵动、吴昌硕的雄浑,却鲜少有人记得,为这一画派奠定 “突破传统” 基调的,是一位英年早逝的 “奇人”—— 任熊。他一生仅活了 35 岁,却以狂放不羁的笔墨、夸张传神的造型,打破了清代中期画坛的僵化格局;他出身草根,未入仕途,却凭一己之力将民间绘画的鲜活与文人画的雅致熔于一炉,成为海上画派当之无愧的 “先驱者”。今天,我们...
提及晚清 “海上画派”,任伯年的灵动、吴昌硕的雄浑早已深入人心,而有一位画家,虽名声不及二者显赫,却以 “全能” 的艺术造诣,成为海上画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 他就是任薰。从临摹家藏古画起步,到自成一派的人物、花鸟、山水创作;从苏州故里的艺术熏陶,到上海画坛的声名鹊起,任薰用一生的笔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题材局限,为晚清画坛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就...
提及晚清的文化与历史舞台,总有一些人物打破 “术业有专攻” 的局限,以多面才华在时代浪潮中留下深刻印记。吴大澄(后多作 “吴大澂”)便是这样一位 “跨界奇才”—— 他是考古断代的先驱,用金石考证改写古史认知;是自成一派的书画家,笔下山水篆隶兼具风骨;更是临危受命的外交官,在东北边境与列强据理力争。这位晚清重臣,用一生串联起学术、艺术与家国责任,至今仍为后人所...
陈洪缓(公元一五九九六七一年),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他的人物画的成就在明末清初有特殊的意义。 陈洪绶在少年时就显示出相当的绘画才能。他四岁时曾在白粉壁上画十尺余的关羽拱手立像,当作游戏,十四岁时悬画市中可卖钱。他最初学画于蓝瑛,又曾去杭州临摹府学中的李龙眠七十二贤石刻,闭户摹了十天,因为摹得似而喜,后又十天因摹得不似而更喜。崇祯年间他曾奉召去皇...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苍松》 吴昌硕 1912年 28...
焦秉贞,山东济宁人。康熙年间任钦天监,是西洋天文学家、天主教士,汤若望的学生。据《国朝院画录》记载说:“秉贞职守灵台,深明测算,会司有得,取西法而复通之。圣祖(康熙)之奖其丹青,正以奖其理数也。”另外还说他工人物、山水、楼观,参用“海西法”,“海西法善于绘影,刻析分,以度量其阴阳向背,斜正长短,就其影之所着而设色,分浓、淡、明、阴焉”。这种画法早在明神宗...
高其佩:(1660-1734)清代杰出画家。字韦之,号且园,又号南村,别号颇多,如创匠等。铁岭(今属辽宁)人。官至刑部右侍郎。他以指头画名擅一时。后人继者颇多,形成了一悠闲的兴的画派。其表现手法,不用笔而求之于手指。理由是“知笔之难用,故单用手指”,“不过求无笔墨痕”而已。故成为有名的指头画家。他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擅画人物,能各具属于性格,姿神生动;...
李方膺(1679-1755后)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江苏通州(南通)诸生。先后任山东兰山、安徽潜山、合肥知县,有善政、人德之。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以资衣食,为“扬州八怪”之一。傲岸不羁,不拘绳墨。善画松、竹、梅、兰和草虫。老笔纷披,画梅尤精。间作山水、人物,豪放苍劲,水墨淋漓。尤长大幅,颇富...
冯超然(1882~1954),名迥,字超然,以字行,号涤舸,别署嵩山居士,晚号慎得,江苏常州人。早年精仕女,晚年专攻山水,工行草篆隶,偶刻印。著作有《冯超然临严香府山水册》、《冯涤舸画集》。 传世之作有《仕女捧桃图》、《岁寒图》、《柳江秋燕图》,其中前两幅均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后者录於《中国现代名画》。出版有《冯超然临严香府山水册》、《冯涤舸画集》。 ...
潘振镛 戊申(1908)年作 花下弄璋 立轴 潘振镛(1852年至1921年)是清末民初海派的一位画家。一生勤奋、谦谨,花鸟书法诗词兼涉,以画仕女而名噪浙沪画坛。他所画仕女,与前人有相似之处,但欣赏起来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不同之处就是其画中所流露的文化气息、文化底蕴。这就是潘振镛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们知道清末民初时期,时局动荡不安,画坛之风,陈陈相同...
黄均(1775-1850),字原、源,号香畴、墨华居士、渊阳子、阳山人,元和(今江苏苏州)人。以议叙官汉阳主簿,施南同知。画山水、花卉、梅竹,入手即通其妙,而於山水尤尽能事。初师黄鼎,继法娄东,即王原祁,堪与王撰并驾,用笔用墨苍楚有致。诗宗晚唐,书学赵孟頫,卖画食贫,怡然自得。尝自言二十馀年以吏为隐。卒年七十六。著墨华庵吟稿。 善山水、花卉、梅竹...
擅作山水,画梅风格疏秀,兼能画像。又精刻印,学程邃。为“扬州八怪”之一。亦善诗,所著有《西唐诗钞》。 高翔:(1688-1753)清画家。字凤岗,号西唐、樨堂,江苏甘泉(今扬州)人。他也是一生从未做过官。 高翔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朝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
边寿民,1684年生,1752年逝世,江苏山阳(今淮安)人。 清代画家。原名维祺,字寿民,以字行,更字颐公,号渐僧、苇间居士。能书擅画,花卉翎羽,均有别趣,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于江、淮间。与华喦、郑燮等交往甚契,属扬州画派。所居芦间书屋,多名流造访。人称“淮上一高士”。传世作品有《芦雁图》册、《芦雁图》轴。 在“扬州八怪”中,有一位终生隐居、穷困潦倒、却...
高凤翰(1683~1748),原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晚署南阜左手等,山东胶州人。一说“扬州八怪”之一。自幼能诗画,诗宗陆游,画先从父,后从胶州李世锡、淄州靳秋水、安邱张氏父子等,早年即已成名〔清雍正六年(1728)以前的画,现各地珍藏多幅〕。19岁时,中秀才,后应乡试不第。雍正五年,应“贤良方正”特试,名列第一。赴任前,...
唐代 长沙窑“春水”诗词壶 也是这样的 大寒之夜 梦回大唐 白居易问刘十九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而那时的李白 醉不认醉一壶壶豪饮 大喊主人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围炉同饮者不知何人 面热耳酣醉眼惺忪之际 竟误以为春暖将至 提笔在壶上写下这样的春诗 春水春池满 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 春鸟啼春声 …… 唐代 青釉谚语壶 唐代 长沙窑...
前人书信,因传统文化习惯、个人书写特征等,字迹、书款、日期、钤印……这些细节无不成为今人解读的疑难要点;查得一人一事,堪称破案,而查询、考证的过程,亦是认识历史上人事的过程。 近读清代“高要冯展云中丞书牍”册页,内容于家常之外,颇牵涉史事,而似尚未有人研究。冯誉骥(1822—1883),字仲良,号展云,高要(今广东肇庆)人。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
楹联为何在清代异军突起并成为众多书家表现的媒介?楹联的兴起对当时书坛具有什么影响? 金农 隶书七言联《殷勤但酌杯中酒 豁达长推海内贤》 扬州八怪 无论学识还是书画创作之境,金农(1687—1763)理当尊居“扬州八怪”之首。 金农早年问学于何焯,他的成就主要来自于苦读不辍,以致业精于勤而识见不凡。在书法创作上,金农更是迥立高标、独树一帜。...
清 赵之谦程守谦 合作 菊花博古图轴 97.6×47.2cm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赵之谦的菊花“植”觉。“海上画派”先驱人物赵之谦,会稽人(今绍兴),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以书、印入画,创“金石画风”,具南田写生之意、李鱓筋骨之趣,更有石涛无法之法,每画植物都带有极强的植物质感,故为“植”觉。上海博物馆藏《赵之谦程守谦...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有“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之说。唐代王维的花卉就有四时不分同时齐放的表现。南宋陈郁认为:“写照非画物比,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这些学说,很早就为后人辨析中国画的奥秘提供了途径。 然而,在面对具体作品分析时却会遇到障碍,因为观众习惯于从常理、从一般生活经验去认识对象。清代画家余省的《种秋花图》,就有待我们赏析时从另一扇“窗户”...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一定对剧中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的兄弟之情所感动,在亲情漠视、尔虞我诈的宫廷,两人能一直互相扶持、从不猜疑,这是很不容易的。雍正登基后,不仅加封十三弟为怡亲王,而且允许他不用将“胤”改为“允”,这样的殊荣在清朝历史上是独一份的。 雍正不仅在政治上对老十三加恩,生活上也极为照顾,还经常写诗、写书法赠给弟弟,以表示对他的关爱。雍正四年...
康有为(1858—1927)是广东南海县人,字祖诒,幼有神童之目,读书日进,“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之后,则号称“长素”。 29岁作品 39岁作品 40岁作品 41岁作品 42岁作品 53岁作品 54岁作品 55岁作品 58岁作品 59岁作品 60岁作品 61岁作品 62岁作品 63岁作品 64岁作品 65岁作品 67岁作品 67岁作品 68岁作品...
你知道吗?在清代画坛,有一位画家的山水册页,被后世称为 “看一眼就心生寒意” 的神作。他笔下的黄山,石骨嶙峋如刀削,松树孤傲似冰雕,明明是江南山水,却透着一股拒人千里的清冷 —— 这就是渐江的《山水册》,一幅藏着亡国之痛与孤臣之志的绝世珍品。 从儒生到僧人的剧变:乱世里的精神逃亡 渐江原名江韬,1610 年出生在安徽歙县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饱读儒家经典,...
你能想象吗?一幅看似寥寥数笔的山水册页,竟藏着一个皇室后裔的血泪与狂癫。当清代画坛还在追捧精致工细的院体画时,一位剃度为僧的 “疯子” 用颤抖的笔墨,在《山水图册》里画下了满纸孤寂 —— 他就是朱耷,那个把亡国之痛揉进墨汁里的八大山人。 从宗室贵胄到疯癫画僧:命运的断崖式坠落 朱耷的人生,是被时代硬生生劈成两半的。1626 年,他出生在江西南昌的宁王府,...
一、百年前的书法传奇:当馆阁体惊艳世人 (一)一纸惊鸿:被遗忘的楷书巅峰之作 在书法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00 多年前的晚清时期,一卷以瓷青笺纸为底、金粉墨汁书写的小楷长卷悄然现世,瞬间震动了整个文人圈。这幅林则徐为上司陶澍祝寿而作的《小楷无量寿经》,历经百年沧桑,即便远渡重洋流落到美国,其字迹依旧熠熠生辉,每一划都像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见过的人无不为...
一、引言:三百年书坛巅峰,为何让两代大师倾倒? 在清代书坛的星空中,有一颗璀璨巨星,他的书法被赞为 “300 年第一”,不仅让齐白石早年痴迷临摹,更让启功先生崇拜一生。他,就是清代碑帖融合的集大成者 —— 何绍基。这位出身湖南道州的书法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被后人奉为圭臬。 二、书坛地位:力压群雄,奠定清代书法标杆 ...
汲古阁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私家藏书楼与刻书机构,由常熟人毛晋(1599-1659)创建。毛晋字子晋,号潜在,出身书香门第,一生以藏书、校书、刻书为志业,其刻书规模之巨、质量之精、影响之广,被誉为 “历代私家刻书第一人”。汲古阁之名取自《易经》”汲古得修绠”,寓意以古为鉴、勤奋治学。其藏书楼建筑群包括汲...
一、战火催生的礼乐 “急救手册” 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湖北展开拉锯战,武昌文庙的飞檐在炮火中轰然倒塌,祭天用的青铜镈钟被熔铸成子弹,传承千年的《中和韶乐》乐谱化作士兵的引火之物。时任湖广总督郭柏荫站在废墟中,望着满地狼藉发出哀叹:”鄂自被兵庙毁,学官弟子四方云散,一时有礼废乐缺之叹”。 为了重建礼乐秩序,他...
翻阅历代国画,不难发现戴本孝的《白龙潭图》就像位藏着故事的老者 —— 他用枯笔把黄山的险峭揉进墨里,让潭水的幽邃裹着白龙传说,连题跋里 “震慑尘俗” 的硬气都透着纸背。如今哪怕隔着数百年,只要点开古画下载,那幅画里的飞瀑依然像在哗哗作响,潭底仿佛还沉睡着呼风唤雨的秘密,让人一眼就看懂:为啥这幅画能在历代国画里,活出独一份的倔强与灵气。...
一直以来,“字如其人” 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西汉文学家扬雄提出的 “书,心画也” ,到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所说的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都在强调书法与个人品质、心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大众普遍认为,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能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通过一个人的字迹,就可以窥见其性格、气质和品德。比如,人们会觉得笔画力度大、线...
《山海经笺疏》是清代乾嘉学派代表学者郝懿行(1757-1825)历时三十余年完成的《山海经》研究集大成之作,被誉为 “清代山海经学的巅峰”。这部著作以东晋郭璞注本为基础,融合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的博洽与毕沅《山海经新校正》的严谨,通过文字训诂、名物考证与神话诠释,构建起对《山海经》的全新解读体系。 一、版本渊源与学术特质(一)成书背景与版本流变郝懿行有感于吴...
《番宝名琴全本》是一部记录古代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内容涵盖名琴传说、演奏技法、制琴工艺及音乐哲学,属于中国传统音乐文献中的珍稀门类。
书名中“番宝”可能暗含“海外珍宝”或“异域名器”之意,反映其对名琴的珍视;“名琴”则指向历史上的传世名琴及其文化象征。
刊刻时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
刊刻书坊:莞城明秀堂(广东东莞的民间书坊,...
清代学者秦嘉谟(江苏江都人)于嘉庆十七年(1812 年)编纂完成《月令粹编》,由其自设的 “琳琅仙馆” 刊刻。秦氏以 “采诸书时令之说,汲其精华” 为宗旨,历时多年辑录整理,终成这部系统记载农历十二月时令、物候、礼仪及民俗的综合性典籍。 全书共二十四卷,附《图说》一卷,采用清代先进的三色木刻套印工艺(黄、红、绿、黑四色分版),装帧为传统线装,单册尺寸约 21...
年代及版本:《沈香宝扇》是清代的剧本,现存清刊本,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为研究清代戏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文献类型:属于曲艺剧本类文献,以文字形式记录了戏曲的情节、唱词、对白等内容,是戏曲表演的蓝本。作者:作者佚名,但从剧本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来看,其创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造诣,能够巧妙地构思情节、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出当时的社会风...
少年画家与传奇名妓 要解开这幅画的神秘面纱,我们首先得认识一下它的创作者 —— 崔鹤。崔鹤,字问琴 ,生活在清朝嘉庆年间,在绘画领域,他就像一颗突然划过夜空的流星,短暂却又耀眼。1817 年,年仅 17 岁的他绘制了《李香君像》,那时的他或许只是凭借着自己对绘画的热爱和天赋,在画纸上尽情挥洒着才情,却未曾想到,这幅画日后会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段传奇。 而画中...
惊现!日本展出《马关条约》原件 最近,一则消息刺痛了无数国人的心:日本竟然堂而皇之地展出了《马关条约》原件。当这一消息传出,瞬间在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每一个了解那段历史的中国人,内心都被愤怒与悲痛所填满。 《马关条约》,这份承载着中华民族沉重苦难的条约,其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尖锐的刀,划在国人的心上。它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的铁证 ,时刻提...
丛书名称:《读书斋丛书》
编纂者:清嘉庆年间桐川(今安徽桐城)顾氏家族(具体编纂者姓名待考,推测为顾修或其家族成员)。
编纂时间:清嘉庆四年(1799 年)首次刊刻,部分书籍后续有增补或重刻。
版本情况:现存主要为清嘉庆四年桐川顾氏刻本,部分书籍有民国时期影印本或现代整理本。
作品名称:《三星图》
创作年代:清乾隆时期(款识 “乙酉冬日评山徐冈摹”,乙酉年为乾隆三十年,即 1765 年)。
材质工艺:绢本设色,立轴装裱。
作品尺寸:66×38 厘米1。
画作主题:以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福、禄、寿三星为核心,传递幸福、富贵、长寿的美好寓意。
艺术风格:徐冈自言仿自清代画家华岩(号新罗山人),笔意深得其韵度,线条流畅,墨色浓淡相宜...
《道光十一年遵依宪书》虽为一册普通历书,却承载着清代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多重密码:它既是皇权 “敬天授时” 的象征,也是民间信仰与国家政令的交织产物;既记录了传统历法的科学智慧,也见证了中西文化碰撞的早期痕迹。尽管其具体编纂细节与民间传说已难考,但它作为清代社会运转的 “时间齿轮”,仍在今日的民俗传统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正如宪书中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的循...
作品名称:《鹦鹉戏蝶图》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胡湄,字飞涛,号晚山,又号秋雪,浙江平湖人,是项元汴外孙,诸生。他年幼时就受到古代绘画艺术的熏陶,为人耿直,富人以金帛求画多被他拒绝。
材质形制:绢本设色,立轴
尺寸:纵 98.2 厘米,横 50.3 厘米
每至六月,阳光似乎都格外灿烂,空气中弥漫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因为六一儿童节到了!现代的六一,孩子们身着新衣,或是在游乐园里畅玩,或是在学校的庆祝活动中载歌载舞,琳琅满目的玩具、香甜可口的美食,都成为这个节日的美好注脚 。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没有迪士尼乐园,没有精致的儿童节礼物,那时的孩子们又是如何度过专属于他们的欢乐时光呢?古代虽没有 “六一儿童节...
当《诗经》遇见加班夜:在 “蒹葭苍苍” 里打捞失落的月光 深夜三点的办公楼像艘搁浅的船,电脑屏幕的光映着小王揉红的眼睛。他盯着 PPT 上跳动的图表,突然想起上周母亲电话里那句 “注意身体”,喉间忽然涌上一阵酸涩。这样的时刻,我们多像《诗经》里那个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的追梦者,在钢...
翻开泛黄的古籍,那些横竖撇捺间藏着的不仅是文字,还有千年前的 “声音”。当我们以为古人说话总带着之乎者也的腔调时,殊不知从周秦汉唐到宋元明清,许多朝代的 “普通话” 竟都和洛阳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的 “普通话” 长啥样? 《论语》里写孔子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 “雅言” 就是周朝的官方语言,而根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掌管...
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五月,热河行宫的荷池边,莲叶田田,粉白的莲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康熙皇帝负手立于亭中,望着满池莲花,心中忽有所感,遂传旨将莲花赏赐给随行的大臣们,蒋廷锡便是其中之一。 蒋廷锡跪在青石阶上,双手接过那盛满清水与莲花的白瓷盆时,指尖微微颤抖。他抬头瞥见皇帝袍角上金线绣就的龙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又低头看着盆中莲花,花瓣纯净如雪,水珠在翠...
《百孝图》是一部以孝道为核心的图文典籍,现存多个版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俞葆真编纂、俞泰绘图的《百孝图》。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创作年代:清同治十年(1871 年),由河间俞氏刊刻成书。
内容形式:全书分元、亨、利、贞四卷,收录上古至明代 100 位孝子的事迹,每卷 25 人,右图左史,图文并茂。画面以工笔白描刻画人物,文字则详述孝行细节,兼具教化与艺...
所谓「指画开山祖师」高其佩的《猛虎图轴》(纵141cm,横85cm,旅顺博物馆藏),不过是一场用指尖与世俗认知博弈的视觉游戏。这位自号「且园」的清代官员画家,以指代笔勾勒出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百兽之王——画面中那只毛色斑驳的东北虎,体态臃懒如圈养肥豕,四肢松垮垂地,连瞳孔里的凶光都被赭石色晕染得模糊不清。它蜷伏于嶙峋怪石与荒草之间,与其说是「猛虎」,不如说是被...
画作内容:描绘了海棠盛开时节,一对锦鸡栖息于水坡岸旁的湖石之上的场景。雄锦鸡头顶金冠,颈为橙黄色,背部金绿,腹部朱红,长尾淡褐;雌锦鸡毛色淡雅,与雄锦鸡相互映衬。两者悠然自得地漫步于繁花似锦、奇石林立的景致中,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和吉祥的氛围。
- 艺术特色:设色浓艳鲜丽,充分体现郎世宁的绘画特色。锦鸡花卉得写实之真,而湖石坡草又表现中国画的笔墨趣味。
中日书法渊源与差异开篇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各具特色,诞生了无数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典范,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文化上深受中国影响,书法也不例外。早在汉代,中国书法就传入日本,随后在奈...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烟雨中,一位画坛奇才以一支画笔,将文人的隐逸理想与职业画家的精湛技艺融于纸上。他,便是蓝瑛。而他的代表作《秋山渔隐图》,不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卷“隐士江湖”的传奇密码。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这幅画中的秋山秋水,揭开蓝瑛笔下那些被时光掩藏的江湖故事。 蓝瑛:从“浙派”争议到“武林派”开山鼻祖 蓝瑛(1585-1664),字田叔,号蝶叟,晚...
成书年代:《后西游记》成书年代尚无定论,有明末清初等多种说法。此刊本刻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
作者:不题撰人,署 “天花才子评点”,作者有吴承恩、梅子和等说法,但都缺乏确凿证据。
版本特点:苏州书业堂刊本,属于金阊书业堂系统。可能有绣像插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且带有批评文字,有助于读者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故事梗概:该书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