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忆旧游诗卷》宋朝这幅 “鬼画符”,外行人看不懂,书法高手却奉为神作?

书画古籍爱好者可免费下载/转存墨韵书香全站高清资源文件
现有书法、国画、古籍电子文件2.2TB
>>点击免费下载
<<
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此页面末尾下载。

神秘的 “鬼画符” 书法现世​

《李白忆旧游诗卷》一直以来充满争议的作品。作者黄庭坚,何许人也?他可是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位列 “宋四家” 之一,与苏轼并称 “苏黄”。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李白忆旧游诗卷》,更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

“鬼画符” 主人:黄庭坚​

在北宋那个文化昌盛的时代,黄庭坚绝对是书法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在书法上的造诣极高,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擅长行书和草书,其书法风格独特,笔画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笔势遒劲有力,线条饱满而富有弹性。他还善于运用提按、转折、顿挫等技巧,使笔画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演变。早期,他受到时人书法风格的影响,笔法较为拘谨。后来,他开始深入研究晋唐书法,从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怀素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尤其对《瘗鹤铭》情有独钟,认为 “大字无过瘗鹤铭” 。《瘗鹤铭》保留了六朝运笔的特点,笔法内敛,中宫紧收而四周开张,厚重而不失清劲之姿。黄庭坚在大字行书的结体上充分吸收了《瘗鹤铭》的特点,将这种开张的体势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加入自己的用笔方式,形成了厚重、清劲、开张、跌宕的大字行书风格。​

此外,黄庭坚还创造性地应用篆籀笔法。“篆籀气” 向来被书家们视为衡量书法雅俗的一个重要标尺,它是指篆书所呈现出的整体气息,在气息上以 “古” 为核心,突出古意;在结构章法上,“大小随机,一任天机”;在力度、厚度上,主张 “圆劲婉通”“劲直如矢、弯曲如弓”;在神采上,能体现气息内敛,浑穆高古的神韵。黄庭坚深知篆书的圆劲婉通,在书写时,他的线条无所不曲,而又张力弥漫,线质苍茫老辣,又不显迟滞呆板,纵横交错而丝毫没有轻滑之感。在起笔处,他沉重而不滞涩,笔锋时顺时逆,灵活多变,多见如篆书中的逆锋起笔 。​

在不断的学习与创新中,黄庭坚的书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个人气质。而《李白忆旧游诗卷》,正是他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幅神秘的 “鬼画符” 作品。​

《李白忆旧游诗卷》的传奇身世​

《李白忆旧游诗卷》创作完成后,便开启了它传奇的旅程。它先是流入内府,被皇家珍藏,得以在深宫大院中保存。在古代,内府收藏的书画作品一般都是精品,受到严格的保护,这也使得《李白忆旧游诗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鲜为人知。​

此后,它历经多名历代书法名家的递藏。这些名家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他们珍视这幅作品,将其视为珍宝,在欣赏的同时,也在作品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如钤印、题跋等,这些印记和题跋不仅是对作品的赞赏,也为后人研究这幅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到了乾隆时期,《李白忆旧游诗卷》再次进入内府,成为皇家收藏的一部分。然而,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内府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都面临着流失的危险。溥仪退位后,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他将一些宫中的珍贵文物盗出变卖,《李白忆旧游诗卷》也未能幸免,最终流入日本 。这也是此作未能在国内引起世人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李白忆旧游诗卷》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它的艺术魅力依然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目光。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试图了解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魅力 。​

为何被指 “鬼画符”?​

当人们第一眼看到《李白忆旧游诗卷》时,往往会被它那看似潦草的字迹所震惊。整幅作品笔画连绵不断,线条肆意纵横,许多字的写法与我们平常所认知的规范字体大相径庭,甚至有些字难以辨认 。​

在一些外行人眼中,这样的书法简直就是 “鬼画符”,完全无法理解其中的美感和价值。他们认为,书法应该是工整、端庄的,每一个笔画都应该清晰可辨,而《李白忆旧游诗卷》却打破了这种常规认知,让人感觉像是作者在随意涂抹 。​

这种看法并非毫无根据。草书作为书法中的一种字体,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书写难度和艺术表现力,其笔画的简化、连笔的运用以及字形的变化,都使得草书相较于其他字体更难辨认。而黄庭坚的草书,尤其是《李白忆旧游诗卷》,更是将草书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进一步增加了普通人理解和欣赏的难度 。​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 “鬼画符” 的表象,背后却隐藏着黄庭坚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追求。那些被外行人视为潦草的笔画,实际上都是黄庭坚精心构思的结果,每一个线条、每一个转折都蕴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

高手眼中的神作​

虽然在许多外行人眼中,《李白忆旧游诗卷》就像 “鬼画符” 一样难以理解,但在真正懂书法的高手眼中,它却是一件出神入化的神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

明代画家沈周对这幅作品赞叹不已,他在题跋中写道:“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 沈周认为,黄庭坚晚年的书法深得怀素草书的精髓,用笔漂浮不定,神鬼莫测,从书写技法上达到了一种 “出神入鬼” 的境界,凭借这幅字,他足以被称为 “草圣” 。​

赵孟頫等名家也对《李白忆旧游诗卷》给予了高度评价。赵孟頫作为元代书法的领军人物,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黄庭坚的草书笔法精妙,字里行间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

从用笔上看,黄庭坚运用了独特的 “荡桨笔法”。他的笔画起伏跌宕,富有节奏感,就像船桨在水中划动一样,时而轻盈,时而有力。在书写过程中,他的笔锋灵活多变,时而中锋,时而侧锋,通过不同的用笔方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线条形态 。​

字法上,黄庭坚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字形结构。他的字大小、疏密、欹正对比强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有些字故意写得很大,有些字则写得很小,通过这种大小错落的安排,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变化和动感 。​

行气上,《李白忆旧游诗卷》的字与字之间呼应连贯,气脉相通。黄庭坚巧妙地运用了牵丝引带,将上下字连接起来,使整行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他还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轻重等变化,使行气富有韵律感 。​

章法上,作品整体布局和谐统一,疏密得当。黄庭坚在书写时,根据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字的大小、疏密和位置,使作品既有茂密之处,又有疏朗之笔,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

“鬼画符” 背后的文化意义​

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诗卷》,这一被部分人视为 “鬼画符” 的书法作品,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黄庭坚个人艺术风格的极致展现,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影响。草书作为中国书法中的一种独特字体,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奔放、一气呵成的艺术境界,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寄托 。黄庭坚在《李白忆旧游诗卷》中,通过笔墨的运用,将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艺术的追求都融入其中,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同时,这幅作品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观念。北宋时期,文化繁荣,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书法艺术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艺术创新。黄庭坚的草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他突破了传统书法的束缚,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北宋时期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

然而,如今许多人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更注重实用性和效率,而忽视了艺术的审美价值。像《李白忆旧游诗卷》这样的经典作品,被一些人误解为 “鬼画符”,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

我们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用心去感受这些经典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李白忆旧游诗卷》宋朝这幅 “鬼画符”,外行人看不懂,书法高手却奉为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