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砥柱铭》:4.368 亿天价背后的书法传奇与文明迁徙

书画古籍爱好者可免费下载/转存墨韵书香全站高清资源文件
现有书法、国画、古籍电子文件2.2TB
>>点击免费下载
<<
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此页面末尾下载。

黄庭坚有两件书法宝贝被称为 “双璧”,一件在日本,另一件就是咱们今天要说的《砥柱铭》,这东西厉害到什么程度?曾经被日本卖到台湾,后来拍卖的时候,直接拍出了 4.368 亿的天价,刷新了中国书法的拍卖纪录。​

说起来,《砥柱铭》可是黄庭坚行楷艺术的巅峰之作。它抄录的是唐代魏征的《砥柱铭》,整个卷轴超过 12 米,600 多个字一口气写下来,既有王羲之、王献之的文雅底子,又加了《瘗鹤铭》的雄浑气势,看那笔画,就像长枪大戟在纸上舞动,又像在江湖里划桨,特别带劲。​

这宝贝流传了上千年,收藏过它的人可不少。南宋权相贾似道在上面盖过 “悦生” 印,明代的项元汴把它藏在 “天籁阁”,清代还进了皇宫,被《石渠宝笈》记载过。算下来,有 60 多位名家在上面题跋盖章,每一个印记都藏着一段历史。​

近代的时候,因为战乱,《砥柱铭》流到了日本的有邻馆。后来被台湾的藏家买了回去,2010 年保利春拍上,它从 8000 万起拍,经过 68 轮竞价,最后加上佣金一共 4.368 亿,成了大家公认的 “墨王”。

​要说黄庭坚,他在书法上可太会创新了。在 “宋四家” 里,苏轼的风格太高学不来,米芾的小字虽然好但没太多新意,黄庭坚就另辟蹊径。他从晋唐的笔法里找出 “锥画沙”“印印泥” 那种中锋用笔的精髓,又从《瘗鹤铭》的摩崖石刻里学到了 “欹侧造势” 的技巧,创造出了 “中间收紧、四周笔画放开” 的结字方法。​

《砥柱铭》里,每一笔竖画都像枯藤挂在墙上,横画就像受惊的蛇钻进草丛,笔画之间的起承转合还有着音乐一样的节奏,真能称得上是 “笔软而奇怪生”。而且这卷字写得特别大,字径超过一寸,可没有一点马虎。粗的笔画力透纸背,像铁画银钩;细的笔画连绵不断,像游丝牵带。墨色从浓到淡自然变化,看着就有 “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的感觉,难怪被说是宋人尚意书风的巅峰。​

不过《砥柱铭》的流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清代就有人说它是假的,后来流到日本,争议就暂时没人提了。2006 年,台湾藏家带着它来大陆鉴宝,又被人说是赝品。直到故宫专家傅申和黄庭坚的后裔黄君花了三年时间,通过笔墨老化检测、研究题跋文献、对比风格这些方法,才确定它是乾隆内府的旧藏真迹。这场横跨中日台的争论,也为后来的拍卖神话打下了基础。​

2010 年拍卖的时候,现场那叫一个激烈。从 8000 万开始,一路拍到 4.368 亿,溢价超过 5 倍。这价钱可不光是因为它艺术价值高,更能看出大家对中华文化回流的期盼。就像业内人士说的,这拍的不是字,是中华文明的千年韧性。​

和《砥柱铭》并称 “双璧” 的还有《经伏波神祠诗卷》,现在藏在日本东京的永青文库,被当成 “重要文化财”。这是黄庭坚 58 岁的时候写的,笔力更老练,字的姿态左低右高,像要倒的山峰一样,墨色浓淡之间能看出 “屋漏痕” 的妙处,范成大说它 “笔力恍惚,似有神助”。把这两卷放一起看,《砥柱铭》就像正襟危坐的君子,《经伏波神祠诗卷》就像醉舞狂歌的仙人,都是黄庭坚行楷里的顶尖作品。​

这两件国宝为啥一个在日本,一个在台湾呢?说起来都是近代中国文物的辛酸史。《经伏波神祠诗卷》清末被日本收藏家买走,成了他们研究汉文化的活样本;《砥柱铭》在民国战乱时流到日本,后来被台湾藏家买了回去。它们的经历,既是偶然,也像是文明传播的必然,隔着东海遥遥相对,就像中华文明不管怎么分散,终究会有联系。​

要是你喜欢书法,想临摹《砥柱铭》,得注意这几点。起笔的时候,“侧锋切入” 之后要调成 “中锋”,就像 “黄” 字第一笔又凌厉又圆融;竖画要有弹性,比如 “庭” 字中间的竖画,一波三折;还有字和字之间,要讲究欹正相生,像 “柱铭” 两个字,左倾右正,达到平衡。这些都是黄庭坚学古法又创新的关键。​

就算你不懂书法,也能从《砥柱铭》里感受到力量。600 多个字没有一处偷懒,就像黄庭坚那股 “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劲儿;12 米长的卷轴展开,就像一部文明长诗,每一道折痕都带着历史的气息。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不只是技巧,更是文人精神的体现,是千年文明的活化石。​

从汴京的文人聚会,到东京的博物馆,再到拍卖场的聚光灯下,《砥柱铭》这千年的旅程,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坚韧和包容。它受过战火的伤,被人误解过,但始终用笔墨诉说着文明的尊严。四个多亿的价钱可能会被超越,但黄庭坚在纸上写下的千古风流,会一直在艺术史上闪耀。​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黄庭坚《砥柱铭》:4.368 亿天价背后的书法传奇与文明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