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裘曰修《御制用庾信咏》

裘曰修书高宗纯皇帝御制用庾信咏,25×19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裘曰修(1712-1773),字叔度,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任礼、刑、工三部尚书,深得乾隆帝信任,乾隆称赞他”品学端醇,才献练达”。曾任《清会典》和《四库全书》总裁,并奉敕编纂《西清古鉴》《钱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墨妙轩法帖》等。裘曰修多次参与...

黄道周 楷书《宓衍堂铭》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明末著名的学者、书画家、民族英雄。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谥忠烈。 黄道周楷书《宓衍堂铭》,15×47.3cm,香港中文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有皆备者,何滞于物?有一贯者,何滞于事?安虑乃得,不滞于理。经纬以生,大业以起。凡是大业,载于经史。不尽由经,史因心则经, 因物则史...

祝允明 草书《云江记》

祝允明 草书《云江记》,纸本,纵26.6厘米,横265.5厘米。此记是枝山35岁时作,末署“弘治八年秋日,长洲枝山祝允明书”,并钤“允明之印”和“希哲”二印。 祝允明草书《云江记》 ▼ 【1】《云江记》 【2】尉山之南,有水一湾,西襟洞庭,北延震泽,浩荡无涯,时乎风抑烟清, 【3】而水波不兴,则云影徘徊,天光上下,风景殊媚,而适费子居焉,因自号 【...

黄道周 《榕颂卷》

名称:榕颂卷 作者:黄道周 朝代:明 收藏:东山县图书馆 尺寸:12.5X23.8厘米 材质:绫本楷书 黄道周(1585~1646)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民族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铜陵镇)人。天启二年进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 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

王铎《临阁帖轴》

王铎《临阁帖轴》,草书,纸本,257.1厘米,横50.5厘米。幅上部有明太祖十世孙潞王朱常淓的收藏印:“潞国敬一主人中和父世传宝,”朱常淓善画兰,款署“敬一”,有“兰华道人”印。 释文;东阳诸妹当复平安,不审顷者情事渐差耶,彼郡今载甚不能佳,不知早晚至,当遂至郡,深想望。豹奴此月唯省一书,亦不足慰怀,深悉足下情素耳。辛巳菊月,王铎。 本幅草书三行,除末行外,...

王羲之 《上虞帖》

王羲之《上虞帖》,唐人摹本,纸本,纵23.5厘米,横26厘米,草书七行,五十八字。此帖体势灵动绰约,丰肌秀骨,前隔水有赵佶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绢签。钤南唐“集贤院御书”半印、“内合同印”、“政合”、“宣和”双龙等印。南唐内府,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韩逢禧,清梁清标等鉴藏,《宣和书谱》、《东图玄览》、《墨缘汇观》等书著录。《淳化阁帖》摹刻。现藏上海博物...

王铎 《临阁帖轴》

王铎《临阁帖轴》,草书,纸本,257.1厘米,横50.5厘米。幅上部有明太祖十世孙潞王朱常淓的收藏印:“潞国敬一主人中和父世传宝,”朱常淓善画兰,款署“敬一”,有“兰华道人”印。 释文;东阳诸妹当复平安,不审顷者情事渐差耶,彼郡今载甚不能佳,不知早晚至,当遂至郡,深想望。豹奴此月唯省一书,亦不足慰怀,深悉足下情素耳。辛巳菊月,王铎。 本幅草书三行,除末行外,...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临韦偃牧放图》,宋代,李公麟,长卷,绢本设色,纵46.2厘米,横42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公麟的《临韦偃牧放图卷》的母本系唐代韦偃的精品,是李公麟奉宋徽宗之旨而摹,表现了幸官马夫牧放皇家良驷的壮观,气势如虹的场景,共画了1286匹马和143个人,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全卷的气势由雄壮刚劲,转化为柔和平缓,构图从密集紧凑渐成疏松流畅,敷色精...

赵佶 瘦金书题《祥龙石图卷》

《祥龙石图卷》题诗,赵佶,以精工逼真著称。此卷分左右两部分,右部画宫苑中一珍奇石头“祥龙石”,左部为赵佶以“瘦金书”所写的题记、题诗。徽宗皇帝以细劲线条勾勒玲珑剔透奇石的轮廓和纹理,并施水墨层层渍染,表现出石的坚硬和湿润的质感,显得一丝不苟。而作为皇帝的画家之所以对描绘“祥龙石”如此感兴趣,则如题诗所说,是因为“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作品具有“瑞...

国诠《善见律》卷

国诠书《善见律》卷,唐代,硬黄纸本,乌丝栏,小楷书,纵22.6厘米,横468.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全文二百六十余行,四千四百多字,一笔不苟,整齐匀净,表现了书者虔诚的心境与深湛的功力,实为唐人小楷上乘之作。 唐代流传下来的写经较多,但大都出自敦煌石室,有名款者较少,多为民间不知名的经生所书。像《善见律》这样的写经极为罕见。 国诠为唐太宗贞观时的经生,...

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

高闲《草书千字文》残卷,纸本,草书,纵30.8cm,横331.3cm,五十二行,上海博物馆藏。 录写梁周兴嗣所撰《千字文》,自首句“天地玄黄”至“园莽抽条”之“园”字,俱早已佚失,共缺七百五十七字,现仅存“莽抽条”至“焉哉乎也”二百四十三字。卷末草书款署“吴兴高闲书”。 此卷用笔“驰纵不定,动不可留,静不可推”。点画之间情意秀发,满纸流走。卷后有明林佑题跋。...

倪元璐 行书《寰瀛尺牍》

倪元璐《行书寰瀛尺牍》纸本行书 26.5×11cm×2 崇祯十五年(1642)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释文:種種雲虹,非筆可謝。臨岐握別, 實難為懷。弟於今日初九抵潤州,明日渡江, 三四日即到淮,相機為必達之計。虜破臨清是 實,或傳尚犯兖濟,未肯即去,或云已還薊 者,江以南殊無定說也。弟義無返顧,一出兒 山,此身即非吾有,家中??(犭屯犭賣),時望正言。郎 君七...

张旭狂草《古诗四帖》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是唐代中期的知名书法家。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张旭古诗四帖》,狂草,墨迹本,高二十九点五厘米,宽一百九十五点二厘米,五色笺,共四十行,凡一百八十八字。此帖传为张旭所书南朝诗四首,前两首为庚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中的二首,后两首为谢灵运《...

北魏《元宥墓志》

元宥墓志,武泰元年(528)七月二日,志石高50.3厘米,宽50厘米。志文共21行,行21字,正书。1929年洛阳城北安驾沟出土,志石曾归固始许氏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图书馆藏拓本。《松翁未焚稿》对志文所载慕主世系、职官、死因曾作考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第一册著录志目(总目序号八九),并对志主死因提出质疑,第三册附有图版(编号八九)。《汉魏南北朝墓志...

北魏《元简墓志》

北魏元简墓志 北魏太和23年 原刻 民国拓本 大小 50*75厘米 铭文:(残後半部)太保齐郡王姓元,讳简,字叔亮,司州河南郡洛阳县都乡洛阳里人,高宗之叔子,皇帝之第五叔也。惟王禀旻融度,资造流仁,澄神守质,志性宽雅,冥庆舛和,端宿坠日。以太和廿三年岁在己卯正月戊寅朔廿六日癸卯,春秋卌,寝疾,薨于第,谥曰顺王。其年三月甲午即窆于河南洛阳之北芒。乃镂石□铭,式...

清代桂馥隶书欣赏

桂馥(1736-1805 )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云南永平知县。学问渊博,邃于金石考据之学。翁方纲、阮元极推之。篆刻、汉隶雅负盛名。愈小愈妙,其八分书论者以为百馀年来第一。暮年始好写生,别饶古韵。间作墨竹一丛,苍苔数点,意趣横逸。在陈道复、徐渭之间。钱杜尝与讨论,谓画中惟点苔为难,故自号老苔云。有说文义证、缪篆分韵、续三十五举、晚学集、清朝隶品。 ...

王宠《访王元肃虞山不值诗卷》

王宠(1494~1533)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长洲(今苏州吴县)人。享年仅四十岁。他一生用心诗文书画,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远,于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 王...

郑板桥《坡公小品册》

郑燮《坡公小品册》,纸本,纵29厘米,横18.2厘米。扬州博物馆藏。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卫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 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

黄庭坚行书《懒残和尚歌》

黄庭坚行书欣赏《懒残和尚歌》卷,黄宋笺,纵26厘米,横419.4厘米,连款共七十行,每行六字,共四百十一字。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直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何用筭。兀然无事,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工夫,总是痴顽汉。粮不蓄一粒,逢饭但知吃。世间多事人,相趁浑不及… 黄庭坚行书欣赏《懒残和尚歌》卷,黄宋笺,纵26厘米,横419.4...

郑板桥《五言诗》

郑板桥《五言诗》,本诗卷充分体现了郑板桥书法上出规入矩,融篆、隶、楷、行各体于一炉,面目奇异,夸张字形的形态和重心变化的书法体。单个字形式上呈横扁、左低右高,有篆隶古朴苍劲的金石味道。 【释文】 酒罄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苟能得其意,窃谓不学可。乾隆丙子秋,板桥郑燮。 罄(qìng)1、古代击乐器。2、引申为尽,...

王献之《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自北宋以来就流传有序,全帖神纵情驰,流美清秀,可谓吉光片羽无一点尘俗气。清人吴其贞在其《书画记》中对此帖甚为推崇,评其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人官至中书令,世称“大令”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唐摹本,绢...

陈淳《草书千字文册》

陈淳是晚明狂草大家,开启晚明个性书法的先声。该帖写于1538年(五十五岁),传说是醉后所书,好像作画一般,每行一字至三字,笔墨放纵,运笔提顿扭转,左倾右倒,或节制或奔放,如醉歌狂舞,纵橫争折,线条与墨色交织成不断变动的画面,极富律动的美感。 陈淳(1438-1544),字道复,以字行,别号复甫,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天才俊发,凡经学、古学、词章、...

董其昌行草书《紫茄诗》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七,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七年(公元l 5 8 9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他天才俊逸,善谈名理,少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 董其昌书《紫茄诗》长卷,长414厘米、高24.5厘米,清新隽逸、秀美绝伦,然又不乏老辣,虽不能说是董氏极品,但也是其上乘代表作。此卷作品疏朗...

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

欧阳修《谱图序稿》 纸本 欧阳修《谱图序稿》,实际上包括《欧阳氏谱图序》和《夜宿中书东閤》七律一首。从跋文中可知前者作于至和二年(1055),作者时年四十九岁,后者作于嘉祐八年(1063),时年五十七岁。 此卷南宋时由周必大所藏,元代时欧阳修六世孙欧阳耐轩得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又传其八世孙欧阳彦珍,清嘉庆时入内府收藏。 《欧阳氏谱图序》 《夜宿中书东閤》七...

苏轼《凌虚台记册》

宋·苏轼《凌虚台记册》,行书,六开(本幅六开十二幅),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凤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苏轼作为宋四家之首, 他对书法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不仅具有个性鲜明的书法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倡导出一代尚...

黄庭坚行楷《梨花诗》

黄庭坚行楷《梨花诗》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黄庭坚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他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黄庭坚行楷《梨花诗》 黄庭坚行楷《梨花诗》 黄庭坚行楷《梨花诗》 黄庭坚行楷《梨花诗》 黄庭坚行楷《梨花诗》 黄庭坚行楷《梨花诗》 黄...

苏轼行书《跋吏部陈公诗帖》

苏轼的“尚意”书风,对宋代及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所倡导的书法观念,影响了一代世人,并且他与其后的黄庭坚,米芾等人一起掀起了“尚意”书风的大旗,苏轼的书法成就为中国书法增添了灿烂一笔。 苏轼论书崇尚意趣,在《书黄子思诗集后》曰:“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把钟繇、王羲之书法所具有的“萧散简远”的艺术特征作为美的典范,要求书法创造静谧...

米芾行书《梁简文帝梅花赋》

梅花赋 梁 简文帝 层城之宫,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光分影杂,条繁干通。寒圭变节,冬灰徒筒,并皆枯悴,色落摧风。年归气新,摇云动尘。 梅花特早偏能识春,几承阳而发金,乍杂雪而披银。吐豔四照之林,舒荣五衢之路,既玉缀而珠离,且冰悬而雹布。叶嫩出而未成,枝抽心而插故。 故漂丰落而飞空,香随风而远度。挂靡靡之游丝,杂霏霏之晨雾,楼上之落粉,夺机中之织素。乍...

清代钱沣《楷书轴》

钱沣工楷书,平生仰慕颜真卿为人,书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堪称学颜第一人。他以颜真卿为本,又参以欧阳询、褚遂良,笔力雄强,气格宏大,行书参米南宫笔意,峻拔多恣。大楷主要得力于《颜氏家庙碑》、《告身墨》、《中兴颂》、《麻姑仙坛记》、《东方画像赞》。他学习古人而迈出古人的法度,自成一家。在清代,学颜书的人必先从学钱南园入手。如清末翁同龢、近代谭延闿、谭泽闿兄弟...

秦观《摩诘辋川图跋》

秦观《摩诘辋川图跋》,纸本 纵25.2、横39.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秦观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 秦观(1049-1100),北宋著名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元丰年间进士。绍圣初年,新党执政,他因为倾向旧党,被贬为杭州通判,又贬处州监酒税。徽宗时放还,死于途中。与黄庭坚、晁...

黄庭坚《南康帖》

黄庭坚《南康帖》亦称《致无咎通判学士尺牍》、《与无咎通判书》行书,纸本,尺寸30.8×64.7cm,凡17行,202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于元祐二年(1087年)五月五日,钤有“安仪之印”、“笪重光印”等印记。《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墨妙轩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等收录。 【释文】庭坚叩头,比因南康签判李次山...

蔡襄《脚气帖》

蔡襄《脚气帖》尺牍,纸本,行书,26.9cm×21.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宋诸名家墨宝册》,蔡书《脚气帖》为其中之一幅。原迹曾刊于《故宫周刊》合订本第十六册。蔡襄书法大多正楷,此帖别开生面,为行草书,其笔法精妙,行笔流畅,遒劲婉美,为蔡襄行草书佳作。 【释文】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

董其昌行书《潇湘白云》

董其昌《潇湘白云》纸本,是董其昌为自己的书画合璧图的题跋,尺寸:29x277cm,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卷尾题跋诗句出自唐代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董其昌是明代书画家、鉴赏家。他才华俊逸,善鉴别书画。书法初学颜真卿,后改学虞世南,转学魏、晋、宋诸名家,长于楷、行、草书,自然秀雅,列“明末四大书家”。传世书迹较多,画作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

董其昌《临魏晋唐宋诸书卷》

明代董其昌 《为高观察临魏晋唐宋诸书卷》 用纸为名贵的“宣德笺” 高25.4cm,长776.7cm 苏州博物馆藏 此卷系临古之作 为董其昌65岁前后手笔 临书魏、晋、唐、宋凡涉九家 楷书、行书、草书共计18帖 清初大鉴藏家高士奇 称之: “神品上上” 董其昌《临魏晋唐宋诸书卷》 高士奇跋 潘奕隽跋   END 版权说明:图文来自网络,仅为学习分享不...

董其昌 行书《采莲曲》

董其昌 行书《采莲曲》 绢本 长卷 墨书 24.5×242.8cm 弗利尔美术馆藏 释文:采莲曲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此卷是董其昌在绢上写...

米芾行书《复官帖》

米芾《复官帖》行书墨迹,白粉蜡纸本,纵27.1cm,横49.9cm,故宫博物院藏。这件作品酣畅淋漓,使人临写时都会感觉到神融笔畅,无所不可。其点画精准用笔潇洒的姿态令人拍案叫绝。 这件作品的另一个值得赞叹之处是米芾对古人的融会贯通。米芾对于前人如”二王”、颜真卿、李邕等的法帖到了如醉如痴甚至为了据为己有而不择手段的地步。他在传统上下过...

米芾行书精品《张季明帖》

米芾行书《张季明帖》是“米芾三帖卷”《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中的精品之一。纸本,纵26.0厘米,横34.5厘米,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米芾的这幅作品是一则随笔,率性而为之,点画正、侧、藏、露变化丰富,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丝毫看不出雕琢的痕迹,下笔便到乌丝栏,太美了。 原帖精赏 (宋)米芾《张季明帖》 26cm×34.5cm 日本...

苏轼 《过都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眉山(今属于四川)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与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豪放词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

陈继儒行草《酒赋》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上海人。诸生,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自然随意,意态萧疏,对董其昌影响极大。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吴葛将军墓碑》《妮古录》。 《酒赋》是明代陈继儒的书法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妙品。此作是陈继儒书风典范。陈继儒书法学苏轼、米芾...

蔡襄《暑热帖》

清人绘蔡襄画像,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

蔡襄草书《思咏帖》

宋皇佑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发,应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职。途经杭州,约逗留两个月后,于1051年初夏,继续北上汴京。临行之际,他给邂逅钱塘的好友冯京(当世)留了一封手札,这就是《思咏帖》。 尺牍《思咏帖》,蔡襄,1051年 纸本,纵29.7厘米,横3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

康里巎巎草书《渔父辞》

元代康里巎巎草书《渔父辞》欣赏 释文: 渔父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 释文: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 释文: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 释文: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释文: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

李建中《贵宅帖》

北宋 李建中《贵宅帖》 纸本 册 墨书 31×27.5cm 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贵宅诸郎各计安侍奉,所示请改章服。昨东封须得出身历任家状一本,并须齎擎官告敕牒去,未审此来如何行遣也。兼为庄子事,已令彼僧在三学院安下,近已往彼去来回。此庄始初见说甚好,只是少人管勾,若未货,可且收拾课租,亦是长计,不知雅意如何也。侯亲家亦言可惜拈却。建中(花押)谘。刘...

康里巎巎《临十七帖》

(元)康里巎巎临《十七帖》册页 《临十七帖》是康里巎巎节临晋代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五帖。帖前楷书题签“康里承旨巎”。无题跋。 此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

张旭狂草《大槟堂法帖》

张旭(675-750),唐代书法家,字伯高,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张旭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

普荷《五言绝句轴》

普荷《五言绝句轴》,草书,纸本,纵132.3厘米,横24.7厘米。国家博物馆藏。本幅草书两行、为五言绝句一首,是普荷入佛门后在鸡足山修炼时所书,时当五十余岁,题为《招隐》,《担当遗诗》未收。诗中描述普荷在狭小的居所修身养性,把这奇幻的境地比作春蚕破茧之洞,反映了作者浓厚的禅意和开阔的胸襟。此书用墨浓厚,一改他“笔尖无墨”的风格,字体近似董其昌,但气势豪迈,清...

陆游《苦寒帖页》

南宋陆游《苦寒帖页》,纸本,行书,纵31.8厘米,横48.3厘米。现藏故官博物院。据徐邦达考证,此札书于乾道四年(116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时陆游四十四岁。适值被贬后居家。信札内容对研究陆游生平有重要资料价值。同时又是珍贵的书法作品。用笔方圆兼备,结字紧密,体势含蓄平和。此件曾经清内府收藏,刻入《三希堂法帖》。《古书画过眼要录》著录。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董其昌行楷书《冒雨寻菊序》

《冒雨寻菊序》亦称《骆宾王冒雨寻菊序》,行楷册页。骆宾王(约627-约684) 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原文】 白帝徂秋,黄金胜友,辞尘成契,冒雨相邀。问凉燠则鸿雁在天,叙交游则芝兰满室。砌花舒菊,还同载酒之园;岸叶低松,直枕维舟之浦。参差远岫,断云将野鹤俱飞;...

董其昌草书《七绝诗》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他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书法成就也很高,行草书和小楷都十分出色。 董其昌《七绝诗》轴,金笺,草书,纵145.1厘米,横34.7厘米。 本幅书唐张籍《...

沈度楷书《谦益斋铭》

《谦益斋铭》是明代沈度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楷书。纸本,纵24.4cm,横31.3cm,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本贴笔墨妍润,风姿俊雅,为“台阁体”书法之典范。请欣赏。 释文: 谦益斋铭。惟天之道,好谦恶盈。人其体之,弗瞒弗矜。所以君子,卑以自牧。温恭自虚,以受忠告。大哉易道,洁静精微。裒多益寡,物称其宜。至高者山,至卑者地。地中有山,为谦之义。如处崇高,有而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