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

历代国画

吴昌硕作品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苍松》 吴昌硕 1912年 28...
名人名家

冯超然作品赏析

  冯超然(1882~1954),名迥,字超然,以字行,号涤舸,别署嵩山居士,晚号慎得,江苏常州人。早年精仕女,晚年专攻山水,工行草篆隶,偶刻印。著作有《冯超然临严香府山水册》、《冯涤舸画集》。   传世之作有《仕女捧桃图》、《岁寒图》、《柳江秋燕图》,其中前两幅均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后者录於《中国现代名画》。出版有《冯超然临严香府山水册》、《冯涤舸画集》。 ...
历代国画

下雪时古人在做什么?寒江钓雪图(画雪景、雪景山水图)

  “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是冬日里的第二个节气。古人所说的“大雪”节气是指天气更冷了,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过了大雪,雪往往下得更大、范围也更广,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在中国画中,雪景图是最受画家喜爱的题材之一。雪后的大自然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千姿百态,随物赋形,令人心...
历代国画

秋分之美:壁画里的山水与稻田 已悄然入秋(敦煌)

  “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今天是秋分,“秋分”与“春分”一样,是我国古代先民最早确定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主要的“四时八节”之一。从这一天起,秋之高远明净登场,木樨清露,别有微凉。古代艺术里的秋分,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都有着一种动人的诗意、悠远。    秋...
历代国画

历代名迹里的大暑清凉(水墨名画)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一个节气。“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古人在这一节气前后,不仅民间有饮伏茶、烧伏香等消暑良方,在历代书画中的高士、文人也不乏消暑之法。他们或长夏掩关、澄怀静坐,或槐荫高卧,或取前贤法书名画、碑帖尺牍,时一展观,怡然终日而不知倦。   值此庚子消夏之季,“澎湃新闻·古代艺术”()推出的“故宫六百年鉴赏”系列本期特别呈现两岸故宫所藏...
历代国画

古画中的盛夏

盛夏即仲夏,是夏季中最热的时候。唐代诗人樊旬《仲夏》描写道:“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古代的盛夏是何种景色呢?古人又是如何消暑的呢?我们从古画中可窥一斑。 夏天的景色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晚唐名将高骈的《山亭夏日》描写了夏日情景。夏天万物勃发,山清水秀,景色优美。仇英的《凉亭消夏图》描...
历代国画

明代画家︱郭诩国画作品

郭诩,字仁弘,号清狂,江西泰和人,是明代中期画坛的一抹独特风景。他一生纵情山水,以笔墨为伴,其画作如清风拂面,既有豪放不羁的气韵,又藏细腻柔和的笔触。他尤擅描绘古人清士,笔下人物衣袂翩跹,眉目间隐现超逸之气,题款更是洒脱如云,令当时缙绅名流争相珍藏。 与吴伟齐名的他,深得沈周、杜堇等大家推崇。他的花鸟杂画信手挥洒,虫草跃然纸上,寥寥数笔却奇趣横生。其书法亦工...
历代国画

从《祥龙石图卷》看宋徽宗:艺术绝唱与王朝悲歌

提起北宋末年,绕不开一个极具矛盾的人物 —— 宋徽宗赵佶。他是书法 “瘦金体” 的开创者,是 “宣和画谱” 的推动者,将宋代文人画推向巅峰;却也是治国无方的帝王,最终沦为金国俘虏,让百年基业毁于一旦。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祥龙石图卷》,正是这位 “天才艺术家,不合格帝王” 的人生缩影,画卷里的奇石与题跋,藏着北宋兴衰的密码。​ 一、一幅画的 “顶配出身”:...
历代国画

当吴中风雅遇见魏晋风度:文徵明《兰亭修契图》里的文人理想

一、千年雅集的时空回响:从永和九年到嘉靖廿一​ (一)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朝圣​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在兰亭雅集写下 “天下第一行书”,将文人对生命的感怀藏进山水。明代嘉靖廿一年(1542 年),73 岁的文徵明以细笔小青绿技法绘就《兰亭修契图》—— 这是他第三次刻画兰亭题材。对比 63 岁辽宁博物馆藏本、54 岁台北故宫藏本,此作中文士散坐舒展,色调柔和,满...
历代国画

渐江与《山水册》:遗民画家的冷寂山水魂

你知道吗?在清代画坛,有一位画家的山水册页,被后世称为 “看一眼就心生寒意” 的神作。他笔下的黄山,石骨嶙峋如刀削,松树孤傲似冰雕,明明是江南山水,却透着一股拒人千里的清冷 —— 这就是渐江的《山水册》,一幅藏着亡国之痛与孤臣之志的绝世珍品。​ 从儒生到僧人的剧变:乱世里的精神逃亡​ 渐江原名江韬,1610 年出生在安徽歙县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饱读儒家经典,...
历代国画

朱耷与《山水图册》:疯癫笔墨里的亡国孤魂

你能想象吗?一幅看似寥寥数笔的山水册页,竟藏着一个皇室后裔的血泪与狂癫。当清代画坛还在追捧精致工细的院体画时,一位剃度为僧的 “疯子” 用颤抖的笔墨,在《山水图册》里画下了满纸孤寂 —— 他就是朱耷,那个把亡国之痛揉进墨汁里的八大山人。​ 从宗室贵胄到疯癫画僧:命运的断崖式坠落​ 朱耷的人生,是被时代硬生生劈成两半的。1626 年,他出生在江西南昌的宁王府,...
历代国画

李思训(传)《九成避暑图》:一幅画里,藏着千年真假谜和帝王的小心思

唐・李思训(传)《九成避暑图》是一幅承载多重历史与艺术密码的青绿山水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清宫旧藏。画作绢本设色,纵 28.5 厘米,横 31.6 厘米,画面以界画技法描绘了层叠的琼楼玉宇、蜿蜒的溪流瀑布与往来的车马行人,色彩浓丽,金粉勾饰的屋脊与朱红廊柱在青绿山水间交相辉映,展现出典型的 “金碧山水” 风格。尽管落款传为唐代李思训,但经现代考据,其...
历代国画

唐伯虎最后一幅画:《震泽烟树图》里的江南秘密

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震泽烟树图》,竟藏着明代第一才子唐伯虎临终前的最后呐喊。这幅创作于 1523 年的水墨长卷,不仅是他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幅精品,更在朦胧烟树间藏着三个颠覆世人认知的秘密 —— 他从未真正放下功名,晚年生活远比传说中窘迫,而画中那抹若隐若现的朱砂,竟是用血泪调和而成。​ 当专家用高倍放大镜观察画卷中段时,发现了惊人细节:在太湖波光的墨晕中,藏...
历代国画

郭熙《雪山行旅图》:千年谜案藏风雪,画坛奇事动古今​

当那枚藏在积雪斗笠里的篆书题款被显微镜捕捉到时,整个书画界都沸腾了 —— 这行仅三毫米长的字迹,竟让一幅被误判为元代的古画 “认祖归宗”,重新归入北宋巨匠郭熙名下。这幅《雪山行旅图》里,究竟还藏着多少颠覆认知的秘密?​ 从 “元代赝品” 到 “宋画遗珍” 的逆袭​ 在 2010 年修复前,这幅画一直被学界打上 “元人仿郭熙” 的标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老研究员...
历代国画

燕文贵《溪山楼观图》:一幅画惊动大宋皇室的逆袭传奇

北宋汴梁的街头,一个卖画郎正支着画摊招揽生意,他不会想到,自己笔下的一幅山水,日后竟会被皇室珍藏,还让 “燕家景致” 四个字响彻整个画坛。这幅让宋太宗都忍不住点赞的神作,就是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楼观图》。为何街头画师的作品能逆袭成宫廷爆款?画中藏着哪些连专家都惊叹的细节密码? ​街头画师的逆袭剧本​ 燕文贵的人生堪称北宋版 “草根逆袭记”。这位祖籍吴兴...
历代国画

《白龙潭图》用快干的墨画活龙潭:戴本孝这支笔,把黄山的险和自己的孤独都画透了

翻阅历代国画,不难发现戴本孝的《白龙潭图》就像位藏着故事的老者 —— 他用枯笔把黄山的险峭揉进墨里,让潭水的幽邃裹着白龙传说,连题跋里 “震慑尘俗” 的硬气都透着纸背。如今哪怕隔着数百年,只要点开古画下载,那幅画里的飞瀑依然像在哗哗作响,潭底仿佛还沉睡着呼风唤雨的秘密,让人一眼就看懂:为啥这幅画能在历代国画里,活出独一份的倔强与灵气。...
历代国画

元代 夏永 古画《阿房宫》欣赏

夏永是元代著名的界画家,字明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代至正年间(1347 年左右)。他师法王振鹏,擅长以白描法绘制建筑楼阁,风格精密细致,作品多以册页、扇面形式呈现,如《岳阳楼图》《滕王阁图》《黄鹤楼图》等。 夏永的界画以精细入微著称,常以蝇头小楷在画面上题写相关诗文,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具有很高的工艺性和艺术价值。其作品可能...
历代国画

青绿山水天花板!5 分钟看懂仇英《桃源仙境图》:古人的 “乌托邦” 原来长这样

一、画史明珠:基本信息与艺术特质 《桃源仙境图》为明代画家仇英(1494—1561)晚年巅峰之作,绢本设色,纵 175 厘米、横 66.7 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作为 “明四家” 中唯一出身匠人阶层的画家,仇英早年以漆工为业,后得文徵明指点,融合职业画家的精湛技艺与文人雅趣,形成 “工而不匠,雅而不孤” 的独特风格。此图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蓝本,却突破文...
历代国画

「飞熊入梦」千年传奇:刘松年画里的姜子牙,藏着中国人的求贤理想

作者:刘松年,南宋宫廷画家,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擅长山水人物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并称 “南宋四大家”。尺寸材质:绢本设色,纵 30 厘米,横 384 厘米。 收藏地: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绘画内容:描绘的是周文王姬昌梦到 “虎生双翼”,然后带人出猎,在渭河水岸边遇到垂钓的姜子牙的场景。画卷起始之处,一队旗帜鲜明、甲阵森森的人马正在行进;接着出现渭河...
历代国画

从弃婴到茶界大佬:陆羽的逆袭人生,全在这幅画里

作品名称:《陆羽烹茶图》作者:赵原,元末明初画家,字善长,号丹林,莒城(今山东莒县)人,一作东平(今属山东)人,寓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创作年代:元代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画作品尺寸:纵 27 厘米,横 78 厘米馆藏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内容:图绘远山起伏,水面辽阔,临溪有一座茅屋,屋外丛树掩映。阁内一人坐于榻上,当为陆羽,一童子正拥炉烹茶。 艺术特色:远...
历代国画

千年古画里的 “秋日私语”:看北宋画家如何用 “蟹爪树枝” 画出深秋孤寂与人生哲思

作品名称:《树色平远图》 作者:郭熙,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活跃于宋神宗熙宁至元丰年间。 尺寸材质:绢本墨笔,纵 32.4 厘米,横 104.8 厘米。 现藏地点:美国大都会美术馆。 画面内容:描绘了河流两岸树色平远的景色,以河为界可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景画河流近岸,平地坡石上生有古树数丛,枝干盘曲伸张,树上枯藤缠绕,垂蔓点水。开...
历代国画

《雪山行旅图》:元代冷门大师笔下的风雪千年

作者:姚廷美(约 1320-1390),字彦卿,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中后期山水画家,与孟玉涧、吴廷晖并称 “吴兴三杰”。 年代:约创作于 14 世纪中叶(元至正年间),属姚廷美早期风格成熟期作品。 材质与尺寸:绢本浅设色,纵 98.1 厘米,横 54 厘米,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风格:延续北宋郭熙 “三远法” 构图,以卷云皴、蟹爪枝描绘雪山寒林,...
历代国画

尺素藏兵气,钓竿寄远心 —— 一幅古画里的湘军沉浮录 《枫溪垂钓图》

作品名称:《枫溪垂钓图》 作者:仇英,明代 “吴门四家” 代表人物之一。 画作类型:纸本设色山水画。 尺寸:纵 127 厘米,横 38.5 厘米。 款识印章:图下右边石缝内置有楷书 “仇英” 二小字款,下钤 “实父” 小长方形白文印与 “仇英之印” 方形白文印。 收藏经历:清乾隆时期曾为宫廷珍藏,后由江阴人何栻收藏,清同治三年(1864 年)何栻将...
书画知识

皇帝出怪题,画师被逼疯,一幅挑水画竟成千古绝唱

北宋艺术圈最顶流的 “出题狂魔” 非宋徽宗赵佶莫属。这位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隔三岔五就给宫廷画师们甩难题,活生生把绘画考试玩成了艺术界的 “最强大脑”。而他出的 “深山藏古寺” 这道题,堪称千年艺术圈的 “死亡考题”,直接让一群宫廷画师集体翻车。​ 当宋徽宗宣布考题时,在场画师怕是心里都在骂街:这既要画深山,又要藏古寺,玩的就是文字游戏!结果交上来的作业,...
历代国画

从解元到囚徒,再到山水归客 ——《骑驴归思图》 背后的血色人生

作者: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创作时间:正德元年(公元 1506 年),时唐寅三十七岁。 尺寸材质:绢本淡设色,纵 77.7 厘米,横 37.5 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面内容:描绘了峻险的山崖、盘曲的栈道、急湍的溪流、危立的小桥以及葱郁的林木。画面中一位旅人骑驴前行,似在...
历代国画

隐逸江湖四百年:蓝瑛《秋山渔隐图》中的诗画人生与未解之谜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烟雨中,一位画坛奇才以一支画笔,将文人的隐逸理想与职业画家的精湛技艺融于纸上。他,便是蓝瑛。而他的代表作《秋山渔隐图》,不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卷“隐士江湖”的传奇密码。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这幅画中的秋山秋水,揭开蓝瑛笔下那些被时光掩藏的江湖故事。 蓝瑛:从“浙派”争议到“武林派”开山鼻祖 蓝瑛(1585-1664),字田叔,号蝶叟,晚...
历代国画

《万壑松风图》:北宋山河入画,李唐情思凝墨 北宋三大巨碑式山水画之一

作品名称:《万壑松风图》 创作者:李唐,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是两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画家。 创作年代:北宋宣和六年(1124 年)。 作品材质:绢本水墨淡设色。 作品尺寸:纵 188.7 厘米、横 139.8 厘米。 作品构图:全景式构图,画面主峰劲峭壮丽,布置于画幅中央,左右伴随着高低错落的云峰,山腰间烟云缭绕;...
历代国画

《寒林图》:曹知白笔下的诗意 “僧缘”

作者:曹知白,字又玄,一字贞素,号云西,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工诗文,善画山水。 创作时间:泰定乙丑年(1325 年),曹氏时年 54 岁,为其中年之作。 画作规格:绢本,水墨,纵 27.3 厘米,横 26.2 厘米。 画面内容:绘坡石寒林,枯林一行于坡石之间,树干劲挺,疏落有致,枯枝苍劲挺拔,上仰似鹿角,下抑如蟹爪,坡石杂树穿插错落,一派荒寒萧瑟之...
历代国画

唐 李思训(传) 《京畿瑞雪图》纨扇绢本 42.7×45.2

画作基本信息 风格:具有典型的 “金碧山水” 风格,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为主要色彩,浓墨重彩地营造出华丽、庄重的视觉效果。 构图:构图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画面主体为楼阁雪景,崇山峻岭,峰峦叠嶂,松柏挺拔,落满雪花,山腰间亭台楼阁随处可见,树木葱绿,点缀其间。前景山下有河流、画桥游舫、亭廊舫榭、木质牌坊等,河岸上有高大建筑,琼楼玉宇,飞阁耸翠,展现出宏大的...
历代国画

南宋 赵伯驹《莲舟新月图》

作品基本信息:《莲舟新月图》卷,传为南宋赵伯驹所作,绢本,纵 24.2 厘米,横 591 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家简介:赵伯驹约 1120 年 — 约 1182 年,字千里,汴京人,宋朝宗室,宋太祖七世孙。宋室南渡后流寓钱塘,以画扇为宋高宗赵构赏识并予召见,曾官至浙东兵马钤辖。他以山水画见长,尤其擅长 “金碧山水”,树立了南宋画院的新画风。 画面内容...
历代国画

一幅画,道尽明代文人的秋日雅趣:《盆菊幽赏图卷》的细腻描摹

展开《盆菊幽赏图卷》,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独特的 “一水两岸式” 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虽常见于传统山水画中,可沈周却巧妙地赋予了它新的生机。画卷的右边,是临水的坡岸,几株松树与垂柳扎根于此。松树粗壮的枝干彰显着力量,繁茂的枝叶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垂柳则如温婉的女子,细长的枝条随风轻舞,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在这绿树的掩映之下,一座草亭静静伫立。草亭四周以...
历代国画

元·王蒙《秋山草堂图》赏析 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初观此画,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宁静与陶醉之情。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和巧妙的构图,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诗意。在这一片静谧的山水之间,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鸟儿的鸣叫声,嗅到泥土和草木的芬芳。这种初印象,就像是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心底奏响,引领着我们一步步深入探究这幅画的奥秘。 画作概况:细节与创作背景 《秋山草堂图》是一幅绢本设色的山水画卷,...
历代国画

宋徽宗笔下的牧童:田园诗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时代故事?

一 一幅画窥见北宋风华北宋那个时候,文风特别兴盛,经济也格外好,这就给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创造了特别肥沃的条件。画家们拿着笔,仔细地把壮丽的山河勾勒出来;靠着五彩的颜料,细致地描绘着生活里的各种场景。每一幅画,就好像凝聚着他们对自然深深的理解,还有对人生深深的感悟。 今天咱们把目光集中到一幅传世的画作上,那就是宋徽宗赵佶的《风雨牧归图》。这幅画呀,不单是艺术方...
历代国画

清代山水巅峰之作:《云白山青图卷》的独特魅力

惊鸿一瞥,《云白山青图卷》初印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众多珍藏里,有一幅画作经常能让观看的人停下脚步盯着看,那就是清代画家吴历创作的《云白山青图卷》。这幅用绢做成的设色长卷,靠着259厘米乘1172厘米的大小,仔细地把一片像梦一样虚幻的山水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幅作品,凭借它很大的规模和很精巧的笔触,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幅好像仙境一样的山水画卷,让观赏的人忍不住停下来...
历代国画

清 金农《墨戏图册》荷花、花卉、瓜果、梅花、兔子等诸多元素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书画艺术领域呈现出独特的氛围与发展态势。当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尤其明末以来渐渐勃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首先在南方商业城市扬州等地得到了长足发展。扬州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以及繁荣的商业,成为了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盐业兴盛,富甲东南。 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文人名流汇聚于此。...
历代国画

清 八大山人 朱耷《天光云景图册》书法风格与绘画的笔墨和气韵完美融合

《天光云景图册》共十开,每开纵 25.8 厘米,横 34.1 厘米,采用纸本水墨的形式呈现。从画面内容展现来看,这样的尺寸大小既不会因过大而显得画面空旷难以聚焦,也不会因过小而无法充分展现山水景色的丰富层次。比如在描绘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场景时,画家能够利用这有限的纸面空间,通过巧妙的布局,将远景的缥缈山峦、中景的错落山林以及近景的房舍树木等元素合理安置,使...
历代国画

清 沈铨《蜂猴图》寓意“封侯”

《蜂猴图》是中国清代画家沈铨的国画作品,创作于 1742 年,沈铨六十一岁,是其画风成熟时的杰作。此画现藏于中国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立轴,尺寸为 183X96 CM。 沈铨(1682 – 约 1760),清代画家。字衡之,号南苹,浙江德清县新市镇人,一作吴兴(今湖州)。工写花卉翎毛,设色妍丽,画人物得不传之秘。尝写花蕊夫人宫词为图,殊极巧妙。日...
历代国画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

赵孟頫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从济南路总管府事任上卸任后,回到吴兴老家为好友周密所画《鹊华秋色图》,以解周密思乡之苦。周密祖籍济南但从未回过故乡,赵孟頫凭借对济南的记忆描绘了济南北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秋景。 画面内容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传世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画的创作背景充满了浓厚的友情色彩。赵孟頫与周密相识,得知周密虽为济南人却从...
历代国画

明 仇英《桃源图卷》纸本 明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传统青绿山水的富丽堂皇

一、仇英及《桃源图卷》概述 (一)仇英生平简介 仇英出身寒门,幼年失学,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他移居苏州后得识唐寅、文徵明等当代名家,并拜周臣为师。仇英博取众长,集前人之大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山水、花卉、界画、人物、仕女无所不能,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 其作品雅俗共赏,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有重大的发展。时人把他...
历代国画

清 禹之鼎《王士祯放鸟图》《王士禛放鹇图》以景衬人、以景喻人

禹之鼎是中国清代画家,生于 1647 年,字尚吉,号慎斋。本籍扬州府兴化县人,后寄籍江都,自署 “广陵” 人。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和走兽,尤其擅长肖像画。禹之鼎在康熙年间任鸿胪寺序班,这是一个掌管百官班次、负责侍班等仪节的从九品官职,但他似乎专司绘肖像的工作。 《王士祯放鸟图》的作者禹之鼎以其逼真、生动的肖像画著称,他的作品有白描和设色两种风格,传世作品众...
历代国画

清 关槐 《上塞锦林图》乾隆皇帝命题描绘塞外锦绣风光

一、作品概述 (一)基本信息 简述《上塞锦林图》的尺寸、材质和收藏地点。 《上塞锦林图》为立轴,纸本设色,纵 142.6 厘米,横 64.6 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画家简介 关槐的生平及艺术成就 关槐,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字晋卿,一字晋轩,号雪岩,一号署笙,又号柱生,晚号青城山人,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传胪,官礼部侍郎。词...
历代国画

清 张若澄 《燕山八景图》北京故宫

清 张若澄 燕山八景(8开)绢本,设色,纵34.7cm,横40.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自题:“臣张若澄敬写。”下钤“臣若澄”、“笔露思雨”二方印。对幅均有清乾隆帝题诗。钤清乾隆内府诸收藏印。 此册以北京城著名的“燕京八景”为题而画。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曾御制《燕山八景 诗》,将八景定名为“琼岛春荫”、“太液秋风”、“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蓟...
历代国画

元 胡廷晖《春山泛舟图轴》绢本 青绿山水 色彩绚丽 构图繁密 兼具高远、深远、平远之法

一、作品概述 (一)基本信息 《春山泛舟图》是元代画家胡廷晖的作品,绘于绢本之上,采用青绿设色,纵 143 厘米,横 55.5 厘米。本幅无作者款识,右侧有 “廷晖” 残印半方以及康有为、王季迁藏印。由于画工在元至明初的创作习惯中往往不署自己的名款,有的仅钤盖个人印章,且吴升《大观录》著录的胡廷晖《月洞仕女图》也未署款仅押 “廷晖印” 一方,所以此图中的 “...
历代国画

近代 陈少梅 《仿刘松年松泉图》清逸淡雅、寓柔秀于阳刚的清劲画风

一、作品概述 陈少梅生于 1909 年,福建漳州人,是天津美术学校校长,同时任天津美协主席。他的绘画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作品充满古意。 在涯中,《仿刘松年松泉图》具有重要地位。陈少梅年少成名,十七岁成为画坛骨干,二十出头已是天津画坛领袖。他的作品被大量收藏,尤其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备受青睐。此幅作品展现了陈少梅精湛的绘画技艺,对树的描绘细致入微,结构、层次、前后...
历代国画

北宋 张先 《十咏图》传世孤品 吴兴南园美景 人物儒雅风流 气氛轻松愉快 太平盛世

《十咏图》作为北宋画家张先的唯一传世画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十咏图》创作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 年),当时张先已 82 岁高龄。 张先出于对父亲的怀念,翻阅父亲生前诗作,其中一首七律《吴兴太守马大卿会六老于南园人各赋诗》的最后两句 “它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 触动了他,成为他创作《十咏图》的引子。 在这样的创作契机下,张先开...
历代国画

南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卷》典雅、富丽、精致的全景青绿山水画杰作 绢本

一、作品概述 (一)基本信息 《江山秋色图》是南宋画家赵伯驹创作的绢本设色长卷,纵 56.6 厘米,横 323.2 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历史地位 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复兴,《江山秋色图》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是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青绿山水的国宝级作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点、创作思想和艺术风尚。 赵伯驹,中国...
历代国画

明 唐寅《溪山鱼隐图》全卷绢本30.0×610 画风苍古 设色明艳 笔墨清雅 揉合南北二宗

《溪山鱼隐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水墨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卷纵约 30 厘米,横约 610 厘米,堪称唐寅传世作品中技法精湛的一幅。描绘了隐居山水之间的场景,有松树、枫树,瀑布泉水相互掩映,溪岸的石间错落着茅舍水榭。 《溪山鱼隐图》从透过一处松枫间的湖水展开,江水荡漾,山石耸立,树木成荫。江干岩岸,杂林疏朗,渔舍水榭坐落于丹枫之中。 画...
历代国画

五代 董源《龙宿郊民图》绢本《龙绣交鸣图》《笼袖骄民图》南派山水的温润秀逸 北派山水的壮阔雄伟

一、画作传奇之始 董源生平及艺术成就 董源(约 923~962 年),又名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曾任南唐北苑副使,故又称 “董北苑”。他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 “披麻皴”。董源的绘画影响深远,为 “南宗” 山水画重要代表,与李成、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