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干《照夜白图》:一匹马藏着大唐盛世,却为何流落海外近百年?

你敢相信吗?一幅仅描绘了一匹马的古画,竟被历代帝王争相收藏,溥仪退位后却被悄悄卖出国门,直到今天仍漂泊在海外博物馆!这幅画就是唐代画马大师韩干的传世名作《照夜白图》,画中那匹昂首嘶鸣的 “照夜白”,不仅是唐玄宗最爱的御马,更藏着整个大唐的精气神。为何一匹马的画像能有如此分量?它又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千年流转?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幅传世名画背后的传奇故事。​

惊鸿一瞥:一幅画,为何让乾隆盖章 “上瘾”?​

如果你走进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众多中国文物中,一幅纵 30.8 厘米、横 33.5 厘米的绢本水墨画一定会抓住你的目光 —— 画面里只有一匹被拴在木桩上的马,却让人看一眼就挪不开脚步。这匹马前蹄腾空、后蹄蹬地,鬃毛飞扬如火焰,哪怕被缰绳束缚,依旧透着一股挣脱一切的野性,它就是 “照夜白”,唐玄宗李隆基最引以为傲的御马。​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幅看似简单的画,画面周围却盖满了密密麻麻的印章,从南唐后主李煜的 “集贤院御书印”,到宋代米芾的 “米芾私印”,再到清代乾隆皇帝的 “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 等十几方印章。要知道乾隆皇帝收藏字画无数,却唯独对《照夜白图》格外偏爱,光是盖章就盖了近十处,还在画后题诗 “韩干画马名独步,照夜白图尤擅长”。究竟是怎样的画作,能让历代收藏家如此痴迷?这还要从 “照夜白” 的传奇身世说起。​

溯源:照夜白的前世今生,藏着大唐的尚马之风​

(一)从西域宝马到玄宗 “心头好”,这匹马不一般​

“照夜白” 不是普通的马,而是唐玄宗从西域大宛国引进的 “汗血宝马”。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唐代西域诸国常以宝马进贡,这些马体型健硕、速度极快,因奔跑时会流出像血一样的汗液,被称为 “汗血宝马”。“照夜白”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通体雪白,在夜晚月光下仿佛能发光,因此得名 “照夜白”。​

唐玄宗对 “照夜白” 的喜爱到了极致,不仅让它住在专门的马厩,还派专人照料,甚至在外出巡游时也常常骑着它。据唐代笔记小说《明皇杂录》记载,有一次唐玄宗在御花园骑马,“照夜白” 突然受惊狂奔,唐玄宗却毫不畏惧,反而笑着说:“此马虽烈,却通人性,乃良驹也!” 也正是这份偏爱,让唐玄宗特意下令,让当时最擅长画马的韩干为 “照夜白” 画像,于是便有了这幅《照夜白图》。​

(二)唐代人为何如此爱马?不止是因为 “帅”​

在唐代,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与精神的象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尚武时代,从开国皇帝李渊到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重视骑兵建设,马在军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据《通典・兵典》记载,唐代巅峰时期,全国战马数量超过七十万匹,强大的骑兵部队为大唐开拓疆域、维护边疆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了军事用途,马在唐代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文人墨客的 “春风得意马蹄疾”,还是贵族子弟的 “跑马斗鸡过一生”,马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当时长安城的街头,常常能看到骑着高头大马的文人、武士,甚至连女子也流行骑马出行。这种尚马之风,让画马成为唐代绘画的重要题材,而韩干,就是其中最顶尖的画家。​

韩干:从酒肆雇工到画马大师,他靠的不只是运气​

(一)王维资助的穷小子,逆袭成宫廷画家​

韩干的人生堪称 “逆袭典范”。他出身贫寒,早年在长安的一家酒肆里当雇工,每天忙着送酒、打杂,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但韩干有一个爱好 —— 画画,哪怕再忙再累,他也会利用空闲时间在地上、墙上涂涂画画,尤其喜欢画马。​

一次偶然的机会,诗人王维路过这家酒肆,看到了韩干在墙上画的马,顿时眼前一亮。王维觉得韩干很有绘画天赋,便问他:“你愿意专心学画吗?我可以资助你。” 韩干又惊又喜,当即答应。在王维的资助下,韩干开始系统学习绘画,他不仅临摹前人的画作,还常常跑到马厩里观察马的形态、动作,就连吃饭、睡觉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马。​

后来,韩干的画技越来越高,名气也传到了唐玄宗耳中。唐玄宗特意召见韩干,让他进入宫廷画院,担任 “供奉” 一职,专门为宫廷画画。从此,韩干从一个酒肆雇工,变成了宫廷画家,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以真马为师”,他画出了马的 “灵魂”​

在韩干之前,唐代画马大多模仿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画家张僧繇的风格,画出来的马体型纤细、姿态飘逸,但总少了几分真实感。韩干却不满足于此,他提出了 “以真马为师” 的绘画理念,经常跑到皇家马厩 “骥德院”,一待就是一整天。​

他会仔细观察马在奔跑、站立、进食时的不同形态,甚至还会亲手抚摸马的肌肉、鬃毛,感受马的质感。据《历代名画记》记载,韩干画马时,“必观群马,以尽其态”,他笔下的马,不再是前人笔下的 “理想化” 形象,而是有着健硕的肌肉、饱满的体态,充满了生命力。就像《照夜白图》中的 “照夜白”,虽然只是一幅水墨画,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它身上的力量,听到它的嘶鸣声。​

品鉴:《照夜白图》的艺术密码,简单却不简单​

(一)一根缰绳,画出了 “动与静” 的张力​

《照夜白图》的构图看似简单,却充满了巧思。画面中央,“照夜白” 被拴在一根黑色的木桩上,马的身体微微后仰,前蹄腾空,后蹄紧紧蹬地,整个身体呈现出一种 “欲挣脱而不得” 的姿态。而那根拴马的缰绳,虽然只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却像一根绷紧的弦,将马的 “动” 与木桩的 “静” 完美结合,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

很多人看这幅画时,都会忍不住想:如果缰绳断了,这匹马会不会立刻飞奔而去?这种 “留白” 的艺术手法,让这幅画充满了想象空间,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二)寥寥几笔,却画出了马的 “质感”​

韩干的笔墨功夫更是堪称一绝。他用纤细而劲健的线条勾勒出马的轮廓,线条流畅自然,没有一丝多余;在马的肌肉部分,他用淡墨轻轻晕染,让马的肌肉看起来饱满而有弹性,仿佛能摸到马身上温热的皮肤;而马的鬃毛和尾巴,他则用 “飞白” 的笔法,一笔带过,却让鬃毛看起来蓬松而有动感,就像被风吹起一样。​

清代画家方薰曾说:“韩干画马,肉中见骨,骨中见肉”,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韩干画马的特点。他不用浓墨重彩,只用寥寥几笔,就能将马的形态、质感、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大师的功力。​

传承:从帝王收藏到流落海外,《照夜白图》的千年悲歌​

(一)历代帝王的 “心头宝”,流传有序的传世名画​

《照夜白图》自创作完成后,就一直是历代收藏家的 “心头宝”。南唐后主李煜得到这幅画后,特意在画上盖了 “集贤院御书印”,将它收入皇家收藏;宋代时,这幅画被大书法家米芾收藏,米芾还在画后题跋,称赞韩干的画技 “古今独步”;到了元代,这幅画又被画家柯九思收藏;明代时,它先后经过李日华、张丑等收藏家之手;清代乾隆年间,这幅画被收入清宫,成为乾隆皇帝的 “私藏”,被收录在《石渠宝笈》中。​

一千多年来,《照夜白图》的收藏脉络清晰可见,每一位收藏者都为它留下了印记,这在传世名画中是十分罕见的,也让它的价值更加珍贵。​

(二)溥仪退位后,它为何流落海外?​

然而,这幅传世名画的命运,在 20 世纪初发生了转折。1912 年,溥仪退位,虽然他还住在紫禁城,但已经失去了对皇家收藏的控制权。为了维持生计,溥仪开始偷偷将宫中的文物卖给外国人,而《照夜白图》就是其中之一。​

1931 年,溥仪的族兄溥伟,以 “抵押” 的名义,将《照夜白图》卖给了英国收藏家戴维德。戴维德得到这幅画后,将它带到了英国,后来又转卖给了美国收藏家。1977 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花费巨资,从收藏家手中买下了《照夜白图》,从此,这幅诞生于大唐长安的名画,便一直陈列在海外的博物馆里,再也没有回到过祖国的怀抱。​

每当有人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到《照夜白图》时,都会忍不住感叹:这匹来自大唐的 “照夜白”,何时才能回家?​

回响:《照夜白图》的时代余音,不止是一幅画​

(一)它改变了中国 “画马史”​

《照夜白图》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深远。在韩干之前,画马大多追求 “飘逸”,而韩干 “以真马为师” 的理念,让画马从 “理想化” 走向 “写实化”。后世的画家,如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仇英等,都受到了韩干的影响,他们画的马,大多延续了韩干 “写实” 的风格。可以说,韩干用一幅《照夜白图》,重新定义了中国的 “画马传统”。​

(二)它是大唐精神的 “活化石”​

如今,我们再看《照夜白图》,看到的不只是一匹马,更是整个大唐的精神。那匹昂首嘶鸣的 “照夜白”,像极了鼎盛时期的大唐 —— 自信、豪迈、充满力量,哪怕被束缚,也依旧有着挣脱一切的勇气。而《照夜白图》的流转历程,也像一部浓缩的中国文物史,见证了盛世的辉煌,也经历了乱世的沧桑。​

现在,虽然《照夜白图》还在海外,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数字技术、展览等方式,重新认识了这幅画。比如,国内的一些博物馆会举办《照夜白图》的数字展览,让观众通过 VR 技术 “近距离” 欣赏这幅名画;一些画家也会临摹《照夜白图》,传承韩干的画马技艺。​

画里画外:一匹马的传奇,一座民族的文化丰碑​

韩干的《照夜白图》,看似只是一幅画马的作品,却藏着太多的故事 —— 它是大唐尚马之风的见证,是韩干艺术人生的巅峰,也是中国文物命运的缩影。如今,当我们谈论《照夜白图》时,不只是在谈论一幅画,更是在谈论我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或许,《照夜白图》现在还在海外漂泊,但它所承载的大唐精神,却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这幅画的故事,传承它所代表的文化,让更多人知道:在千年前的大唐,有一位叫韩干的画家,用一支笔,画出了一匹永垂不朽的 “照夜白”。

书画古籍爱好者可免费下载/转存墨韵书香全站高清资源文件
现有书法、国画、古籍电子文件2.2TB
>>点击免费下载
<<
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此页面末尾下载。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韩干《照夜白图》:一匹马藏着大唐盛世,却为何流落海外近百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吧!毕竟写作不易,网站运维花费不少,为了确保能够持续提供资料与文章,我们需要您的支持!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