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历代国画

招凉的仕女、神秘的印章:这幅画吵了 300 年,到底是谁画的?

7
开头:一幅画引发的百年争论 你能想象吗?一幅看似普通的元代仕女图,竟让后世学者为其作者身份吵了整整三百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招凉仕女图》,绢本上朱衫女子回首顾盼的瞬间,不仅定格了 700 年前的夏日风情,更留下无数待解的谜题 —— 画中女子究竟是谁?右下角的 “赵氏子昂” 半印,真的出自元代书画宗师赵孟頫之手吗? 一、基本信息:被时光凝固的夏日 这幅纵 ...
赞 (1)阅读(55)
历代国画

郭熙《雪山行旅图》:千年谜案藏风雪,画坛奇事动古今​

9
当那枚藏在积雪斗笠里的篆书题款被显微镜捕捉到时,整个书画界都沸腾了 —— 这行仅三毫米长的字迹,竟让一幅被误判为元代的古画 “认祖归宗”,重新归入北宋巨匠郭熙名下。这幅《雪山行旅图》里,究竟还藏着多少颠覆认知的秘密?​ 从 “元代赝品” 到 “宋画遗珍” 的逆袭​ 在 2010 年修复前,这幅画一直被学界打上 “元人仿郭熙” 的标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老研究员...
赞 (0)阅读(101)
历代书法

宋室血、元廷禄、道经魂:赵孟頫与《高上大洞玉经》的三重人生

12
当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在修复一卷元代经卷时,竟在纸背发现几行小字:“吾写此经时,腕有龙腾意。” 这行潦草的批注,竟出自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之手。而他所抄写的《高上大洞玉经》,不仅是道教典籍中的瑰宝,更藏着这位宋室后裔隐秘的精神世界。为何一位仕元的前朝宗室,会耗费三年时间抄写道教真经?纸墨间又藏着怎样被时光尘封的秘密?​ 一、经卷背后的乱世文人​ 至元二十三年(12...
赞 (0)阅读(119)
历代国画

元代 夏永 古画《阿房宫》欣赏

8
夏永是元代著名的界画家,字明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代至正年间(1347 年左右)。他师法王振鹏,擅长以白描法绘制建筑楼阁,风格精密细致,作品多以册页、扇面形式呈现,如《岳阳楼图》《滕王阁图》《黄鹤楼图》等。 夏永的界画以精细入微著称,常以蝇头小楷在画面上题写相关诗文,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具有很高的工艺性和艺术价值。其作品可能...
赞 (1)阅读(108)
历代国画

从弃婴到茶界大佬:陆羽的逆袭人生,全在这幅画里

10
作品名称:《陆羽烹茶图》作者:赵原,元末明初画家,字善长,号丹林,莒城(今山东莒县)人,一作东平(今属山东)人,寓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创作年代:元代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画作品尺寸:纵 27 厘米,横 78 厘米馆藏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内容:图绘远山起伏,水面辽阔,临溪有一座茅屋,屋外丛树掩映。阁内一人坐于榻上,当为陆羽,一童子正拥炉烹茶。 艺术特色:远...
赞 (4)阅读(196)
历代国画

《雪山行旅图》:元代冷门大师笔下的风雪千年

9
作者:姚廷美(约 1320-1390),字彦卿,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中后期山水画家,与孟玉涧、吴廷晖并称 “吴兴三杰”。 年代:约创作于 14 世纪中叶(元至正年间),属姚廷美早期风格成熟期作品。 材质与尺寸:绢本浅设色,纵 98.1 厘米,横 54 厘米,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风格:延续北宋郭熙 “三远法” 构图,以卷云皴、蟹爪枝描绘雪山寒林,...
赞 (1)阅读(159)
历代国画

乾隆盖章认证的 “竹界顶流”:这棵 600 岁的竹子凭啥火?

8
柯九思的《清閟阁墨竹图》是元代文人画的典范之作,以 “书画同源” 理念贯穿创作,展现了竹石相生的高洁意境。以下为核心信息: 作品名称:《清閟阁墨竹图》 作者: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人,元代诗书画三绝名家,曾任奎章阁鉴书博士,精于鉴赏与鉴定。 创作年代:至元四年(1338 年),柯九思 49 岁时为好友倪瓒所作。
赞 (1)阅读(124)
历代国画

元 雪界翁 张师夔(舜咨)《鹰桧图》《柏鹰图》欣赏

6
作品名称:《鹰桧图》,又名《柏鹰图》。 作者:雪界翁、张舜咨。雪界翁生平事迹不详,画史失载;张舜咨,字师夔,号栎山,又号辄醉翁,浙江杭州人,曾任宁国路儒学教授、休宁县主簿、漳州路龙溪及兴化路莆田县尹等职,善画山水、竹石,兼工书法,亦精诗文。 创作年代:元代。 作品材质与尺寸:绢本,设色,纵 147.3 厘米,横 96.8 厘米。 收藏地点:北京故宫博...
赞 (1)阅读(142)
历代国画

元 赵孟頫《饮马图》纸本 欣赏

8
材质尺寸:纸本水墨,画心纵 25 厘米,横 59.8 厘米。画面内容:描绘了一奚官弯腰曲臂,双手提着满装饮水的木桶,吃力地向前移步,对面木柱上系着一马,昂首抬腿,急不可待的场景,构图简练,生动形象。 艺术特色:勾线细劲圆润,略加晕染,人物着装、神态以及马匹结构、动态都十分严谨、简洁,透出唐代鞍马画的优雅气息。收藏情况: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师法古人:赵孟頫主...
赞 (1)阅读(174)
佳作趣话

古代小孩咋过“六一儿童节“?看完古籍记载我酸了!

9
每至六月,阳光似乎都格外灿烂,空气中弥漫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因为六一儿童节到了!现代的六一,孩子们身着新衣,或是在游乐园里畅玩,或是在学校的庆祝活动中载歌载舞,琳琅满目的玩具、香甜可口的美食,都成为这个节日的美好注脚 。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没有迪士尼乐园,没有精致的儿童节礼物,那时的孩子们又是如何度过专属于他们的欢乐时光呢?古代虽没有 “六一儿童节...
赞 (2)阅读(154)
佳作趣话

古籍里的心灵暖帖:千年前的智慧如何熨帖现代人的褶皱人生

8
当《诗经》遇见加班夜:在 “蒹葭苍苍” 里打捞失落的月光 深夜三点的办公楼像艘搁浅的船,电脑屏幕的光映着小王揉红的眼睛。他盯着 PPT 上跳动的图表,突然想起上周母亲电话里那句 “注意身体”,喉间忽然涌上一阵酸涩。这样的时刻,我们多像《诗经》里那个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的追梦者,在钢...
赞 (2)阅读(122)
佳作趣话

翻烂古书才懂:从周朝到清朝,“官方普通话” 全按洛阳话模板来!

7
翻开泛黄的古籍,那些横竖撇捺间藏着的不仅是文字,还有千年前的 “声音”。当我们以为古人说话总带着之乎者也的腔调时,殊不知从周秦汉唐到宋元明清,许多朝代的 “普通话” 竟都和洛阳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的 “普通话” 长啥样? 《论语》里写孔子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 “雅言” 就是周朝的官方语言,而根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掌管...
赞 (2)阅读(125)
历代国画

一幅画,两个怪和尚的笑,藏着啥门道?《寒山拾得图》

7
天台山的晨雾像被揉碎的月光,缠绕在国清寺的飞檐上。丰干禅师背着竹篓往深山走去,草鞋踏碎满地霜花时,忽闻一阵清越的歌声。循声拨开荆棘,只见溪边坐着个蓬头青年,正用木炭在青石上画着古怪的符号,嘴里哼着谁也听不懂的调子。​ “小友,可愿随我回寺?” 丰干禅师的声音惊飞了枝头寒鸦。青年转过头,眼睛亮得像藏着两汪清泉,忽然咧嘴笑了,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寺里有比石头更...
赞 (1)阅读(186)
历代国画

《竹石图》:从元末战火中闯出的丹青传奇

7
作品名称:《竹石图》 作者:谢庭芝,字仲和,号雪村,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元代画家,工诗善书画,尤其擅墨竹。 创作年代:至元五年(公元 1339 年)。 规格:立轴,绢本,水墨,纵 173.2 厘米,横 105.1 厘米。 收藏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内容:图绘坡草湖石,右下角有一块巨大湖石,上端分开,右边湖石顶部呈尖角,左侧湖石上端较为平缓...
赞 (1)阅读(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