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任命书: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亮相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众多珍藏中,有一件看似寻常却意义非凡的文物 ——《宋人书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这件诞生于北宋时期的卷轴,并非华丽的画作或精美的瓷器,而是一份承载着历史重量的 “制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任命书。

它记录的是北宋名臣司马光被任命为左仆射这一重要官职的过程。左仆射在北宋官制中地位显赫,相当于副宰相,是朝廷的核心官员之一。司马光本身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被誉为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的史学巨著,其政治生涯也与北宋中期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这份告身卷不仅是司马光仕途巅峰的见证,更因上面的书法艺术,成为了研究宋人行楷书的重要实物资料。当我们展开这卷古老的文书,仿佛能穿越千年时光,看到北宋朝堂的庄重与文人的风骨,而其中的行楷字迹,更像是打开宋代书法艺术大门的一把钥匙,引我们去探寻那份独特的美学韵味。

宋人行楷书的独特风姿
要理解《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中书法的妙处,首先得了解宋人行楷书的独特风格。唐代楷书以严谨规范著称,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大家的作品,笔法精准、结构端庄,如同严阵以待的军队,每一笔都有严格的法度,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而到了宋代,书法艺术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转变,行楷书呈现出 “尚意” 的鲜明特点。
“尚意”,简单来说就是注重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与个性表达,不再像唐代那样过分拘泥于法度。宋代文人将自己的学识、性情、人生感悟融入笔端,使书法成为一种抒情达意的工具。在笔法上,宋人行楷书更为灵活多变,笔画之间的呼应更加自然流畅,常常带有一种随性洒脱的韵味。不像唐代楷书那样,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有固定的模式,宋人的笔触更注重根据情感的起伏和书写的节奏进行调整,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充满了动态的美感。

从结构上看,宋人行楷书也打破了唐代楷书的对称与规整。字体的大小、疏密、斜正都更加灵活,有的字向左倾斜,有的字向右偏倚,看似不合规矩,却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与和谐。这种结构上的变化,让书法作品更具生命力和个性,仿佛每个字都有了自己的性情。
在章法布局方面,宋人行楷书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整幅作品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错落有致,气脉贯通。不像唐代楷书那样排列得整齐划一,宋人的书法更像是一篇流淌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韵律感,读者在欣赏时,目光会随着笔墨的流动而自然游走,感受到一种一气呵成的畅快。

这种 “尚意” 的书风,与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空前提高,他们有着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不再满足于仅仅是技法的传承,而是渴望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宋人行楷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告身卷中的行楷之美
《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中的行楷书,正是宋人行楷艺术风格的生动体现,细细品味,其美不胜枚举。

从笔画来看,这卷告身的用笔极为流畅自然,毫无滞涩之感。起笔时,有的藏锋内敛,如同蓄力待发的弓箭,沉稳而有力量;有的则露锋而出,如利剑出鞘,锐利而果断。行笔过程中,笔画的粗细变化丰富,时而纤细如丝,仿佛微风拂过的柳条,轻柔飘逸;时而浑厚饱满,宛如深山中的古松,苍劲有力。转折之处,或方或圆,方折处棱角分明,尽显刚健之气;圆转处圆润流畅,蕴含柔和之美。收笔时,有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有的则略带回锋,余韵悠长。每一笔都恰到好处,既展现了书写者扎实的基本功,又流露出一种随心所欲的洒脱。
再看结构,这卷告身中的字体结构紧饬却不失灵动。每个字的笔画安排都十分巧妙,疏密得当,既不会因为笔画繁多而显得拥挤不堪,也不会因为笔画稀少而显得空旷无神。有的字重心偏上,给人以轻盈向上之感;有的字重心下沉,让人觉得稳重踏实。字体的大小也富有变化,根据文意和书写节奏,时而大如拳头,气势恢宏;时而小如指甲,精致小巧。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乐曲,引人入胜。

在章法布局上,这卷告身更是体现了宋人行楷的高超水准。整卷文书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行与行之间错落有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行距和字距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书写的内容和情感进行调整,使得画面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当我们远距离欣赏时,能感受到一种整体的气势,挺健开张,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字里行间涌动;当我们近距离细品时,又能发现每个字的细节之美,笔画的穿插、结构的安排都恰到好处,令人叹为观止。
可以说,《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中的行楷,将宋人行楷的用笔、结构和章法之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文化映照:时代与书法的交融
《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中的行楷之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北宋的时代土壤之中,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映照。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风昌盛的时代,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文人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科举制度的完善,让更多的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仕途,他们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人之间相互交流、切磋书法技艺成为常态,不同的思想和风格相互碰撞融合,推动着书法艺术不断创新,“尚意” 书风的兴起正是这种文化繁荣的体现。

同时,北宋的政治格局也对书法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宋中期,社会矛盾逐渐显现,新旧党争激烈,司马光作为旧党的代表人物,其政治立场和人生经历都充满了波折。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使得文人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元,他们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都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作为一份重要的官方文书,其书法既需要体现朝廷的庄重与威严,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书写者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印记。笔画中的刚劲有力,或许正是北宋文人面对政治风浪时坚定信念的体现;而整体的流畅自然,又彰显了他们在文化修养浸润下的从容气度。

“尚意” 书风的兴起,也与宋代文人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追求有关。他们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个人品德、学识和情感的外在表现。因此,他们在书写时,更加注重 “意” 的表达,力求通过笔墨传达出自己的精神境界。《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中的行楷,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外表,而是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展现出一种内在的风骨与韵味,这正是宋代文人对书法艺术 “重意轻形” 追求的生动写照。
可以说,《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中的行楷,是北宋时代风云与文人精神相互交融的产物,它不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缩影。

传承与流转:告身卷的岁月旅程
《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从北宋诞生至今,历经了近千年的岁月洗礼,其传承与流转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也让它承载了更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中原大地陷入战火之中,许多珍贵的文物典籍在战乱中散失或损毁。《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也未能幸免于难,在这场浩劫中经历了颠沛流离。有记载显示,它曾一度流落民间,被一些有识之士偶然发现并珍藏起来。在随后的朝代更迭中,这卷告身又多次易主,从民间到宫廷,再从宫廷到民间,每一次流转都伴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明清时期,收藏之风盛行,许多文人雅士和收藏家都致力于搜寻古代文物。《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众多收藏家追捧的对象。它曾被收入清宫内府,成为皇家珍藏的一部分,得到了妥善的保管。在宫廷中,它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被视为彰显文化传承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卷告身最终辗转来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它可能经历了虫蛀、水渍等各种考验,但幸运的是,它被一代代人精心呵护,得以保存至今。每一次的易主和流转,都为它增添了新的历史痕迹,也让它承载了更多的文化记忆。如今,当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它时,不仅能欣赏到其中的书法艺术,更能透过它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体会到文化传承的不易。

余韵悠长:书法瑰宝的永恒魅力
《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作为一份将书法艺术与公文完美结合的珍品,其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书范畴。它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如同陈年的佳酿,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醇厚悠长。
在艺术价值上,它为我们研究宋人行楷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范本。通过对这卷告身中笔法、结构、章法的分析,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宋人行楷书 “尚意” 的风格特点,感受宋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所展现出的流畅自然的用笔、灵活多变的结构和气脉贯通的章法,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书法家都从其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艺术表达。

在历史意义方面,它是研究北宋政治制度、官制变迁以及司马光生平的重要史料。这份告身详细记录了司马光拜相的过程,为我们了解北宋的官僚体系和政治运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它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司马光这位历史名人,感受到他在北宋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对于研究宋代文化而言,这卷告身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证。它反映了北宋文风昌盛的社会风貌,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独特理解,是宋代文化繁荣的一个生动缩影。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从司马光的 “升职文” 看宋朝书法:不刻意工整,却越看越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