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一、画作概述 《山庄高逸图》是明朝宣德年间宫廷画师李在所绘的一幅绢本设色画,尺寸为 188.8cm×109.1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以其全景式构图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中国古代国画的经典之一。 李在作为明朝宣德时期画院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与戴进、石锐并称为当时画坛的三大家。他深受北宋画家郭熙画风的影响,在《山庄高逸图》中,无论是题材选择、构图布局还是技法...
17一、马远与《春雨富士图卷》的初见 马远,南宋绘画大师,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 马远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 “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
17一、画作概述 元佚名《商山四皓图轴》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绢本设色画纵 155.3 厘米,横 77.2 厘米。它生动地描绘了汉初 “商山四皓” 故事中使臣迎请四皓的场景。 画面构图严谨,充实饱满。左下角有一队人马,为首者正与童子对话,山间小路崎岖,云雾缭绕,溪水潺潺。画幅偏右,二老者对弈,一老者拄杖观棋,二童子左右陪侍,上方一老者正拄杖下行,身后一童子...
18一、仇英与《梧竹书堂图》 仇英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 年),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他出身寒门,幼年失学,曾习漆工,后改学绘画。仇英的绘画生涯丰富多彩,他曾与文徵明合作,也受到众多富商和收藏家的邀请至家中作画,得以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画艺大进。 《梧竹书堂图》轴,纵 148.8 厘米,横 57.2 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图是仇英的一副青绿山水人物...
17一、画作概述 《白云红树图》作为明朝画家蓝瑛的杰作,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此画创作于 1658 年,彼时蓝瑛已 74 岁,可谓其晚年的经典之作。这幅画现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寸统一为纵 189.4 厘米,横 48 厘米。 画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画面以山间水畔的村落为前景,采用平远构图,水边斜生着苍劲的老树,村落后倚高山,山间白云缭...
22一、焦秉贞与《耕织图册》的渊源 焦秉贞,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清康熙时期,字尔正,山东济宁人。他是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的门生,康熙时官钦天监五官正,供奉内廷。善绘肖像,以画 “御容” 称旨,其绘画吸收西洋画法,重明暗,楼台界画,刻划精工。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时,意外得获南宋楼璹《耕织图》。楼璹在南宋绍兴年间任临安府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呈献给宋高...
13一、华岩其人其画 华岩,字德嵩,又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等,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福建上杭一户纸工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仅在蒙馆读书两年便因父逝辍学,在纸坊当徒工期间,利用废纸自习绘画,渐谙画技。后因族中修宗祠,华岩虽画技娴熟却因出身卑贱被拒,愤而在祠堂画下《高山云鹤》《水国浮牛》《青松悬崖》《倚马题诗》四幅壁画后出走杭州。 在杭州,华岩结识众多文人学士...
18一、画作背景与画家生平 赵令穰,身为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其身份在绘画领域赋予了他独特的视角与创作背景。作为皇族成员,赵令穰自幼便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他幼时即爱书画,且富于文学修养,家藏晋唐以来法书名画,这为他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画家文人时相往来的经历,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赵佶(宋徽宗)为端王时亦与他交游,切磋画艺,可见其在当时艺术圈中的地位...
20一、画作的传奇身世 《溪山雪意图卷》的身世可谓充满传奇色彩。此画最初被认为是北宋画家高克明所作,其创作背景反映出画家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独特的艺术追求。高克明的山水画创作大多从实地观察中获取素材,经过深思熟虑和苦心经营,采撷诸家之美,自成一格。 这幅画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多位名人收藏。从明朝的朱棡(1358 年 12 月 18 日-1398 年 4 月 22 日...
17一、画作概述 《扬鞭催马送粮忙图》是一幅充满故事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作者燕文贵大概出生在北宋初年,主要活动于赵光义、赵恒和赵祯三朝。他行伍出身,早年当过兵,虽没有明确的学画经历和师承,但通过临摹前贤作品,尤其是工细精致风格的山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这幅《扬鞭催马送粮忙图》描绘的是老百姓辛苦为前线军队送军粮的场面。画作纸本设色,纵 51.4 厘米...
17一、赵雍与先贤图卷的初印象 雍,生于 1289 年,卒于 1369 年,字仲穆,元代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作为宋朝皇室赵氏家族后裔,他在父亲赵孟頫的帮助下成为高级官员,先后担任集贤待制、湖州路总管府事等职务。赵雍擅长多种绘画题材,尤其精于人物、山水和马鞍上的马,其书法也十分出色,擅长正、行、草,亦长篆书。 赵雍的作品《先贤图卷》可谓是元代人物画中的神品。此图卷...
14一、暮归图的神秘面纱 《暮归图》作为宋代杨柳的杰作,如今安静地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魅力。这幅绢本设色的作品尺寸为 44x92cm,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艺术气息。 画面描绘的是江南新春傍晚的景色,几棵杨柳垂条,仿佛是大自然的舞者,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它们掩映着溪桥田野,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宁静与诗意。远处山峦淹没在层层...
16一、《听阮图》的整体风貌 《听阮图》如一幅静谧的诗意画卷缓缓展开。画中,身着高冕宽服的文人抱膝而坐,神态悠然,沉浸在阮琴的美妙旋律之中。他身旁的歌女专注地弹奏着阮琴,那悠扬的琴声仿佛能穿透画面,萦绕在观者耳畔。周围芳草如茵,以大面积花青渲染的草地,如同涌动的云雾,重色细笔根根绘出的草叶,间以浓淡变化,营造出一种雾动云涌的奇幻之感。 梧桐枝叶繁茂,近乎淡墨白描...
24一、李唐与《晋文公复国图》的背景 李唐,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约在北宋宣和年间入宫廷宣和画院供职。1127 年金兵陷汴梁后,李唐颠沛流离,南渡流落临安,以近八十的高龄入绍兴画院,并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 北宋末年,时局动荡,金兵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汴京。李唐在战乱中历经艰难险阻,一路南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
25一、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册概述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册是清代画院中唐岱、丁观鹏等多位画家合作的杰作。此图册以一年十二个月为时间线索,细腻地描绘出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季节的流转变化。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了珍贵的艺术瑰宝。 这幅图册以绢本绘制,原作长 175cm,宽 97cm。画家们运用焦点透视法绘制庭园景致,将画面空间分割出不同区域,再填入当月的代表活动。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