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0475932.jpg)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1333188.jpg)
赵孟頫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从济南路总管府事任上卸任后,回到吴兴老家为好友周密所画《鹊华秋色图》,以解周密思乡之苦。周密祖籍济南但从未回过故乡,赵孟頫凭借对济南的记忆描绘了济南北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秋景。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1426195.jpg)
画面内容
- 构图特色
- 采用平远构图,将两座山分左右布局于远景位置,右边是尖三角形的华不注山,左边是半圆形的鹊山。中景、近景是辽阔的水乡,有平川洲渚、红树芦荻、农舍隐现、农人劳作、牛羊散放等。
- 色彩运用
- 两座山峰为淡花青色,幽静深远。洲渚、树木多施以深浅不一的青墨色,房屋、牛群和一些枫树用朱砂、赭石、藤黄等色,冷暖交融,呈现出秋的清旷高洁和人的和乐安详。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1550779.jpg)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传世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画的创作背景充满了浓厚的友情色彩。赵孟頫与周密相识,得知周密虽为济南人却从未回过故乡,于是凭借自己在济南任职的记忆,绘制了这幅《鹊华秋色图》。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2094634.jpg)
在画面内容方面,其构图特色独具匠心。平远构图使得画面视野开阔,将鹊山与华不注山置于远景,形成独特的视觉焦点。华不注山的尖三角形与鹊山的半圆形相互映衬,刚柔对比中凸显华不注山的险峻奇突。中景和近景的辽阔水乡,展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平川洲渚、红树芦荻增添了画面的色彩层次,农舍隐现则营造出宁静的田园氛围。农人劳作、牛羊散放的场景,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活气息。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2190221.jpg)
色彩运用上,两座山峰的淡花青色营造出幽静深远的意境。洲渚和树木的深浅不一的青墨色,与山峰的颜色相互呼应,展现出秋季的清冷。而房屋、牛群和一些枫树则采用朱砂、赭石、藤黄等暖色系颜色,冷暖交融,既体现了秋的清旷高洁,又呈现出人情的和乐安详。这种色彩搭配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苍秀简逸,富有创新之意。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2309012.jpg)
全画明丽清淡,古雅俊秀。画面中的景物布置得宜,疏朗有致。林木种类繁多,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的高低和姿态不同,聚散自然。水边轻舟数叶,舟中渔叟忙碌,岸上田野有老者杖策漫步,远处牛群散放,整个画面洋溢着田园牧歌般的恬静气氛。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2397568.jpg)
《鹊华秋色图》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更是赵孟頫与周密之间深厚友情的见证。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元代文人画的先声,为后世所传颂。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2507556.jpg)
对济南文化的影响
- 提升 “鹊华烟雨” 的文化价值
《鹊华秋色图》使得济南城北的鹊山、华山一带具有了永恒的文化价值。在唐宋时期,这里便是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李白、杜甫、曾巩等都曾在此留下过诗篇。后虽因刘豫开凿小清河破坏了水源涵养,但到元初赵孟頫的时代,这里仍是一片有水的沼泽地带,是济南的一处风景胜地。而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更是让 “鹊华烟雨” 跻身旧时 “济南八景” 之列,引出无数诗词歌赋与文雅旧事。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3065087.jpg)
画中展现的清旷平远之景,有两座高山 —— 左方形如面包又似水牛脊背的鹊山和右方呈三角形双峰笔直的华不注山,刚柔对比中凸显华不注山的险峻奇突。中、近景则是一片辽阔苍茫的景象,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房舍隐现,整个画面洋溢着田园牧歌般的恬静气氛。这幅画仿佛为济南的山水赋予了灵魂,让后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3159282.jpg)
- 确立鹊华意象
鹊华景观的艺术表现不自赵孟頫始。在他之前,金元之际就有以鹊华烟雨为题的画作存世,如王清卿家的《鹊山烟雨图》,元好问在《济南杂诗十首》中就曾提及。张之翰和刘敏中也分别有《鹊华烟雨图》一诗和《鹊华烟雨》诗,说明此时鹊华已是被人们连在一起看待的景观。然而,鹊华意象的正式确立,却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密不可分。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3301622.jpg)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元代书画大家。元贞元年(1295),刚刚卸任济南路总管府事的赵孟頫在家乡湖州与周密等好友宴饮,他赞美济南山川之胜,勾起了祖籍济南但却从未到过故乡的周密的浓浓乡思。于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勾画出济南鹊、华二山之形胜,即《鹊华秋色图》,赠与周密。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3448208.jpg)
该图取济南城北山野实景,一片辽阔的沼泽地,有二山突起,右边尖而峭的是华不注山,左边缓而圆的是鹊山。两山之间远远近近错落着杂树野卉,莎草蒹葭,茅舍群羊,渔叟竹篙,景色清旷、平远。画中展现了一派简朴宁静的气象,表达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诉求和理想境界。正是这幅画使得鹊华景观声名远播,正式确立了鹊华意象。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3548009.jpg)
在绘画史上的地位
- 开元代文人画风气
赵孟頫是中国山水画在宋元变革时期的关键人物。如果说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他力主画贵神韵,提倡简率和质朴,以变革南宋院体画纤细浓艳、一味写实的格调。《鹊华秋色图》一改宋画的细致谨严,笔法潇洒虚实相生,虽有色彩渲染,画境清旷恬淡,有悠闲的田园风味,是元代文人画的先声。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4079987.jpg)
在技法方面,树干不是双勾廓填,而是把边线与树皮纹理结合勾绘,用笔旋转重叠,增加了树干的质感。画上近、中景的疏树以点绘叶,远树则简洁整体。鹊山用披麻皴法较密,华不注山的正面运用了荷叶皴,线条从上直落,交叉处稍留空白以突出山的嶙峋之姿,侧面用解索皴,整个山体两边的边线模糊,皴擦也较少,但体积感较强。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4201499.jpg)
汀岸、平原采用了长披麻并以笔力的轻重,线条的疏密,落墨的深浅来凸显干湿,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变化多端。房舍人畜、芦荻舟车均精描细点,再渲染青、赭、红、绿等色,色调冷暖交汇,既显示出秋的清旷高洁,亦呈现出人情和祥。全画明丽清淡,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笔法灵活,苍秀简逸,富有创新之意。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4293172.jpg)
- 影响后世书画艺术家
《鹊华秋色图》代表了元代书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影响了后世一大批书画艺术家。如明朝画坛四大家、黄公望等。杨载跋该画,谓:“羲之摩诘,千载书画之绝独,《兰亭叙》《辋川图》尤得意之笔。吴兴赵承旨以书画名当代,评者谓能兼美乎二公。兹观鹊华秋色一图,自识其上,种种臻妙,清思可人,一洗工气,谓非得意之笔可乎。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4416495.jpg)
诚羲之之兰亭,摩诘之辋川也。” 范杼的题跋,评价道:“赵公子昂,书法晋,画师唐,为一代之冠。荣际于五朝,人得其片楮,亦夸以为荣者,非贵其名而以其实也。今观此卷,殊胜于别作。仲弘所谓公之得意者,信矣。” 乾隆题跋,认为 “文敏一生得意笔,不减伯时《莲社图》。” 董其昌跋曰:“吴兴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故曰师法舍短,亦如书家,以肖似古人不能变体,为书奴也。”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4510748.jpg)
笔法风格
- 以书法入画
赵孟頫在书法上的卓越造诣深刻影响了他的绘画创作。以书法入画在当时成为一种潮流,赵孟頫更是其中的引领者。在《鹊华秋色图》中,他以写意笔法描绘山石树木,线条粗疏却蕴含着唐人之致与北宋之雄。这种独特的笔法,将书法的韵味与绘画的表现力完美融合,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大气的艺术风格。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5002360.jpg)
- 树干枝叶的画法
画中的树干仅作简略的双勾,简洁而有力地勾勒出树干的形态。枝叶则用墨点草草而成,看似随意,却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山峦则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笔法潇洒,节奏鲜明。这种画法既体现了赵孟頫对传统绘画技法的继承,又展现了他的创新精神。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5090916.jpg)
色彩格调
- 清润秀美的秋色
《鹊华秋色图》在色彩上追求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树林和江水以淡赭着色,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两座山峰以花青杂以石青来描摹,斜坡、水岸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红黄相显。冷暖色系相互交织,形成虚实相生的景象和补色作用,极富笔墨趣味。这种色彩搭配不仅展现了秋季的独特韵味,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5208426.jpg)
文人画的体现
- 以实据虚的创作
赵孟頫凭借记忆,以实据虚地进行创作,这充分体现了文人画重视文学、书法、情趣、思想等在绘画中的运用。《鹊华秋色图》以画述意与人交流,通过对济南北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秋景的描绘,表达了赵孟頫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情谊。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5318463.jpg)
- 文化观念的融入
画中以站南望北的视角将两座山画在黄河北岸,看似 “败笔”,实则是赵孟頫为避免北面称臣口实,宣示南面为君姿态的文化观念的体现。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赵孟頫深知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虽然宋朝已不在,自己也无力回天,但他仍不愿落下北面称臣的口实,遭人非议。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在画中得以彰显,使《鹊华秋色图》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更是赵孟頫文化观念和情感的寄托。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ow-content/uploads/content/202412/202412101735403281.jpg)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笔法潇洒虚实相生 画境清旷恬淡 田园风味 元代文人画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