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明末奇人毛晋:卖 300 亩地也要刻书?汲古阁里藏着多少传奇?

本站面向书画古籍爱好者,免费开放全站高清资源(历代书法、古画、古籍)转存/下载服务!
>>点击免费下载
<<
需要获取本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此页面下部下载。

汲古阁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私家藏书楼与刻书机构,由常熟人毛晋(1599-1659)创建。毛晋字子晋,号潜在,出身书香门第,一生以藏书、校书、刻书为志业,其刻书规模之巨、质量之精、影响之广,被誉为 “历代私家刻书第一人”。汲古阁之名取自《易经》”汲古得修绠”,寓意以古为鉴、勤奋治学。其藏书楼建筑群包括汲古阁、目耕楼、绿君亭等,鼎盛时期藏书达 8.4 万余册,其中宋元珍本占三分之一,刻书 600 余种,版片近 11 万块,形成 “毛氏之书走天下” 的盛况。
一、刻书传奇:散尽家财雕版忙
毛晋(1599年1月31日—1659年9月13日),原名凤苞,字子久。后改字子晋,号潜在,别号汲古主人。江苏常熟昆承湖七星桥(亦名曹家滨)人。明末藏书家、出版家、刻书家、文学家、经学家。
早年师从钱谦益。家藏图书八万四千余册,多为宋、元刻本,建汲古阁、目耕楼藏之。曾校刻《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书,流布甚广,居历代私家刻书者之首。尤嗜好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编著甚多,有《毛诗陆疏广要》《苏米志林》《海虞古今文苑》《毛诗名物考》《明诗纪事》《隐湖题跋》等。

毛晋为刻书耗尽家财,甚至不惜变卖田产。崇祯十五年(1642)刻《十三经》时,正值江南连年灾荒,他一次卖掉良田三百亩,以解资金之急。更惊人的是,从崇祯元年(1628)至顺治十三年(1656),他历时近三十载刊刻《十七史》,耗资数倍于《十三经》,自嘲 “奚止十年之田而不偿也”。为保证刻书质量,他广聘名士校勘,仅《十三经》就安排 13 人专司校经,《十七史》由 17 人分任校史,自己更 “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每日校勘至深夜。其刻书用纸由江西特造,厚者称 “毛边纸”,薄者称 “毛太纸”,因在纸边加盖篆书 “毛” 字印而得名,至今仍是古籍印刷的经典用纸。
二、藏书轶事:千金散尽购奇书
毛晋为搜罗善本不惜重金,曾在汲古阁门前贴榜:”有以宋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页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此榜一出,江浙书商纷纷驾船载书云集虞山七星桥,民间流传 “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他曾为购得宋版《周礼》,辗转吴越多地,最终以良田十顷换书。钱谦益《隐湖毛君墓志铭》记载,毛晋藏书 “八万四千册,皆宋元精椠及旧抄善本”,其中不乏孤本秘籍,如宋刻《诚斋四六发遣膏馥》便经其收藏并题跋,现藏辽宁省图书馆。

三、文化奇缘:跨越山海的刻经传奇
崇祯十三年(1640),云南丽江土司木增在崇圣寺发现唐代《华严经秘抄》,因经文中土未传,特派法润禅师携经卷万里迢迢至常熟,恳请毛晋刊刻。当时毛晋正在华山听经,见经卷 “海印仪不远万里而至”,欣然应命。刻成之日恰逢如来诞辰,江南僧俗云集隐湖观礼,盛况空前。木增又遣使送来金琥珀、薰陆香等奇珍,并购买汲古阁刻书 “捆载越海而去”。当常熟遭遇水灾、毛晋刻书资金告罄时,木增再次资助,成就一段汉藏文化交流佳话。
四、校勘佳话:一字千金辨真伪
毛晋校书严谨到近乎苛刻。他校勘《十三经》时,发现明北监本《仪礼》讹误百出,于是亲赴西安比对唐开成石经,校正讹脱近 200 处。校勘唐诗时,他以宋本为据,指出元明通行本 “种松皆作老龙鳞” 实为 “种松皆老作龙鳞” 之误,令时人惊叹 “读宋本然后知今本之谬”。更传奇的是,他曾识破书商伪造宋本的伎俩:某书商将明刻本避讳字用中药涂抹,冒充宋版,毛晋通过笔画痕迹与纸张质地一眼识破,留下 “毛氏鉴书,毫发不爽” 的美名。

五、后世遗响:藏书星散化文脉
毛晋去世后,汲古阁藏书逐渐流散。其子毛扆在《先府君行实》中痛陈:”先君藏书,自经分析,二十年之内,散为云烟。” 但这些典籍并未消亡 —— 黄丕烈购得其中部分宋本,构建 “百宋一廛”;瞿氏铁琴铜剑楼、张金吾爱日精庐等虞山藏书家,皆以汲古阁遗珍为根基。更深远的是,毛晋开创的 “影宋抄” 技艺(以宣纸影摹宋本版式字体),使大量失传古籍得以化身再现,其刻本《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至今仍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六、毛晋其人:儒商典范的双面人生
毛晋虽为商人,却有文人风骨。他白天督工刻书,夜晚与钱谦益、冯梦龙等名士论道,其《隐湖题跋》200 余篇,皆为版本考据与文化品鉴的经典。晚年他组织 “佳日社”” 尚齿社 “,与老友登山临水、唱和诗词,留下” 雨后探乌目诸泉,登顿险绝,乐而忘返 ” 的逸事。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将理学修身融入刻书事业,曾手书《一贯编》《忍字赞》等箴言为座右铭,践行 “知行合一” 的处世哲学。这位 “以书为田” 的文化奇人,用一生诠释了 “刻书者,刻其心也” 的精神境界。
汲古阁不仅是一座藏书楼,更是明末清初江南文化的缩影。毛晋以商人之身行文人之事,以刻刀为笔,在动荡岁月中守护着中华文明的文脉,其故事至今仍在虞山脚下回响。正如钱谦益所赞:”缥囊缃帙,毛氏之书走天下,而知其标准者或鲜矣。” 他留下的不仅是万卷典籍,更是一种对文化的虔诚与担当。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明末奇人毛晋:卖 300 亩地也要刻书?汲古阁里藏着多少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