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王羲之唯一传世真迹:被武则天贴身珍藏,却因两场大火只剩 198 字

本站面向书画古籍爱好者,免费开放全站高清资源(历代书法、古画、古籍)转存/下载服务!
>>点击免费下载
<<
需要获取本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此页面下部下载。

一、开篇:女皇的神秘枕边书,竟藏千年遗憾

你能想象吗?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睡前必读的竟是一卷书法真迹,甚至命人复制时要求 “墨色浓淡分毫不差”。这件让她魂牵梦绕的国宝,正是王羲之家族传世的《万岁通天帖》。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件曾被视为 “天下法书第一” 的真迹,如今仅存 7 人 10 通残帖,198 个字符在时光中诉说着千古遗憾 —— 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与劫难?

二、千年真迹现世:王门后裔献宝,武则天开启神级复制

(一)王方庆献宝:28 人 10 卷本惊现宫廷

公元 697 年,武则天执政的万岁通天元年,王羲之十世孙王方庆将家族秘藏的 “传家宝” 抬进皇宫 —— 这卷由王羲之、王献之等 28 位王氏书家真迹组成的 10 卷本墨迹,堪称魏晋书法 “活化石”。史载武则天 “见之大喜,三日不朝”,亲自将其命名为《万岁通天帖》,并做出一个影响书法史的决定:召集弘文馆顶尖匠人,用当时最先进的 “并行线拓” 术复制真迹。这种比 “双钩填墨” 更精细的技法,能还原墨色浓淡与笔锋转折,连纸张纹理都与晋代原纸一致,复制品完成后满朝文武竟无人能辨真伪。

(二)真赝之谜:原作归藏还是永留宫廷?

关于原作去向,史料记载出现分歧:一说武则天将复制品还给王方庆,真迹藏于内府;也有说法称 “归还的是赝品,真迹从此再未流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件包含 “二王” 核心笔法的真迹,从此成为唐代皇室秘藏,连唐玄宗李隆基都曾在帖上加盖 “开元” 印,足见其地位超然。

三、命运多舛:两场大火吞毁大部,仅存残帖成 “国宝密码”

(一)明清大火:从 10 卷 28 人到 7 人 10 通

《万岁通天帖》的灾难始于明代。据《明史・艺文志》记载,明宫大火中,存放真迹的文渊阁化为灰烬,10 卷本仅余 3 卷幸存。至清代乾隆年间,残帖虽被收入清宫 “三希堂”,却在嘉庆年间的养心殿火灾中再度受损 ——28 位书家的墨迹,最终只剩王羲之《初月帖》、王献之《廿九帖》等 7 人 10 通残帖,字数从千余字锐减至 198 字。

(二)溥仪携宝流亡:从皇宫到东北的颠沛流离

清末动荡中,溥仪将残帖夹入行李运往东北,后随伪满政权覆灭散落民间。直到 1950 年代,文物专家在沈阳故宫仓库发现这批残帖,经鉴定确认为《万岁通天帖》真迹遗存。如今,这些历经火劫的残页静静躺在辽宁省博物馆,每一道墨痕都成了破解 “二王” 笔法的关键密码。

四、今昔价值:198 字撑起书法半壁江山,专家:比《兰亭序》更珍贵

(一)笔法 “基因库”:晋人书风的活体标本

对书法界而言,《万岁通天帖》是唯一成体系的魏晋真迹遗存。王羲之《初月帖》的章草向今草过渡笔法、王献之《廿九帖》的 “一笔书” 连贯气韵,甚至王家门客的墨迹,都完整保留了晋代 “家族传笔法” 的原貌。2019 年该帖公开展出时,有专家惊叹:“看一眼真迹,才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真正含义。”

(二)市场神话:残帖价值为何超越《兰亭序》?

尽管《兰亭序》声名远播,但作为唐代摹本,其笔法细节经勾填后难免失真。而《万岁通天帖》即便历经复制,仍是 “下真迹一等” 的唐代原拓,且保留了 28 位书家的多元风格,史料与艺术价值双重叠加。有业内人士估算,单是王羲之《初月帖》残页,若按市场行情估值已超 10 亿,整组残帖堪称 “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国宝”。

历代书法长河中,《万岁通天帖》恰似一颗璀璨明珠,串联起从魏晋王氏家族到唐宋宫廷的书法传承脉络,其笔法精髓更是被后世无数书家奉为圭臬。而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无需再像古人那样辗转求观真迹,通过书法下载便能轻松获取这件国宝的高清影像,在屏幕上细品那 198 字里藏着的千年笔墨智慧,让历代书法的魅力跨越时空,融入更多人的文化生活。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王羲之唯一传世真迹:被武则天贴身珍藏,却因两场大火只剩 198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