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黄庭坚的禅意人生《华严经疏卷》:以诙谐偈颂传递深刻佛法智慧

黄庭坚书法大家
北宋黄庭坚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自称涪翁,为洪州分宁人。此文学发展兴盛的、才俊林立的时期,黄庭坚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独特的魅力。黄庭坚自幼便展现出极为出众的文学才华,五岁时便可流畅背诵五经;至七岁已能作诗。他生长于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里,祖父黄湜是进士出身,父亲黄庶亦极为推崇文学,还编撰了两卷《伐檀集》,其母同样通晓经史且擅长书画。在这般家庭熏陶之下,黄庭坚广泛涉猎古代文学经典,此为他在文学与书法领域后续取得杰出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治平四年,黄庭坚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考中进士。
他曾担任过多种官职,如汝州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等。不过在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中,他的仕途充满坎坷。由于跟旧党苏轼存在紧密的联系,他就被当作旧党的一份子,而且多次遭受贬官。

绍圣初他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任太平州知州,上任几日即被罢官;崇宁二年(1103年),因“幸灾谤国”获罪而被除名,流放宜州,最终于崇宁四年(1105年)卒于宜州贬所。
尽管政治生涯遭遇波折了,不过黄庭坚在文学和书法领域却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就了。他属于“苏门四学士”里的一位,他跟苏轼不但有师生情,还成了好朋友。他写的诗文跟苏轼不相上下,俩人一块儿被叫做“苏黄”。
在诗歌创作领域,他创建了江西诗派,随后提出了“点铁成金”以及“夺胎换骨”这类诗学理论,此对后世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极为独特了,以瘦硬且奇特闻名了,又因深沉并婉转而受瞩目了,在宋诗里占据着独特地位了。这些诗歌既重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切体验了,也擅长运用典故与修辞手法了,使得诗歌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了,且具备强大艺术感染力了。

在书法这一领域当中,黄庭坚更是与苏轼、米芾以及蔡襄一同被称作“宋四家”。他的书法风格很特别,拿手行书,还擅长草书呢,特别是草书这方面很有名。他的作品,结构十分独特,笔力极为雄厚,笔法富有多样化的变换了,充分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他的行书凝练且有力,结构颇为奇特,常常凭借夸张的长画以及独特的结字方法,形成了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独特风格;草书则纵横驰骋、气势恢宏,线条流畅并且富有韵律,充满了动态之美与节奏感。

《华严经疏卷》诞生记
(一)创作契机
《华严经疏卷》的创作历程挺有意思,在元祐初年那会儿,黄庭坚特意为巽上人所在的华严禅寺开基化缘而创作出了这一卷。华严禅寺坐落于北宋京城开封府的曹门外,其历史能够追溯至皇祐年间(1049-1053年),由宋仁宗皇帝为邀请临济高僧道隆禅师而赐予建造,承载着深沉的佛教文化底蕴。
那时巽上人承担着为华严禅寺打根基以及募集资金这两个重要任务,他就到处奔走,努力去寻找好的机会。此前黄庭坚已为巽上人作了一轴疏文,不过轴末尚有空白余卷,而巽上人心切于修华严佛寺,便再次手持卷轴,恳请黄庭坚再作小疏。
黄庭坚面对这“疏后加疏”的难题一时觉得无话可写,灵机一动,转抄了云门宗第三世传人五祖师戒禅师有关“云门抽顾颂”的一则偈颂,充作疏文,又附上跋语,以满足巽上人的请求,这便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华严经疏卷》。

(二)抄录内容背后的禅意
黄庭坚抄录的 “云门抽顾颂” 及跋语,充满了禅意。偈颂作为禅宗文学体裁,在唐末兴起,于两宋时期达到鼎盛 。它以简明诗偈的形式,帮助人们理解古则公案。“抽顾” 是云门宗高僧的一个传法公案,《大正藏》第 48 册《人天眼目》卷二 “云门文偃禅师” 章下记载:“师每见僧以目顾之,即曰:‘鉴’或曰‘咦’,而录者曰‘顾鉴咦’。后德山圆明禅师删去‘顾’字,但曰‘鉴咦’,故丛林目之曰‘抽顾’。” 后人讽咏 “抽顾” 公案的偈颂,皆可称为 “抽顾颂”,黄庭坚所书的五祖师戒之作便是其中之一。
在 “云门抽顾颂” 中,“衲僧眼皮重。眼皮七八量,雷车打不动。打不动,抽顾颂,时念弥陀三五声。追荐东村李胡子生天,西山里孟八郎强健。福田院里贫儿叫唤:‘乞我一文大光钱。’” 用看似通俗甚至诙谐的语言,传递着深刻的禅理。衲僧眼皮沉重,雷车都难以打动,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执着与迷障,难以被轻易唤醒。而 “时念弥陀三五声”,则是在这昏沉中寻求解脱的一线希望,借助念佛的力量,试图打破迷障,获得觉悟。后面提及的为东村李胡子追荐、祝愿西山里孟八郎强健,以及福田院里贫儿乞钱等情节,展现了世间众生的百态,暗示着无论贵贱贫富,皆在寻求解脱与帮助,都在佛法的慈悲普照之下。
黄庭坚的跋语 “巽上人为华严作佛事,又持此轴来乞作小疏。予以为鹭鸶股上不胜下刀。可持此字去,有能以百千助缘事者与之。鲁直题。” 以一种幽默而又实在的方式回应了巽上人的请求。“鹭鸶股上不胜下刀”,形象地表达了他觉得再作小疏实在为难,仿佛在鹭鸶细瘦的腿上难以再下刀割肉一般。但他还是将这抄录的偈颂交付,希望能遇到有缘人,以百千资助华严禅寺的佛事。这不仅体现了黄庭坚对佛教事业的支持,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随性洒脱的文人气质。

艺术特色大揭秘
(一)笔法:沉凝浑厚,刚健含妍
《华严经疏卷》的笔法那叫一个绝呀,把黄庭坚独特的艺术风格完全展现出来了他写字的时候呢,主要用中锋用笔,这样就让笔画变得很沉很凝,浑厚得很,都能透过纸背呢。这种中锋用笔给线条带来了满满的质感和坚韧的力度,就好像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似的。在写“雷”字的时候,那个笔画可粗啦,有力得很,线条圆乎乎的、饱饱的每一笔都像是使足了劲儿写出来的,把中锋用笔的沉稳和扎实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笔画的粗细变化挺丰富的,有时候粗得像崩云那样,有时候细得像游丝那样,这样就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在“打”字中左边的提手旁,它的笔画相对比较细,看上去很轻盈、很灵动;而右边的“丁”字它的笔画就比较粗壮,给人一种坚实有力的感觉。粗细的这种对比,让整个字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卷还富有篆书和籀书的气息,这乃是黄庭坚书法的一大特色。篆籀气的融入,让笔画更加古朴、圆润充满了古雅的韵味。如“不”字的笔画,起笔之处,和收笔之处都圆润含蓄,线条的转折之处,也没有明显的棱角,而是呈现出一种柔和的弧度,这体现出篆籀气的特点。这种篆籀气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书法的古朴之感,还使其在刚健中蕴含着妍媚之态,刚柔并济,韵味无穷。

(二)结字:夸张多变,欹侧险峻
黄庭坚的结字方法别具一格,在《华严经疏卷》里展现得极为充分。他的字时常中宫收敛凝聚,四周呈放射状,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张力。以“健”字为例中间部分紧凑,笔画紧密地相互连接,不过四周的笔画却向外面伸展,特别是右边的捺画,又长又有力,宛如长枪大戟般向外拓展,使得整个字饱含着动态感与扩张力。
长笔外拓亦是其结字的一大特性,借助夸张的长笔画,冲破常规的字的结构,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成效。在“光”字里上面的一点与短撇相对较为紧凑,不过下面的竖弯钩却极为夸张地向外延展,构成一个优美的弧线,让整个字看上去既沉稳又不失灵动。
除此之外,字与字之间揖让有序,相互呼应。当遇到左右结构的字时,他会巧妙地安排左右部分的位置和笔画的长短、粗细使它们相互避让又相互协调。在“唤”这个字里,左边的“口”字比较小,而且位置在上面靠一边的地方;右边的“奂”字就显得大一些,它的笔画向外伸展着。左右两边,一个高一个低相互错开,还相互穿插融合在一起,这样就营造出了一种很和谐的美感。
这种倾斜险峻的写字方式,看上去好像要摇晃着倒下了,可实际上却像泰山一样稳固,体现出黄庭坚了不起的书法技艺和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念。

(三)章法:疏密有致,和谐统一
从整体排版布局这一方面来看,“《华严经疏卷》”的行间距较为宽,字间距则相对较为紧,如此便形成了一种疏密相互间隔的独特韵律。在行间距宽的地方,使整幅作品看上去很是宽松,并且具有宏大的气势,给人带去舒展的视觉感受;在字间距小的地方,能够让字与字紧密地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连贯性与节奏感。
字形的大小、长短互补,也是此卷章法的一大亮点。在书写过程中,黄庭坚依照文字内容以及表达的需求,较为灵活地对字形的大小与长短进行调整。碰到重要的字词,或者得强调的部分,他就把字写得大些,还写得长些;对于那些次要的、辅助性的文字,就写得小些,也短些。如在“雷车打不动”一句中,“雷”字较大占据了较多的空间,而“车”“打”“不”“动”等字相对较小,通过大小的对比,突出了重点,也使整行文字富有变化。
除此之外,偶尔穿插运用草书,更是为作品增添了灵动性和节奏感。草书的笔画相当简了洁,与此同时也格外流了畅,这与行书的规整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整个作品能够实现动静的巧了妙结合,充满韵律之美。
在“追荐东村李胡子生天”一句中,“追”字以草书书写,笔画连绵,一气呵成,与周围的行书形成鲜明对比,既增加了作品的变化,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统一。
这种疏密排列得很合适,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章法布局,让《华严经疏卷》从整体上展现出一种特别的美感,人们在欣赏的时候,能体会到黄庭坚书法的宏大壮观以及细致入微。

与颜真卿的跨时空对话
《华严经疏卷》深受颜体楷书的影响,在笔法和结字上都能看到颜真卿书法的影子。在写字的笔法方面,颜真卿的楷书主要凭借中锋进行运笔,他所写出的线条显得格外雄浑,十分粗壮,具有明显的力量感与质感。
黄庭坚于《华严经疏卷》里同样将中锋用笔这一传统予以继承,从而使笔画呈现出沉凝且浑厚的状态。
在“打”字的书写过程当中,黄庭坚采用了中锋这样的笔法,将笔画书写得格外坚实,与此同时也书写得格外有力,这种书写效果与颜真卿楷书所具备的用笔特点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关系。
颜真卿楷书的捺画,其一波三折,富有变化,给人以沉稳,且舒展的感觉。黄庭坚在《华严经疏卷》中人”“又”等字的捺画也呈现出类似的一波三折之态,曲尽其妙。如“人”字的捺画,起笔稍重,接下来逐渐向右下方行笔,中间略有波折,收笔时轻轻顿笔,使整个捺画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既展现了颜体捺画的特点,又融入了自己的风格。
在结字这方面,颜真卿楷书的结体看上去很端庄,而且宽博大方,气势相当恢宏。黄庭坚在《华严经疏卷》里有些字的结体也把这种端庄宽博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像“作”字疏”字等等它们不存在明显的中宫敛结状况,呈现出向四周放射的态势,不过笔画分布得比较均匀,结构也很稳定,给人一种充满古意、端庄大气的感觉,跟颜真卿楷书的结字风格差不多。

不过黄庭坚不单只是停留在单纯地对颜真卿进行模仿,(停顿一下)而是在把他的精髓传承下来之后,展开了大胆的创新。他的结字中宫敛结、四周放射的独特风格,与颜真卿的端庄宽博形成鲜明对比。以“健”字为例中间部分紧凑,笔画紧密相连,而四周的笔画则向外伸展,尤其是右边的捺画,长而有力,如长枪大戟般向外拓展,使整个字充满了动态感和扩张力,这种独特的结字方式是黄庭坚对书法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在笔法方面,黄庭坚的笔画粗细变化极为丰富,时而粗得如同崩云一般,时而细得宛若游丝似的,如此便形成了显著的对比。在“雷”字之中其上面的“雨”字头笔画相对较为细小,看起来格外轻盈且灵动;不过下面的“田”字笔画则较为粗壮,给人一种极为坚实有力的感觉。凭借着这种粗细之间的对比,整个字具备了节奏感与韵律感,这在颜真卿的楷书笔法中并不常出现。
黄庭坚把篆籀之气融合到笔画里,使笔画变得更古朴、更圆润满是古雅的韵味。就像“不”字的笔画,起笔和收笔那地方都是圆润的,还带点含蓄劲儿,线条转折的地方也没什么明显的棱棱角角,而是展现出一种柔和的弧度,把篆籀气的特点给体现出来了。这种篆籀气的使用,给它的书法增添了独有的艺术魅力,让它在继承颜体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黄庭坚的禅意人生《华严经疏卷》:以诙谐偈颂传递深刻佛法智慧

评论

6+3=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吧!毕竟写作不易,网站运维花费不少,为了确保能够持续提供资料与文章,我们需要您的支持!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