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迷雾中的身世之谜
诞生背景
唐朝初期,天下刚安定,佛教兴盛,各地有许多寺庙,且常出高僧大德。化度寺乃著名寺庙之一。僧邕禅师在该寺庙专心修行,一生努力深入研佛法,亦积极结纳善缘,故深受众人敬重。他离世后,化度寺为铭记其功绩与精神,决定立石碑纪念他。当时李百药在朝廷中是极有学问且擅写文章之人。因寺庙之请,他精心撰碑文。李百药出身名门大族,历经隋唐两朝,学识渊博。他以华丽而不失庄重严谨之文字,详记僧邕禅师生平、修行历程及佛法成就,为后世勾勒出高僧传奇形象。此际李百药既展杰出文学才华,又深表对僧邕禅师敬仰之情。凭细腻笔触,他缓缓述僧邕禅师一生,使读者似置身其景,感受跨越时空之精神力量。
书写碑文这一重要任务落到了书法大师欧阳询身上。欧阳询在当时的书法界那可是挺有名气的,他的书法风格独具一格,把南北书风的长处巧妙地给融合到一起了,笔力可强劲了,结构也特别严谨,被尊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呢。他靠着超厉害的书法技艺,把李百药写的内容转化成了永恒的艺术珍品。每一笔每一划他都仔仔细细地书写,全力把文字的神韵和力量完完整整地展现出来。贞观五年,《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的碑刻正式展现在世人眼前。此碑刻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历史、佛法及书法艺术等方面的魅力。碑刻稳稳地立在化度寺中,宛如一颗格外闪亮的明珠,将众多前来观赏的人吸引而来,同时也引得不少学者前来学习与研究。
坎坷流传
时间过得很久,各个朝代一直在更替变换,石碑的命运也就跟着在起起落落中改变了。相传北宋庆历初年,开府公范雍奉使至长安,路过终南山佛寺,在阶砌下偶然发现一块残碑,拂去尘土、仔细端详,竟是赫赫有名的《化度寺碑》,顿时惊为天物。不过范雍离开之后,寺中的僧人看到他那珍视的模样,(此处需加逗号)竟误把碑内当作藏有珍宝,贪心一下子就起来了,于是就将石碑砸开,想要寻找宝物,(此处需加逗号)结果自然是什么都没有找到,在失望之余,就把残石丢弃在了寺院的角落。当范雍再次来寻访的时候,那座残碑已经断成了三截。他心里很难过,在没办法的时候,就拿出很多钱把它赎回来,接着把它放在了自己住的赐书阁里。
靖康之乱就像一阵狂风暴雨,很快就把北宋的大地给覆盖了,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乱七八糟。那块石碑也没躲过这场灾难。为了避开战火,那些残碎的石头就被藏到井里去了。本来还以为能逃过这一遭呢,谁知道后来有个爱多事的人把它们给弄出来了,捶拓了几十份之后,就只是为了他自己的一点私利,居然把这珍贵的残碑给彻底毁掉了。从那以后,原来的碑石再也没办法在世上出现了,只给后人留下了好多的叹息。幸好原碑尚未受损的时,拓本已在世间流传。不过年代久远的,战争频繁的,原石早失的,致使拓本愈发稀少珍贵。从宋代起,出现诸多试图重现原碑模样的翻刻本,它们与原石毕竟有别的。这些翻刻本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延续的,真假难辨的,引发后世无数收藏家和学者对原碑拓本的探寻与争论。
碑文背后的故事
邕禅师传奇人生
邕禅师俗姓郭,出身于太原介休的郭氏家族,此家族门第十分显赫。其家族历经多代积累德行,可追溯到很久之前,祖上有众多圣贤涌现,成为一方的名门望族。祖宪曾担任荆州刺史,名声广为传播;父韶身为博陵太守,对礼仪典章极为熟悉,在当地很有威望。邕禅师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特质,在那含灵的福地中,犹如一朵秀美的华宗般脱颖而出。其神识沉静,就好像自带一种超脱尘世的气质一般。在髫年的时候,玩耍之间,便能将沙子堆成塔,那形状酷似佛塔的模样,仿佛在冥冥之中,已有佛缘在指引着他;在年幼的那段时期,看到蚂蚁被困于水中,心中便生出了怜悯之情,随即出手相救,他的仁心,也开始初步显现出来。
那时世上的儒学发展得很旺盛,邕禅师家里来了很多有地位的官员。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特别聪明,读了好多书,对《老子》《易经》等经典理解得很深。不过他越来越向往佛法,经常去寺院游玩,听高僧讲经说法。每次听到佛法的精妙之处,心里就跟被春风吹过一样,那种高兴劲儿控制不住;看到庄严的佛像,身体和心灵都变得特别干净,尘世里的杂七杂八的想法一下子就没了。在13岁那年,邕禅师果断地和亲人分别,接着去往邺西的云门寺,拜进禅学大师稠禅师的门下。
稠禅师的禅慧极为通透了,相当敏捷了;其戒行极为严谨了,格外刻苦了。故而在佛教界享有极高声誉。邕禅师来投奔,稠禅师一见他,觉得他的根基和性情挺特别,接着高兴地把禅法教给了他。
短短数日,邕禅师便深入禅法幽深之境,令稠禅师惊叹,对众门徒感慨道:“五亭(四)念尽在此矣。之后邕禅师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修行上,住在头陀兰若这个地方,经常在林虑山上面行走,在那安静的山林里感受佛法的真正含义,把世间的疲倦都给忘了。然命运多舛,北周武帝时期,推行灭佛政策,佛门遭遇重创,像法隳坏。
邕禅师为躲避灾祸,遁入白鹿的深山之中,(他)藏声匿迹,过起了如枕着石头般漱口饮水、隐于山林的生活。在那穷岩之下,他以茅草作为屋子,身着薜萝所制的衣裳,仅穿着用粪扫而成的衣服,以苍术松果为食,与百卉禽兽相伴。即便生活艰苦如此,他修行之心从未动摇,每至梵音展礼、焚香诵读之时,奇禽异兽纷纷前来,或攒集庭宇,或俯伏聆听,似被佛法感召,场景奇异而震撼。
隋朝开皇初年的时候,佛法又兴盛起来了。魏州有个信行禅师,那可是很了不起的高僧呢,他既能领悟佛性,又能积极地弘扬佛法。他晓得邕禅师在世间隐居修行,就派人跟邕禅师说:“修道和立行,本来就应该把救济和度化众生当作最重要的事;只盯着自己修行,可不符合佛道的宗旨。你得赶紧出山去宣扬佛法,让世人都明白。”邕禅师听了这话,马上就出山了,和信行禅师一起刻苦修行,一块儿为传播佛法到处奔波。
开皇九年,信行禅师收到敕令,接着就被征召到京城,邕禅师也一同前往。这两位高僧在京城备受敬重,出家人以及在家人,都纷纷跑来依附他们。信行禅师一边给众人传授教义,一边进行讲经说法;邕禅师在旁边帮忙,两人一起让佛法在京城兴盛起来,给很多迷茫的世人照亮了内心的道路。岁月很长,邕禅师一直牢牢地守护着佛法,还用心地修行。在这段历经风雨的过程中,他的初心一直没有变。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这位高僧在化度寺静静地离世了,享年八十九岁。唐太宗听闻此消息之后,心中不自觉地涌起了深深的敬重之意,特地送去些许布匹来祈求福祉,借此来展现对那位高僧的崇敬以及缅怀之情。当月廿二日,依照邕禅师遗愿,其灵塔被奉送于终南山下鸱鸣圯,徒众们收起舍利,于信行禅师灵塔之左另起一塔,让恩师永远安息于此,供后世瞻仰缅怀。
佛法禅意流淌
碑文中到处都包含着深刻的佛理禅意,开头就表明:人的灵性跟天象是相互依存的,而仁义和山川一起构成了美丽;深入去探究哲理、把那些细微的地方都看清楚,这就是修行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世上的人们对天地间的各种事物进行思考和探寻,从这里就产生了儒、道释这三大宗教。不过各个宗教的途径不一样,有的虽然范围很广但效果却不好,有的则只是停留在虚幻的层面。只有佛法的真谛确立了教义,能够清楚地看到因果报应、探究生死的奥秘,用大慈大悲的情怀广泛地救助众生,树立起最崇高的德行和功业。
邕禅师一生便是佛法践行者的典范。他自幼心怀仁善,救蚁之举如同“扫地不伤蝼蚁命”的慈悲具象,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此为佛缘初萌。入佛门后,师从稠禅师,潜心研习禅法,于深山隐居时,虽物质匮乏、环境恶劣,却能与自然相融,在清苦中磨炼身心,不正是“苦行以明志、超凡脱俗境”的真实写照?其在诵经焚香的时候,奇禽异兽感受到它的虔诚,受到它的感召,仿若见证了佛法的无边,能够感化万物生灵。
出山后跟着信行禅师一起修行,把佛法中济世的那道光芒使劲儿地洒向人间,让更多人有机会摆脱苦难、领悟自己的本心。
直至圆寂之时,他以一生的时光阐释了佛法修行者的勤勉与坚韧,呈现出对“诸恶勿作,众善必行”的坚持以及对超脱生死、证得涅槃的不停歇追求。碑文通过这个方式向大家传达了,佛法不仅仅是说说而已的理论,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小小的善良举动中,还有那漫长的修行过程所带来的心灵提升上,指引人们在世间去寻找内心的安宁和最美好的品质。
楷书极致的艺术神韵
用笔精妙之境
欧阳询在《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里的用笔可称作一绝,达到了刚与柔相互融合的极高境界。观其笔画,起笔多以方笔切入,干脆利落,似斩钉截铁,赋予字体一种挺拔硬朗之感,如“之”字的捺笔起首,折角分明,力量瞬间爆发,仿佛能透过纸背感受到书写时的果敢与决绝;而在行笔过程中,又巧妙融入圆笔,使线条圆润流畅,过渡自然,恰似行云流水,毫无滞涩之感,像“九”字的弯钩部分,笔画婉转,却又内含劲道,将刚与柔完美融合于一笔之中。笔锋转换亦是神出鬼没,在横竖撇捺的交接处,或轻提暗转,或顿笔折锋,变化多端。
以“必”字为例中心一点与卧钩的衔接,笔锋在毫厘之间轻盈换向,既保持了笔画的连贯性,又形成微妙的粗细变化,尽显用笔的细腻与灵动,宛如一场精彩的笔尖舞蹈,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让人叹为观止。这种刚跟柔、虚跟实方跟圆的巧妙融合,让每一个字,就好像有了生命一样,在纸上跃动起来。
结构严谨之美
字体结构上,欧阳询展现出超凡的对称均衡与比例协调能力。整体布局规整对称,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恰似一座巍峨的宫殿,各部分井然有序、相辅相成。但这种对称并非是机械性的重复,而是于对称之中去寻求变化。(此句需调整为更通顺自然的表达“并非……而是……”结构调整为“并非是……而是于……”,与此同时增加了逗号使句子更易理解。如“盖”字上半部分的“羊”字头左右对称,下半部分的“皿”字底亦平稳均衡,不过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以及空间的疏密安排,打破了绝对对称的呆板,营造出一种灵动活泼的氛围。
在比例协调方面,欧阳询更是精准到极致。无论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是包围结构的字,各个部件之间的大小、宽窄高低搭配都恰到好处。以“微”字而言左中右三部分所占空间比例协调得宜,中间“山”部略微收缩,与左右两边相互呼应,既不显得拥挤,也不会松散脱节,仿佛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彰显出欧阳询对结构布局的深刻理解与精湛掌控。
整体风格超凡
此碑整体风格,庄重而又不失灵动;平和之中,蕴含着深邃内涵。从宏观视角来审视,全篇文字排列得整齐划一,行距与字距,疏密得当,宛如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纪律严明,透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不过细观每一个字,却又发现其中处处透着灵动之美。笔画的粗细变化、笔锋的灵动转换、结构的巧妙安排,使得字体仿若被赋予了灵魂,鲜活起来。如“灵”字上部的“雨”字头舒展大气,下部的“巫”字笔画灵动多变,二者结合,庄重里见俏皮,于规整中显活力。
更难得的是,在这严肃又灵动的氛围之中,流动着一种,既平静又深远的气息。它既没有那种,剑拔弩张的尖锐之感,也没有那种,轻薄艳丽的媚态,而是以沉稳且含蓄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字里行间好像蕴含着邕禅师,一辈子的禅意修行,让人们在欣赏书法之美的时候,内心也跟着安静下来,去感受那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体会书法与佛法相互融合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韵味。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唐)欧阳询《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北宋庆历年间惊现残碑,范雍为何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