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作概述
元佚名《商山四皓图轴》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绢本设色画纵 155.3 厘米,横 77.2 厘米。它生动地描绘了汉初 “商山四皓” 故事中使臣迎请四皓的场景。
画面构图严谨,充实饱满。左下角有一队人马,为首者正与童子对话,山间小路崎岖,云雾缭绕,溪水潺潺。画幅偏右,二老者对弈,一老者拄杖观棋,二童子左右陪侍,上方一老者正拄杖下行,身后一童子捧果盘相随。山势高耸,乔松挺秀,营造出一派幽静清逸之气,将四皓闲适的生活表现得恰如其分。
此画无作者名款,画面上方有挖补之痕,其真正的作者已难考究。旧题为南宋刘松年的作品,然其画法风格实近元代盛懋一派。本幅钤有残印一角,印文不辨。
《商山四皓图》集山水、人物为一幅,写实手法较为细腻,但不流于刻板。山水间用青绿,苍莘朴茂,笔墨近元代盛懋风格。山石施披麻皴、解索皴,近景坡石的皴染尤为精致;树木枝叶繁密,层次分明,笔致精妙,工而不板。松树松针尖细挺拔,一丝不苟,近景的树干精勾细描,以色墨重渲,体态厚重。全图境界幽深,气势雄浑,景物丰茂,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眷恋,对于隐居生活的流连。
二、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人物刻画
《商山四皓图轴》中的人物刻画极为细腻。四皓眉须皆白,神情各异,有的在策杖缓行,有的将手杖抱在怀中,伫立于洞穴前,有的正在弈棋,旁立孩童。他们的姿态自然,曲尽其态,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画面中的使臣和童子也各具特色,为首的使臣与童子对话时,神态恭敬,童子则乖巧伶俐。这种细腻的人物刻画,不仅展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更让观者感受到了人物的生动与真实。
(二)优美的山水背景
画中的山水背景优美动人。山势高耸,乔松挺秀,为四皓的隐居生活提供了宁静的场所。云雾缭绕在山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围;溪水潺潺流淌,给画面带来了灵动的气息。远处山峦叠嶂,丛林密树,将山峦点缀得青翠碧绿。这些山水元素共同营造出了幽静清逸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三)精湛的绘画技法
此画的绘画技法精湛。山石施披麻皴、解索皴,近景坡石的皴染尤为精致,使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跃然纸上。树木枝叶繁密,层次分明,笔致精妙,工而不板。松树松针尖细挺拔,一丝不苟,近景的树干精勾细描,以色墨重渲,体态厚重。画家通过这些精湛的绘画技法,将山水、人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幅境界幽深、气势雄浑、景物丰茂的佳作。全图不仅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眷恋,对于隐居生活的流连,更展现了元代绘画的独特魅力。
三、历史背景
(一)商山四皓的由来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四位老人为避秦乱,隐居于商山。他们年皆八十余,眉皓发白,德高望重,被称为 “商山四皓”。这四位老人在秦始皇时曾是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等职责。
他们信奉黄老之学,在商山过着隐居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二)四皓与汉初历史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刘邦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派自己的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去请开国重臣张良出面。张良建议吕后为太子请出商山四皓。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在一次宴会中,太子侍奉在侧,四个老人跟随在后。刘邦突然见那四个陌生的老人,都已八十开外,胡须雪白,衣冠奇特,非常惊讶,问起他们的来历,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刘邦听了大吃一惊:“多年来我一再寻访诸位高人,你们都避而不见,现在为何自己来追随我的儿子呢?” 四个老人回答:“陛下一向轻慢高士,动辄辱骂,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伸长脖子仰望着,期待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愿前来。” 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打消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
商山四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汉初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古代隐士的高尚品德和政治智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四、艺术价值
(一)文化象征意义
四皓在人们心目中是高隐和道德文化的象征,成为文人政治理想的寄托。
在传统文化语境下,商山四皓所代表的功成不居、超然于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人格追求。他们的隐居生活,体现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越,以及对内心宁静的坚守。这种精神在历代绘画创作中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了一种文化核心价值。
商山四皓的形象,象征着文人士大夫既渴望实现雄心抱负,又想要明哲保身的心理。他们在乱世中,以退隐山林的方式去危求安,同时又能在适当的时候从政辅佐君主,匡定天下。这种进退有度的人生智慧,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种价值典范。
例如,从 8 世纪起,商山四皓题材的绘制在著录中就开始频繁起来。仅从《宣和画谱》著录看,流入宣和内府收藏的有关商山四皓的题材,即近二十余幅,可见其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这些作品通过对四皓闲居文事的描述,如弈棋、读书、清谈等,借以寄托文人自身的精神抱负。
(二)历史传承价值
从两汉时期起,商山四皓题材的绘画作品就不断出现,在每个时代都被重新激活。
经考古发掘,人们发现了两汉时期有关《商山四皓》的绘画作品,朝鲜平壤博物馆藏有汉代彩漆绘《商山四皓》(题《南山四皓》),河南邓县出土南朝砖画《南山四皓》,这是最早的有关四皓的绘画作品。早在两汉时期,有关四皓的绘画图本就已经传遍祖国南北大地。
北宋时期,这一题材成为热门的绘画内容。李思训、王维、石恪、孙可元、祁序、支仲元、李公麟等人均绘制过这一作品。流传到现在的有宋人《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辽宁博物馆)、马远《商山四皓》(海外)、戴进《商山四皓》(故宫博物院藏)、戴进《商山四皓并四聘图》五轴、吴伟《商山四皓》、萧晨《商山应聘图》等。由兹可见四皓题材在人物画题材中所占的比例。
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商山四皓题材的绘画作品依然层出不穷。元代佚名的《商山四皓图》旧题为南宋刘松年作品,风格接近元代盛懋一派;明代戴进、吴伟、张路、谢时臣等宫廷画家都创作过这一题材的画作;清代黄慎、孙基瑞、黄山寿等画家也以各自不同的理解角度创作了商山四皓题材的佳作。
这一图本在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被重新激活,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绘画风格和审美观念,也传承了商山四皓这一历史文化符号的价值和意义。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元 佚名《商山四皓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