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礼”。它的作用体现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培养民族精神两方面。《礼记》为古代士者必读之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流畅,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中华礼仪之美! 01.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解读:礼节贵乎有采有往。只有...
从空间到时间的感觉转换 空间是一种较完整的视觉构造,时间则是相对单线条的流动。在书法中至少是如此。于是,从空间到时间的感觉转换,即意味着从复杂的框架结构向单线流动的一种转换。它直接导致审美心理进程在张与弛、紧与松方面的调节。而且更具有视觉意味的还在于这种转换使视点从一种多方位的向中宫收缩引向一种单线形的流动,...
小篆的章法,与楷、隶书比较接近。按时期不同约分两种:一种是唐以上至奏代的模式。与楷书童法相近,平正整齐,横竖成行,行距、间距一致;一种是清以后的模式,这是从清代邓石如开始的,邓集秦汉两代篆书之长,对小篆的形体、用笔及章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用长锋羊毫书篆。变化多端,内9丰富,字形狭长,垂脚舒展。章法上成横式排列,左石字距紧凑,上下字...
肘腕法,中国的书法术语,主要是讲书写执笔时使用肘、腕的方法。书写时常用的动作。 肘腕法是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肘著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元代陈绎曾称:“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郑杓称:“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论述肘腕之法不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
解縉(1369-1415年),明學術家、書法家。字大紳,吉水(今屬江西)人。二十歲舉進士,上萬言書批評明太祖,罷官八年。議論無所顧慮,為人所忌,后于獄中遇害。永樂初,任翰林學士时,曾主持纂修《永樂大典》,很受成祖重視。著有《文毅集》、《春雨雜述》。 《春雨雜述》摘自《叢書集成初編》。其中論述書法的有“學書法”、“草書評”、“評書”、“書學詳說”、“書學傳授”...
刘熙载简介和解题: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也曾自字熙哉,号融斋。晚年因创作寓言文学集《寤崖子》,并撰写《寤崖子传》,故又自号寤崖子。世人多以融斋先生称之。江苏兴化人,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晚清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清史稿·儒林一》有传。 刘熙载出生在一个世代以耕读传家的家庭,自幼才性敏悟,少年时力学笃行。在道光十九年(...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没有汉字的起源就没有书法的诞生。文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并完善起来的。战国时期即有仓颉造字说。《吕氏春秋·君守篇》说“仓颉作书”,《韩非子·五盆篇》也记载“古者,仓颉之作书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重新肯定了仓颉造字说:“黄帝之史臣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秦统一中国后建都咸阳,曾大兴土木修阿房宫、骊山秦始皇陵。宏伟的建筑虽早已毁于战火,但从咸阳、临潼等地出土的大量瓦当却反映了昔日的繁华。 瓦当,俗称瓦头。多为圆形和半圆形,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有的装饰物,这种形制早在西周就已出现,秦承周制,战国时代秦国的瓦当纹饰已经其有很高的艺术性,但多数为树纹、动物纹、...
西周王朝在意识形态领域把神人格化了。西周特别重视礼乐制度,“尊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之”。所以,进入西周之后,以占卜为主要目的的甲骨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青铜器铭文却成了主要的文字表现形式。截至目前,在我国出土的上万件青铜器铭文中,学术界公推西周的《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等四件作品为...
殷商时期,是目前所见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初到公元前11世纪,共六七百年。甲骨文和金文是殷商时期书法的代表。此外,在陶、石、玉、骨、角等类物品上也发现了文字。 1898年,在商代后期王都的遗址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使之成为震惊世界的文化事件。甲骨文是用于占卜记录...
现今发现的秦代简书代表性标本,是1975年12月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的大批秦国简册,由于其展现了秦代日用书体之一——秦隶的真面目,因而在当时对于突破古文字学史、书法史上“秦隶即秦诏版”一说的陈旧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之后相继出土了《青川木牍》和《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等战国秦隶的标本,2002年6月,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又出土了36...
如果说《大盂鼎》是代表了西周金文前期的艺术风格的话,那么,《散氏盘》则当属于西周金文后期的典型代表。 总结分析西周金文书法的用笔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带有殷代甲骨文笔意(或刀意)、质朴烂漫、任意天成的古文笔法,二是规范整饬、曲线圆转、均匀和谐的用笔,三是在规范曲线用笔的基础上...
周武王灭商纣王后,建立周朝。周朝分西周与东周。 西周的金文数量大,艺术水准高,是历史上金文的鼎盛时期。西周前期的金文具有朴茂凝重、瑰丽奇伟的特征。用笔藏锋而线条粗细兼施,点面结合,有着强烈的形式之美。如《何尊》(图21),线条丰富,结字严谨,在布白上横行竖列已不明显,一任自然,是周初金文的典范之作。其他具...
进人21世纪,2002年6月,在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里耶镇一号古井中出土了三万六千馀枚秦简。里耶位于湖南武陵山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在此交界,发源于湖北的酉水流经里耶镇,这些都可窥见里耶在古代的重要地理位置。战国时期,武陵山区为楚国的辖地,战国中期以后,秦楚争霸,横穿武陵山脉的酉水成为“自巴蜀瞰荆楚”的要道,里耶...
青铜时代人类第一次觉醒,从原始社会的蒙昧中觉醒。19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精心塑造了一个“青铜时代”,其生动、感人的形象,至今让我们为之心动。但是,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才在青铜时代有步骤、有系统地发展为礼乐制度。青铜器与奴隶制度相始终,构造了青铜时代,人类从此摆脱了荒蛮。 西周金文...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至洛阳,东周开始。五百年内,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互征伐,各自为政,使文字形体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诸侯、公卿、大夫自制铜器,由此文字便出现了风格各异的地域色彩,书体书风也随之变化...
中国文字的创造与使用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过了若干历史发展阶段。 以目前的资料来石,己经形成体系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应从商代的甲骨文算起。甲骨文又叫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契刻或书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在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还非常低下,有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一些巨大的自然灾害人们也无力抗...
金文即一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人称用来铸造器物的铜为“金”或“吉金”,铸成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就称为“金文”或“吉金文字”。青铜器中刻有铭文的主要是乐器和食器,鼎为食器之冠,钟为乐器为首,所以青铜器铭文又称为“钟鼎文”。其中,铸或刻的字凹下去的称为“阴文”,又称“款”;凸出来的字叫“阳”文,又称“识”,合称“款识”或“钟鼎款识”。此外...
秦代石刻文字 秦代石刻文字,在秦代书法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前所述,虽然目前最早的石刻文字标本可追溯到殷商,但在两周金文大盛的时代.欲寻找石刻文字的痕迹,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战国初年《石鼓文》《诅楚文》等石刻作品,便成了秦国的专利。这种影响,到了秦代便大显出来。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云: 锲刻文字从战国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为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了一篇诏书。这篇诏书或在权、量(权即秤锤,量即量器,如升、斗等)上直接凿刻,或在新造权、量时,直接将铭文铸于权量之上,更多的则制成刻有文的一片片薄薄的“诏版”,颁发各地,嵌于合格的权量之上。前者称为《秦诏权量铭文》,后者称之为《秦诏版》。秦二世登位后往往又增人二世诏书,合...
在古代,人们对仓颉造字的传说,是确信不疑的。例如一些权威性的记载:《世本·作篇》称“史皇作图,仓颉作书”,《吕氏春秋·君守》述“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鲸作城,此六人所作,当矣”,《淮南子·本经训》言“昔者仓颉作书,而大雨粟,鬼夜哭”,王充《论衡·甘相篇》神化之云“仓颉四目”,《路史禅通纪》进一步状其“...
春秋战国之后,墨迹遗存也逐渐多了起来,主要在三类载体上:玉或石片、丝织物和竹、木简。 在玉或石片卜遗留的墨迹文字址著名的就是春秋晚期(秦定公)的《侯马盟书》(图1-8),这是一批记载盟誓铭文的玉石片,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此盟书共5000余片,其中有600余)余片字迹清晰可辨。文字用毛笔写在玉和石两种材料上,朱书居多,夹以少量墨...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 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官毕修,事业并丽。 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 虫蛇虬蟉,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欻奋□而桓桓。 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窳窿扬其波。 芝草葡陶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 举...
臣僧虔启:昨奉敕,须古来能书人名。臣所知局狭,不辨广悉,辄条疏上呈羊欣所撰录一卷,寻索未得,续更呈闻。谨启。 秦丞相李斯,秦中车府令赵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篆小异李斯,见师一时。 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善篆、隶,采斯、喜之法...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 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先临《告誓》,次写《黄庭》。骨丰肉润,人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风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工之尽矣,可擅时名。
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灿矣成章,阅之后嗣,存在道德,纪纲万事。俗所传述,实由书纪;时变巧易,古今各异。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规矩有则,用之简易。 随便适宜,亦有弛张。操笔假墨,抵押毫芒。彪焕□硌,形体抑扬。芬葩连属,分间罗行。烂若天文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
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 王平南(轶),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轶)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右军云:“而书遂不减吾。”亡从祖中书令氓,笔力过于子敬。书《旧品》云:“有四疋素,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宇。子敬戏云:‘弟书如骑骡,(马加“浸”的...
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之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为;值笔连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简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 ...
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 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 李镇东书如芙蓉出水...
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格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损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 平谓字外之奇,文所不书。世之学者宗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羲之有过人之论,后生遂尔雷同。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珠,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真迹虽少,...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雅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葡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争。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炯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纵横如结,联绵如绳,流...
丶[点]如高峰之坠石。 L[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 一[横]若千里之阵云。 丨[竖]如万岁之枯藤。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 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ㄟ[捺]一被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
回展右肩 头项长者向右展,“寧”、“宣”、“臺”、“尚”字是。(非为头项长。) 长舒左足 有脚者向左舒,“寳”、“典”、“其”、“類”字走。(谓“亻”、“彳”、“木”、“扌”之类,非“其”、“典”之类。) 峻拔一角 字方者抬右角,“国”、“用”、“周”字是。 潜虚半腹 画稍粗于左,右亦须著,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用”、“見”、“岡”、“月”字是。 ...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文房四宝的起源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
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全世界是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 01. 《季姬击鸡记》 原文: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 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翻译: 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
李斯《论用笔》原文、注释和译文 李斯《论用笔》 【作者介绍和题解】 李斯(?一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政治家、文字改革家、书法家,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学生,秦始皇的丞相。在书法上,其玉箸篆立后学之宗祖。 这篇《论用笔》,虽文字简短,却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理论—...
索靖《草书状》原文、注释及译文 【作者介绍和解题】 索靖(二三九年——三○三年),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今属甘肃)人。张芝姊孙。累世宦族。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汜衰、张甝、索紾、索永俱诣太学,驰名海内,时称“敦煌五龙”。晋武帝时,擢为尚书郎,后除雁门太守,迁鲁相,又拜酒泉太守。工书,善草书八分,尤精章草。时与尚书令卫瓘齐名。因卫、索二人同在台府任职,故时人...
蔡邕《笔论》原文、注释和译文 【作者介绍和题解】 蔡邕(公元133年一192年)字伯嗜,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文学家、书法家。篆书,采李斯之法,隶书,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熹平石经》部分由他所书。曾在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刷墙,受到启发,创“飞白”...
自论书①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②。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③。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④。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徐为是小佳,不足在意⑤。_去此二贤,仆书次之⑥。顷得书,一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
(传)王羲之《书论》 【作者介绍和解题】 王羲之(三○三年——三六一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邪 临沂(今属山东),居会稽 山阴(今浙江 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晋书有传。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后转师叔父王廙,遂得众体之技法。草书师法张芝,正书、行书得力锺繇,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今体。评者以为其草书浓纤折衷...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注释和译文 【解题】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据宋 陈思《 书苑菁华》第一卷选入。《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唐 孙过庭《 书谱》中,疑为右军所制,唐时原附“执笔图”;后张彦远《 法书要录》...
成公绥《隶书体》原文、注释和译文 【作者介绍和题解】 成公绥(公元231年一273年)西晋文学家,复姓成公,名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幼而聪敏,博涉经传,性寡欲,不营资产,不求闻达.家贫岁饥,处之如常,颇为张华所推重.所著诗、赋、杂笔十余卷,惜已散佚。明张溥辑有《成公子安集》。...
(南朝··宋)羊 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原文和注释 羊欣简介和题解: 羊欣(三七○年——四四二年),南朝 宋书法家。字敬元,泰山 南城(今山东 费县西南)人,官至中散大夫、义兴太守。亲受其舅父王献之传授书法。沈约称其善于隶书,子敬之后,可称独步。时...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原文与译文 原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 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
东汉赵壹《非草书》论文白话释文 萧沈/释 【原文/1】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於希孔-颜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於是後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之所见嗤沮,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 【释文/1】我所在的汉阳郡(今...
(传)王僧虔《笔意赞》原文、注释和译文 王僧虔简介: 王僧虔(四二六年——四八五年),南朝 齐书法家。琅邪 临沂人。初仕宋,后入齐,官至侍中,丹阳尹,谥简穆。王羲之四代孙。曾祖王洽,祖父王珣,父王昙首。喜文史,善音律,工书。梁武帝《 古今书人优劣评》评其书法“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孝武帝欲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