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免费下载/转存墨韵书香全站高清资源文件
现有书法、国画、古籍电子文件2.2TB
>>点击免费下载<<

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下方下载。

我今天讲的就是关于黄宾虹绘画中具体的点和线,以及黄宾虹作画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每一位画家作画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傅抱石,大家都认为傅抱石是用毛笔画画的,但是没有人真正看到过傅抱石如何完成一幅画。我曾经问过傅抱石的研究学者 萧平,他说看到过傅抱石作画,但是那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没画好就带回去了。所以这是一个谜,如果你不了解他,你怎么能分辨他画的真假呢?实际上傅抱石的画有非常特殊的制作过程,他的画室不允许别人进去,画桌上不仅仅有毛笔,还有电吹风、电熨斗、丝袜筋、破抹布……乱七八糟像杂货店一样,这些都是他作画的工具。而黄宾虹不用丝袜筋,也不用电吹风,他就用一支破笔,而且不洗笔。

一、画面中的 气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1张

黄宾虹晚年眼睛不好,上图画作是他创作于这一时期的。我们看画面特点好像是在涂鸦,上面都是点点线线,看不到形。再仔细看看,会发现其中有一个特点:里面的点和点,线和线之间是脱离松开的,留有白的空隙。从视觉上,线和线之间通过白会产生一个张力,这就是黄宾虹讲的“气”,所谓“气韵生动”。董其昌认为气韵是不可捉摸的,黄宾虹却觉得气韵是可以接触,可以看到的,白的地方就是气韵。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2张

黄宾虹对气韵的把握得到了心理学的支持,我们试着用“格式塔”心理学来解释黄宾虹所说的“气韵可以把握”。我们看上图的三角形,右边三角形是有缺口的,圆形也是有缺口的,但是我们的眼睛都会认为这是三角形和圆形,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眼睛本身有一个特性,看到不完整的东西会自觉修复,所以眼睛不是那么客观的。于是,三角形、圆形中的缺口,就形成一股气,这就是气韵所在。“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告诉我们很完满的图形我们看多一会儿就生厌不想再看了,但是不完整的反而会在脑子里存很长时间,想把它补完整,所以就耐看了。黄宾虹的线和线之间是脱离开的,并没有把它画死,但又没有完全脱离,似断还连,所以看黄宾虹的画,经常似是而非,这里就产生一种魅力。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3张

二、 黄宾虹艺术的核心: 内美

“看画如看美人,其风骨须在机体之外。今人看古迹,先必求形似,次及傅染,次及事实,殊非赏鉴之法也。”

——(元)汤垕

黄宾虹艺术的核心问题在于注重内美,内美和外美之间有很长的过渡期。下文将尽量依据可操作性原则,提供一种不抽象的讲法,从点和线等具体问题来分析黄宾虹的绘画,探讨黄宾虹的绘画在传统和现代中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宋)陈师道——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丑毋弱,宁僻不俗。(《后山诗话》)

●(明末清初)傅山——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霜红龛集》)

●(明末清初)余绍祉——(书)外示粗丑之容,中藏举臼之力,其色不足以充闺阁侍儿,其德能驱天下美妇人而役之。(《晚闻堂集》)

●(清末)刘熙载——(书)丑之极处即美之极处。(《艺概·书概》)

黄宾虹:“内美外美,美既不齐。丑中有美,尤当类别。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

早在古代,中国的大家对关于丑的审美就有研究。明末时期更是出现了研究“丑”的风尚。黄宾虹把这个观点从书法引进到绘画,认为丑之极点就是美之极点。

高尚的美经常带着丑的意味的。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长得很漂亮,毫无缺点,第一眼看肯定是美的,如果她或他没有脑子,没有修养,那么你看第二眼、第三眼的时候就不一定是美的。而有些第一眼觉得不美的,多看看会发现它内在的魅力。黄宾虹的画,特别是晚年创作的,常常表现为一种丑的形态,可以这样讲:丑是他晚年绘画的特性,这个丑是内在美的一种体现。

黄宾虹对于传统下的功夫是巨大的,他每天都要动笔,因为在他的绘画里,没有一笔是没有来历的,一点一横,莫不取自古人。

攻略一 | 笔墨中的 点

“中国文人画兴盛年代,看画的好坏,甚至从点苔上看作者的功力和有法无法。”

——摘自黄宾虹《中国绘画的点和线》

“作画用笔切忌描、涂、抹,花卉尤重点笔,古曰‘点染’。”一点要有黑点白点,犹如人之眼睛有瞳光,没有瞳光的是瞎子,没有白的点是“瞎眼点”。

——黄宾虹

点是中国画里最基本的东西,书法的点和绘画的点是一样的,里面大有学问。通过对点的判断,基本上可以对黄宾虹的画作做一个基本的鉴定。

过去鉴定画首先是看画中的点,由点可以判断这个人画画的功力。很多假画的点都是随意点的。黄宾虹画的点是极有讲究的,它有方向,有张力,它有头、有腰、有根,也有精神。黄宾虹称笔根为“草根”,他西湖艺专的学生马彬先生就回忆到他课堂上大讲这个问题。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4张

我们看看古人怎么画点的。这是巨然的点,这个点是有方向的,黑的地方是笔锋所在,白的地方是笔根所在,一点点下去,前面是黑的,后面是白的,就像一笔产生了黑白两点。黄宾虹讲:“点有黑白。”一点而又黑白,这个很考验画家的基本功,我们可以借这个方法判断黄宾虹画的真伪。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5张

再看别的画家,这是王蒙的破笔点,白点黑点非常清晰,一点点点出来的。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6张

这是沈周的点。这个点是有神态的,前面有锋,当中有腰,后有笔根,点的边缘是毛的,中锋用笔才会出现的毛边。黄宾虹在给学生段无染讲过,被记载下来,说北京鉴赏家以点近方为判断沈周画的真假。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7张

文征明的点则像飞翔的鸟群,是有节奏的,和沈周的点形态不一样,但精神是共通的。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8张

这是邹之麟画的点,像钉子一样钉上去。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9张

这是渐江的点,都是如出一辙。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10张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11张

这是程邃的点。点在他的画中占有重要作用。黄宾虹的点来自程邃为多,亦极传神。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12张

石涛的点是有小尾巴的。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13张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14张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15张

潘天寿的渍墨点分两点,先点淡的,再加浓的,由两笔完成。黄宾虹的渍墨点是一点出来的,中间是黑的,边上是带墨韵的。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16张

这是黄秋园的,缺点是有点平铺直叙的感觉。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17张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18张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19张

上图黄宾虹的点就是非常讲究的例子。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20张

攻略二 | 黄宾虹 用笔 的特点

黄宾虹作画时执笔的姿势很特殊,他的笔杆和笔锋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

执笔法有三种,龙眼、象眼、凤眼,邓石如和包慎伯的执笔方法就是属于凤眼法,黄宾虹也是,这是碑学执笔。龙眼执笔不适合逆锋的施展,凤眼执笔就如意多了。刻碑的刀如果是按照刻字的方向运作,是刻不出来的,要刻下去必须反方向地刻,碑学运笔的原理也是一样的。碑学讲究书写性,运笔如逆水行舟,黄宾虹作画逆锋的运用很多,逆锋是很不好掌握的,现在很少人有这样的功夫。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21张

黄宾虹速写像,作者不详,创作年份大概在1954年。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22张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23张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24张

逆锋运笔会产生剑脊,一笔出现双线,能达到这一点,功力是非常厉害的。

黄宾虹非常推崇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他认为这本书揭露了绘画的奥妙,这里面讲的就是碑学运笔。

“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

——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25张

包世臣《艺舟双楫》

“绘画与书法息息相通,得于魏碑之中,如《艺舟双楫》之论用笔方法,加以分析条理,证明蹊径,易于入门,亦为要务。”

——黄宾虹与郑轶甫书

“《艺舟双楫》系包慎伯得邓石如之传而发明书法秘诀,前人所不言,在于各人之心领神悟。 此书出板,书画家之秘钥尽显,所以道咸中文艺高于前人。”

——黄宾虹与汪聪书

“包慎伯著有《艺舟双楫》,古来笔墨口诀,昭然大明于世。”

——《画学篇释义》

笔杆朝你行走的反方向移动的时候,毛笔全都铺开了,形成万毫齐力,八面锋就出现了,东西南北都已经有了。

黄宾虹运笔的时候也会用转笔,这也影响他作画的线条,笔握在在黄宾虹手里像杂技演员对待道具一样,是灵活的。转笔实际上是转笔杆 。黄宾虹说:“古人书画,诀在转笔。”黄宾虹当着学生面示范转笔法。他在笔杆顶上插一小纸条,画的时候那小纸条就随着转动。他说写篆书尤其得转笔,但不可做作成江湖气。转笔的本质是积点成线,颜真卿和怀素在论述的时候,提出了“屋漏痕”,就是破屋子遇到下雨天,漏水了,墙上的水断断续续往下落,形容下笔的线条要像屋漏痕,带一点涩,带一点挣扎。对于转笔,黄宾虹还有一比:元代书家鲜于枢一日凭窗眺望,见雨后泥淖,车不得行,车夫转动车轮而行,由此悟通,书法大进。

感受一下: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26张

攻略三 | 黄宾虹作画的 习惯

材料篇

● 对笔要求高,一般用七紫三羊,施色用羊毫。

● 学画用粗纸。画画用的最好是旧纸,新的火气大。画花卉尤其要好纸。

● 颜料多自制。石绿用绿山石磨碎。石青刮自祖宗像。赭石用虞山产地石头自磨,较市面上买的为红。胭脂是明代宫内搽脸用的。花青用的是染坊用的花青碎子。

题款篇

● 黄宾虹题画的时候从来不题“宾虹作”,他只题“宾虹画”或者“宾虹画并诗”,如果题了“黄宾虹作”,这种情况一般是画面上的诗是他题的,画不是他画的,这是他的习惯。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27张

黄宾虹如何 教 学生

● 教学生画画,先学画格子

● 磨墨过程是练习腕力,握得紧,向里使(逆时针方向),要平要匀

● 把小的古画原作借给学生回家临摹。

● 有学生学他的画,他不同意:不要专门学我,各家各法都要学,各人有各人的面貌,各人有各人的好处,学画要路子宽一点才能学得东西。(以上参考宋若婴夫人所述)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28张

“润含春雨,干裂秋风” 是怎么产生的?

黄宾虹晚年的时候讲过焦墨的画法,焦墨的画法有几个变化,可以参照他40年代的作品去了解。作画的过程大致是这样:先用浓墨、淡墨交替着画,趁墨将干未干之时,蘸焦墨以渴笔法扫,扫到淡墨的地方,画面上就产生了破墨效果,像没干透的那种——我们所说的“润含春雨”;焦墨扫到浓墨的地方,就会产生干爆的效果——“干裂秋风。”所以黄宾虹40年代时期,特别他眼睛不好之前,不少作品都有扫过的痕迹,“润含春雨,干裂秋风”就是这样产生的。

体会一下: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29张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30张

还原黄宾虹作画的 过程

画家方增先曾经现场看过黄宾虹示范画画,据他回忆:黄宾虹来画画的时候自己带了笔和墨,因为黄宾虹对墨的要求非常高,他用的墨像男高音一样有八个度上去的,如果墨色带灰,就“唱”不高了,所以他的墨大都是自制的。还有一种是鸦片战争以前嘉庆朝的墨,黑的不得了。有时候假画和真画放在一起对比,光看墨色就一目了然。当时黄宾虹蘸了墨开始在宣纸上画,东画西画,画半天不知道在画什么,画到笔干了画不出了,也不去蘸墨,而是把毛笔放到杯子里吸水,然后再画,这一回,墨色就是从淡到浓了,反过来的。他像画油画一样,油画是要整体来画的,而且是从浓到淡的,不是一开始就加白颜料。黄宾虹一开始就直接上浓墨,从整体到局部,这个习惯颠覆了中国画的以往的做法。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31张

李可染 榕湖夕照 约2.8平尺

李可染有一次去请教黄宾虹,那时候李可染正在画积墨山水,但发现积到后来都“闷”掉了,不透气。问黄宾虹,黄宾虹说:“你看我的眼睛。”李可染一下子懂了。黑如眼珠而不闷的原因,是因为眼睛里有一束光,所以,李可染的画面里,即便画的很黑很黑,却总有一束光,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李可染画面中所表现的光,是有借鉴西画中光影的画法,而黄宾虹画面中,则表现为气。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名人名家 第32张

黄宾虹 策杖访友图 约4.4平尺

(责任编辑:zgshw)

合作伙伴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黄宾虹作画一些不为人知的特点!

评论

1+2=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吧!毕竟写作不易,网站运维花费不少,为了确保能够持续提供资料与文章,我们需要您的支持!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