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哪儿痒挠哪儿吧?出自苏门篱墙的黄庭坚,在教师的《寒食帖》跋后语中,就特意提到有“杨少师笔意”如此。还有“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一句,使苏轼是否见过这段跋语成谜,后人也未敢妄断。我想黄庭坚之所以这么说,不纯为讨苏轼的欢心,他曾“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称其“无一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道子)画为洛中二绝”;又说“由晋以来,可贵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似乎大令尔”。对杨凝式的书法艺术实属诚心认同,而非随人妍媸。
由此可以看出,黄庭坚与苏轼在看待杨凝式书法上可谓品尝趋同。苏门另一大书家米芾,也曾提到“唐末书画甚卑,惟杨景度(杨凝式字)行书与颜鲁公壁坼屋漏赞同”。可见有宋一代大书法家,无不对杨凝式上溯二王,深得颜鲁公、张旭、欧阳询神韵的书品推崇备至。故宋往后,常见“颜杨”并称,后人每提杨凝式,总以“承唐启宋”、“由唐入宋一大枢纽”誉之。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承唐启宋”每提杨凝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