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书论中,自孙过庭《书谱》拈出“古质当今妍”后,“古质”“今妍”便成为对书法打开书风、形状的一个抽象的指称。沈曾植则以书体之间的异同画出两条打开的线条,以“质(古)”“姿(生)”代替“古质”“今妍”之说,倘以“质古”画线,是:由籀,至篆、至隶、至楷,“质古”成分出现渐减趋向;以“姿生”画线,则是:由籀,至篆、至隶、至楷,“姿生”成分出现渐增趋向。合而论之,是跟着书体发生年代的由先及后,所含有的“质古”渐减而“姿生”渐增。这是沈曾植对书体知道的逻辑大前提,他从书法创造的角度,提出楷书可向行书撷取生动之势,隶书可向楷书撷取生动之势,篆书可向隶书撷取生动之势,这儿体现的是“通乎今认为变”,即写某一书体,有意参取后出的书体的相对生动,求其“姿生”;另一方面,楷书可向隶书撷取古雅之势,隶书可向篆书撷取古雅之势,篆书可向籀书撷取古雅之势,这儿体现的是“通乎古认为变”,即写某一书体,有意参取前出的书体的相对古雅,求其“质古”。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对书法打开书风、形状的一个抽象的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