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万物真原》明朝版 “中西怼学现场”:传教士硬刚儒家大佬,竟写出这本 “万物起源说明书”!

本站面向书画古籍爱好者,免费开放全站高清资源(历代书法、古画、古籍)转存/下载服务!
>>点击免费下载
<<
需要获取本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此页面下部下载。

《万物真原》是明末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撰写的天主教护教论著,成书于 1628 年,由同会传教士傅泛际、龙华民、费乐德共同修订,艾儒略的弟子温陵张赓校订并刊刻。该书以问答形式系统阐述天主教的宇宙本原论,试图通过理性论证调和中西哲学差异,是明末清初 “西学东渐” 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者与背景:艾儒略于 1613 年随利玛窦的足迹来华,历经北京、扬州、杭州等地传教,最终在福建地区取得显著成果,被时人称为 “西来孔子”。他熟稔儒家经典,尤其对朱子学有深刻研究,《万物真原》正是其融合天主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的代表作。
核心内容:全书围绕 “万物真原” 展开,分为四个部分:
论证天主为万物本原:通过 “物皆有始”“物不能自生” 等命题,驳斥 “天地生成论”“元气论”“太极论”,强调天主作为 “无原之原” 的唯一性与永恒性。
讨论天主的属性:指出天主 “无始无终”“无所不在”“元无名象”,并通过类比自然现象(如日月运行、四季更替)论证天主的智慧与大能。
回应儒家质疑:针对儒家 “太极”“理” 等概念,艾儒略提出 “太极非天主”,认为理与气皆为天主所造,无法独立成为万物本原。
阐释创世目的:强调天主创造万物是出于爱,人类应通过理性与信仰寻求与天主的契合。

与叶向高的 “三山论学”
明末内阁首辅叶向高退居福州期间,艾儒略与其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辩论,后被辑录为《三山论学》。辩论围绕两大核心问题展开:
天主与天地的关系:叶向高质疑 “天主创造天地”,反问 “若无天地,何来天主”。艾儒略则以因果律回应:“天地从何而来?还不是天主创造的吗?” 他进一步指出,若以 “太极” 为万物本原,则太极本身仍需解释其来源,唯有天主是 “无始无终” 的终极存在。
天主的全能与人类责任:叶向高认为天主 “管得太宽”,艾儒略则以 “天主至尊无亵,至明无烦” 回应,强调天主的全能与人类自由意志的统一。叶向高还提出 “天主为何不降生中国” 的诘问,艾儒略以 “孔子降生东鲁” 类比,指出信仰的核心在于 “钦崇天主” 而非地域。
尽管叶向高最终未皈依天主教,但这场辩论成为中西哲学对话的典范。艾儒略在书中记载叶向高 “如披重雾而睹青天”,并主动索要《圣经》,但后世学者认为这一记载可能存在美化成分。

与福建儒者的思想交锋
艾儒略在福建传教期间,其著作引发当地儒者的激烈批评。以黄贞为代表的儒者认为,天主教 “卑德性而尊耶稣,贱明诚而贵天主”,是对儒家伦理的颠覆。他们尤其反对天主教将孔子贬入 “炼清地狱” 的说法,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侮辱。
艾儒略则通过《万物真原》等著作回应,强调天主教与儒家在 “敬天”“明德” 等核心价值观上的共通性。他提出 “天儒互补论”,试图证明天主教可弥补儒家在 “超性之学”(如灵魂不朽、天堂地狱)上的不足。这种 “适应策略” 虽吸引了部分士大夫(如张赓),却也加剧了保守儒者的反感。

科学与信仰的调和
艾儒略在书中虽以哲学论证为主,也融入了西方科学知识以增强说服力。例如,他借用亚里士多德的 “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解释万物生成,指出天主作为 “动力因” 与 “目的因” 的统一。这种将科学理论与宗教教义结合的方式,在当时引发了中国士大夫的复杂反应:
开明派: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对西方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试图通过 “会通中西” 推动学术革新。
保守派:如许大受,质疑 “大西洋国” 的存在,攻击天主教 “败坏风俗”,甚至将地球球形说斥为 “谬论”。

后世影响与争议
《万物真原》在明清时期未被《四库全书》收录,却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文本。其影响主要体现在:
思想层面:推动了明末清初 “实学” 思潮的兴起,促使部分儒者反思传统宇宙论的局限。
传教策略:艾儒略的 “适应策略” 为后来的传教士(如利类思、安文思)提供了范本,但其调和中西的努力也为 “礼仪之争” 埋下伏笔。
学术争议:书中对 “太极”“理” 的批判引发了持续的学术讨论,清代学者李光地曾评价:“利玛窦言天地俱圆,当时中国人争相讥笑,然其说乃彼所目见,并非浪词。”

《万物真原》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崇祯元年(1628)刻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清代有多个复刻本,如康熙年间的《天学初函》本。20 世纪以来,该书被收入《明清天主教文献》等丛书,现代学者对其思想的研究(如与朱子学的对比)亦持续深入。

《万物真原》不仅是一部宗教著作,更是 17 世纪中西文化碰撞的见证。艾儒略通过理性论证与文化适应策略,试图在儒家思想的框架内植入天主教教义,其努力虽未完全成功,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书中关于宇宙本原、科学与信仰的讨论,至今仍能引发跨文化哲学的思考。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万物真原》明朝版 “中西怼学现场”:传教士硬刚儒家大佬,竟写出这本 “万物起源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