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米芾在书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书法潇散奔放、严于法度,绘画独具特色,被后世誉为 “米氏山水” 开创者。然而,他 “巧取豪夺” 收集古人书画作品的行为却带来了极大争议。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米芾对书画艺术的极度热爱和追求众人皆知,但其采用不太正当的手段获取书画的行为,如借观时掉包或拖延不还、以临摹品换真迹甚至以死相逼等,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这种行为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诸多争议,也在后世成为人们探讨艺术家品德与艺术追求关系的焦点话题。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因此,深入研究米芾的 “巧取豪夺” 行为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书画大家的复杂性格和艺术人生,也能引发我们对于艺术追求与道德准则之间平衡的思考。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一)临摹掉包

米芾在书画收藏方面常采用临摹掉包的手段。平日借观他人书画时,他会进行临摹,临摹完成后以假乱真,将临摹品归还,自己留下真迹。例如,从人借古本自临,临竟,并与临本真本还其家,令自择其一,而其家不能辨也。他有时让原主自行挑选原作和临摹品,但原主往往难以辨别,常常误将临摹品当作真迹收走。这种行为虽然不光彩,但也显示出米芾高超的临摹技艺和对书画艺术的热爱。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二)强行索要

  1. 以死相逼

米芾发现蔡攸有王羲之书法真迹时,以一幅画交换遭拒后,竟以跳河自杀要挟蔡攸。蔡攸无奈,被迫与其交换。米芾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书画作品,不惜采取极端手段,这种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1. 耍赖求赐

米芾为宋徽宗书写后,以砚台被自己濡染为由,求徽宗赏赐御砚。徽宗大笑赐之。米芾的这种行为既显示出他对书画用品的喜爱,也体现出他在皇帝面前的大胆和机智。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三)携帖而逃

米芾在长沙做小官时,借观某寺沈传师真迹。他竟乘寺院不备,携帖扬帆而去。寺院告官后,米芾仍抵赖不还。这种行为充分展现了他为了得到书画作品不择手段的一面。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米芾是宋朝著名书画家,于宋仁宗皇祐辛卯三年(1051 年)在襄阳出生。他自幼聪颖,对文字与艺术兴趣浓厚。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是襄阳书法家罗让。十岁时书法初有成就,能写碑刻,临摹周越、苏轼字帖,被人称赞有李邕笔法。十七岁时,米芾与母亲阎氏来到北宋东京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后。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宋神宗继位后,念及米芾母亲曾是乳母,赐他为秘书省校字郎。此后,米芾开始了漂泊不定的官宦生涯,先后在浛光县、临桂县、长沙等地任职。在长沙仕官六年期间,他遍访名家,书画文学水平大有提升。元丰四年,因不满自己年少作品,他将此前创作的诗歌和书法作品焚毁。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之后,他交游遍访名人,与苏东坡结为莫逆之交,还与王安石、李公麟等书画名家相会相识。元丰八年,母亲去世,米芾丁忧居丧期间潜心文艺。元祐二年居丧期满后,他再度云游四方,寻访诗画。元祐七年,出任雍丘知县,后因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亲政,米芾预感到仕途渺茫,主动请辞,改任闲职,闲居润州。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米芾的书法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被苏东坡盛赞为 “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他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运笔特色鲜明,“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飘逸间不失稳重,对唐以来的书法多有革新。他自称自己的作品是 “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通过后天的苦练,每天临池不辍。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一首诗常常写三四次,只为求得一两字满意。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其书法 “刷字” 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其著名的传世作品有《研山铭》《虹县诗卷》《紫金研帖》《蜀素帖》等,其中《蜀素帖》是 “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 “中华第一美帖”。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米芾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与山水,独具风格特点。他创立了 “米点山水”,又称 “米氏云山” 或 “米家山水”。其特点在于用水墨点染的方法,描绘烟云掩映的山川景色,自称 “墨戏”。米芾善于从奇石中汲取灵感,将石头的形态、纹理和质感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山水画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使得米芾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自然之美。米芾的画虽存世不多,但从仅有的作品和记载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在当时不引人注目,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不乏大师演绎其风格,如元代高克恭、郭畀、方从义等,使 “米家山” 成为山水画中一个抹不去的画格。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苏轼对米芾的 “巧取豪夺” 行为屡有讥讽之诗。如 “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拟圣智。”“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苏轼以幽默的诗句调侃米芾用不正当手段获取书画的行为,将其与晋代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相比,暗示米芾的行为虽有对艺术的热爱,但方式却不光彩。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米芾的一些朋友对他的调包行为不满。例如杨杰用假鱼招待米芾以示讽刺。朋友们的态度反映出他们对米芾这种不道德行为的不认同,同时也从侧面说明米芾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米芾的 “巧取豪夺” 行为被认为是用卑鄙手段占有他人财物,不光彩。他通过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等方式获取书画,这种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给人留下了负面印象。后世一些人认为,米芾的行为虽然表现出他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但这种热爱不应该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从另一个角度看,米芾的行为也反映了他对书画艺术的极度热爱和追求。为了艺术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执着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值得敬佩。米芾对书画艺术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 “巧取豪夺” 虽然方式不当,但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他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也为他的行为增添了一些复杂性,让人在批判他的行为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在艺术领域的卓越贡献。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米芾的“巧取豪夺”——临摹掉包、强行索要、携帖而逃

评论

3+3=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吧!毕竟写作不易,网站运维花费不少,为了确保能够持续提供资料与文章,我们需要您的支持!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