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书道”是中国书法的分支,该国很多书法大师都受到了华夏书家的影响。唐代时,日本派遣大量使者来华,学习佛法和书法,回国时带走了很多碑帖真迹,这些作品可以看作“书道笔法”的源头。

启功认为,日本书法家在继承魏晋隋唐笔法,尤其是“纯正性”上,丝毫不输唐人,他写诗道:“羲献深醇旭素狂,流传遗法入扶桑。不珍古墨徒三笔,小野藤原并擅场。”并解释道:“日本嵯峨帝、橘逸势、释空海书,号为三笔。藤原佐理、藤原行成、小野道风,号为三迹。日本书道,实传东晋六朝以来真谛,盖自墨迹熏习,不染刀痕蜡渍也。”
因为始终以墨帖为师,没有被拓本、刻板“误导”,所以尽得晋唐笔法之精髓。“三笔三迹”虽然名气大,但要论开创之功、影响之广,最澄更胜一筹,他被誉为“书道的真正鼻祖”“岛国王羲之”。

最澄,生于766年,他是归化日本的汉人后裔,相传为汉献帝后裔,自幼对儒家经典、诗词、书法颇感兴趣。唐贞元二十年(804年),他与空海一同来华,在洛阳、长安期间遍访名师、勤学法帖,书艺突飞猛进,虽然只在大唐停留一年,但已然学到了最正统的笔法。
最澄精于行、草,取法于王羲之、张旭、邬肜、怀素诸家,在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珍藏他唯一一件亲笔尺牍,名为《久隔帖》,此作纵29.3厘米、横55.2厘米,行草书,共18行、近200字,写于弘仁四年(813年),1951年时被日本评为“国宝”,保存极为完好,完完整整,一字不缺。

释文为:“久隔清音、驰恋无极。傅承安和且慰下情。大阿阇梨所示五八诗序中,有一百廿礼仏并方圆图义䓁名。今奉和诗,未知其礼仏图者。伏乞令闻阿阇梨。其所撰图义并其大意䓁告施。其和诗者忽难作,著笔之文难改代。惟示其委曲,必造和诗奉上。座下,谨附贞聡仏子奉状。和南。弘仁四年十一月廿五日小法弟最澄状上。髙雄范阇梨,法前,比顷得法花梵夲一卷。为令览。阿阇梨以来,月为令览。阿阇梨以来。月九十日许参上若有和上暇必将参上若无暇更待,后暇惟示��南,委曲寻申上,谨空。”

可以看出此作与王羲之《圣教序》《丧乱帖》颇为相似,侧锋斜入后速转中锋,笔画劲挺带“锥画沙”的涩感,转折处方圆互用,长捺收笔重按轻挑,末端飞白因笔锋自然耗墨形成。结字欹正相生,大小错落,中宫松紧随字势变,牵丝引带、断连有度,既保连贯又不缠绕,墨法因书写节奏显层次。最澄的书法以晋唐笔法为骨,又不失个性,水平与唐代名家相比的确不落下风了。

现有书法、国画、古籍电子文件2.2TB
>>点击免费下载<<
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此页面末尾下载。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他被誉为“日本王羲之”,自称为汉献帝后代,启功:水平不输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