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惊世之作:《临韦偃牧放图卷》来袭
在中华绘画那璀璨的星空中,北宋的李公麟所作的《临韦偃牧放图卷》,犹如一颗极为耀眼的巨星,不断地散发着无尽的光辉。它乃是中国古代鞍马画之中的超级大作,但凡对国画有一点儿涉猎的人,就绝对不可能没有听闻过它的大名。想象一下,一幅长卷徐徐展开,1286匹马如汹涌浪潮奔腾而来,143位马夫穿插其中,或挥鞭驱赶,或轻声吆喝,那场面是不是瞬间把你拉回千年前的皇家牧场?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这画的细节更是绝了,马匹们姿态各异,有的昂首嘶鸣,似在呼唤同伴;有的低头吃草,悠然自得;还有的相互亲昵蹭蹭,萌态十足。马夫们的表情,穿着以及动作都被描绘得很细致,就好像能够听见他们的说笑和吵闹声似的。
李公麟何许人也?这位北宋画坛大咖,简直就是绘画界的“全能选手”。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就没有他不精通的,在当时就被尊为“宋画中人”。他出身名门,家里书画收藏丰富,从小泡在艺术里,积累深厚。而且他还常去皇家御马监写生,对马的习性、体态摸得门儿清,这才有了笔下形神兼备的马。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这《临韦偃牧放图卷》的诞生也很有故事。原本是唐代韦偃画了《牧放图》,宋徽宗觉得好,可又觉得太难复刻。但有人举荐李公麟,说他行。李公麟奉旨临摹,运用白描绝技,把原作的神韵完美呈现,还留下“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的小篆款识,妥妥的真迹认证。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李公麟画坛巨匠的传奇人生
李公麟名叫伯时,还有个别号叫龙眠居士,在1049年出生于安徽舒城的一个很有名望的家族。他的父亲是李虚一,曾经担任过大理寺丞这个官职,对收集法书名画那可是极其着迷。因此李公麟从小就处在浓厚的艺术氛围当中,和书画结下了很深的缘分。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在成长过程中,李公麟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与勤奋好学的品质。他不仅对绘画兴趣浓厚,在诗文书法以及鉴辨钟鼎古器等领域同样造诣颇深,博闻强识。其行楷书颇具晋人风骨,文章也有着建安风格,尽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熙宁三年,李公麟考中进士后开启了仕途之路,先后在南康尉、长垣尉以及泗州录事参军等职位上开展工作。接着抵达京城,担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台检法以及朝奉郎。即便身处官场,他心中一直记挂着山林,“从仕三十年,未曾一日忘山林”。这种豁达心境,使他在处理繁杂政治事务时,还能坚守艺术那片纯净天地。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在北宋画坛,李公麟堪称一位全才型画家。人物画方面,他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行云流水,能精准地捕捉人物的神态气质,让人一眼便能辨明画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山水画上,他传承王维的气韵清秀之风,笔下山水仿若自然天成,意境悠远;鞍马画更是一绝,超越前辈韩干,所画之马,骨骼肌肉、动态神韵皆栩栩如生;花鸟释道等题材,他同样信手拈来,无所不精。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李公麟交友圈子宽泛,与王安石、苏轼米芾黄庭坚等著名人物在书画方面有深厚情谊,还是驸马都尉王诜家中常客。他们常相聚,时而饮酒作乐,时而吟诗赋词,时而挥毫泼墨创作绘画,热烈讨论禅宗学问,深入探究哲学道理。这些高雅聚会既极大丰富他的生活,也为他艺术创作带来丰富灵感源泉。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晚年的李公麟受僧人影响,放下画马,转而投身佛画创作。但他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塑造出长带观音、自带观音等新颖形象,推动道释画从宗教崇拜向观赏性绘画转变,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元符三年(1100年),因生病退居到家乡龙眠山庄的李公麟,在这片山水之中,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岁月。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他一生作画无数,为后世留下了如《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维摩诘像》(传)《免胄图》(传)及《圣贤图》(南宋石到本)等诸多传世珍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尊为“宋画第一人”“百代宗师”,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艺术光芒至今熠熠生辉,持续照亮着后世画家的前行之路。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临摹背后:奉旨绘就的千古丹青
宋徽宗赵佶,这个特别喜欢书画的皇帝,弄到了唐朝画家韦偃画的《牧放图》。他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被深深地迷住了,忍不住夸赞这是独一无二的杰作,心里觉得没法复制。不过朝廷里有人知道李公麟的画技特别厉害,就给宋徽宗推荐了他,说李公麟能画出跟原作差不多的作品。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李公麟接到圣旨那会儿,心里那叫一个既兴奋又紧张。兴奋呢是因为皇帝认可了他的画技,还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紧张呢是韦偃的原作太有名了,要临摹得既像样子又有神韵,难度着实不小。不过他没往后退,靠着自己扎实的艺术功底以及对马的深入理解,干脆利落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为了完成这幅临摹之作,李公麟做了精心的准备。他本身就出身于世家大族,父亲李虚一曾任大理寺丞,十分喜爱收集书法名画,李公麟自幼便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从而积累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加之他自己对艺术极为酷爱,家中所藏颇为丰富,对于古今名画也多有临摹研习。并且他常常前往皇家御马监进行写生,对马的形态、习性可谓了如指掌,这为他临摹《牧放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在临摹的过程中,李公麟并非简单地“照着样子画了”,而是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独特的风格巧妙地融入其中了。他运用那独特的白描技艺,以简洁的,且流畅的线条,将马和马夫的各种姿态勾勒出来,使得画面展现出一种既质朴,又灵动的美感。每一条线,好像带着生命的节奏;要么刚健有力地,把那马矫健的骨骼描绘出来;要么轻柔缓慢地,把那马夫的衣衫褶皱展现出来,把原作的神韵展现得十分充分。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他圆满地完成了临摹任务,在画的右上角仔细写下了“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这几个小篆字体。这幅《临韦偃牧放图》就此问世了,它融合了身处不同时代的两位画家的艺术魅力了,传承了千年之久。通过这种方式,既展现了李公麟对原作的敬意了,也体现了他对艺术传承的重视。这幅作品不单是一件艺术品了,更是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了,将不同的艺术风格巧妙结合在一起。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画卷细赏:千马奔腾的震撼图景
(一)起笔:群马呼啸,气势磅礴
画卷一开始,就好像是一声很振奋的号角声,把那安静的氛围给打破了。很多匹马,在牧马人喊着口号并驱赶它们的情况下,像汹涌的潮水那样快速地奔跑过来。它们鬃毛飞扬,四蹄腾空,肌肉紧绷,嘶鸣声似要穿透画卷,扑面而来的力量感能瞬间攥紧观者的心。马群紧紧聚拢,排列紧凑。时而抬头,快速往前奔;时而侧身,迅猛驰骋。这些马身体格外灵敏,将生命活力展现得很充分。画家巧妙布局,将众多马匹安置于有限画面开端,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紧凑之感更添紧张氛围,仿佛一场盛大演出拉开序幕,瞬间抓住所有人目光。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二)中景:百态千姿,灵动自然
画卷缓缓地展开,马群渐渐地散开,紧接着便进入了那色彩绚丽的中景部分。这儿的马匹好似挣脱束缚,尽情释放天性,姿态万千。有的驻足低头,轻嗅草地,悠然自得;有的两两亲昵,脖颈交缠,似在低语;还有的撒欢奔跑,你追我赶,活力四溢。牧马人穿插在其中,或是骑在马上,扬着鞭子,进行指挥,身姿显得挺拔而干练;或是步行在其间,轻轻地抚摸着马鬃,满满的都是温柔与呵护。他们服饰各异,表情丰富,与马匹互动自然和谐,构成生动鲜活画面。画家笔触细腻入微,精准勾勒每匹马轮廓、肌肉纹理与动态神韵,马匹毛发丝丝分明,随风飘动;牧马人衣物褶皱、手势变化也都栩栩如生,观者仿若置身其中,感受彼时牧场喧嚣与活力。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三)收尾:悠然自得,意韵悠长
行至画卷末尾,节奏陡然舒缓,(恰如那激昂乐章的终章一般,)逐渐趋向于平和且悠扬。马群在一片极为宽阔的草地上停驻了,有的马趴在地上,有的马则站立着,静静地低垂着头休息。躺着的马,四条腿笔直地伸了展了,舒服地闭了上了眼睛,正享受着片刻的宁静;站立的马,身体姿态颇为放了松了,偶尔轻了轻地摇晃了一下尾巴,以驱赶蚊蝇。牧马人也结束忙碌,三两成群,或坐于树下乘凉闲聊,或倚靠马匹假寐,疲惫尽消。画面里远处的山,一座连着一座,高低起伏。地上铺着像地毯一样的绿草,河流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这让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宁静,和悠远。与开篇的热烈喧嚣对比鲜明,尽显张弛有度,让观者从激情澎湃回归淡然静谧,沉浸于画家营造的悠然世界,久久回味。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白描绝技:笔墨勾勒的神韵之美
李公麟最牛的,当属他那炉火纯青的白描技法,这可是他笑傲画坛的“秘密武器”。白描听起来简单,就只用墨线勾勒,实则门道极深。在《临韦偃牧放图卷》里这白描的魅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瞧那马肌肉线条流畅自然,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奔跑时的力量涌动;骨骼结构精准清晰,或昂首或低头或屈膝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生动地刻画出马的矫健与灵动。再看马夫,衣袂飘飘,褶皱处的线条疏密有致,随着人物的姿态起伏,或劳作或休憩或吆喝举手投足间尽显神韵,面部神情更是细腻入微,喜怒哀愁尽在那寥寥数笔之中。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李公麟用线,或刚劲有力,如铁画银钩,勾勒出马匹的挺拔轮廓;或轻柔舒缓,似行云流水,展现马夫衣衫的柔软质感。凭借这出神入化的白描,他把原作的精髓完美复刻,还融入自己的风格,让画面充满质朴又灵动的美感,仿佛那些马与马夫随时能跃出画卷,这般艺术感染力,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历史回音:历代名人与画作的交集
这幅《临韦偃牧放图卷》,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变化,在历史的进程里,留下了很多传奇的痕迹,让历代的名人雅士都很喜欢,他们一个个都留下了题跋和钤印,就像一部鲜活的史书一样,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北宋宣和年间,它被郑重地收藏于内府,本幅钤“宣和中秘”,后隔水钤“宣和”“政和”骑缝印尾纸钤“内府图书之印”九叠文方玺。这些印记恰似它尊贵身份的象征,彰显着北宋宫廷对书画艺术的尊崇与珍视,也表明当时文化艺术在皇家庇佑下的繁荣昌盛。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画中尾纸部分那方“宣和书学博士江南徐氏仍孙”的鉴藏印,经考证其主人或许是徐兢,他身为宣和书学博士,常以“保大骑省宣和画学博士”落款以徐铉为榜样,传承着书画世家的荣耀,这方印鉴更为画作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学术气息。时间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它碰了面,这可算是一段佳话。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在板房里,突然看到羽林将军叶昇拿着这幅画过来,接着把画卷慢慢展开,那李公麟画的群马奔腾的景象,立刻勾起了他过去打仗的回忆。这位起于布衣、历经十九年征战终统一天下的帝王,睹画思情,挥毫题下:“朕起布衣十有九年,方今统一天下。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当群雄鼎沸中原,命大将军帅诸将军东荡西除,其间跨河越山,飞擒贼侯,摧坚敌破雄阵每思历代创业之君,未尝不赖马之功。然虽有良骑,无智勇之将,又何用也。今天下定,岂不居安虑危,思得多马牧于野郊,有益于后世子孙,使有防边御患备虑间。”朱元璋的题跋,字迹雄浑大气,笔画刚劲有力,虽略带几分草莽气息,却尽显开国之君的豪迈气魄与深谋远虑。在他的眼中,画里的马就如同当年一同并肩作战的将士那般,是成就霸业的重要助力,即便如今天下已经安定下来,依然需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多多饲养优良的马匹,为后世子孙筑牢国防的根基。这一题跋,不仅是他个人心境的袒露,更是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缩影,为画作注入了厚重的历史使命感。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帝偶然见到这幅藏于宫廷书画院的《临韦偃牧放图卷》,(尤其是)在看到朱元璋的题跋之后,诗兴大发。乾隆帝很欣赏朱元璋的书法,夸赞说:“这字有股子豪气哩。”稍停一下后,接着讲:“笔画里头,全是慷慨的气息嘞。”紧接着又说道:“好像能瞧见他的风采。”说完就拿起笔,在画上写下了诗。乾隆帝在清朝最为繁盛的时期了,国家力量极为强大了,文化也十分兴盛了。他创作的诗歌,既表达了对前人画作及题字的崇敬之意了,又隐隐流露出作为太平盛世君主所特有的那种自信与淡定了。在这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之中,两位帝王的墨宝相互映衬,这其中别有一番趣味,如此一来,画作的文化内涵便更加丰富多样了,宛如一场跨越朝代的对话一般,娓娓道来不同时代的辉煌与期许。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此后画作历经孙承泽、梁清标等收藏家之手,他们或因痴迷于李公麟的画技,或钟情于其承载的历史底蕴,纷纷将自己的鉴藏印钤于画上,以表珍爱之情。民国时期,虽社会动荡,画作却依然顽强流传,它曾被转移至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后经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最终调拨回故宫博物院,宛如一位历经风雨的游子,终回故园。每一回流转,每一枚印鉴,以及每一段题跋,都好像是历史馈赠的礼物,使这幅《临韦偃牧放图卷》不仅仅局限于绘画本身,而是转变为能够连接古今、见证历史变迁的文化瑰宝。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宋徽宗眼中的珍品:《临韦偃牧放图卷》为何让皇帝赞不绝口?

评论

5+9=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吧!毕竟写作不易,网站运维花费不少,为了确保能够持续提供资料与文章,我们需要您的支持!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