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知识 第5页

王羲之“五遍临帖法”,受益匪浅!

学习书法,怎么临帖才有效? 这是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在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中,开篇就介绍了临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如果您在书法临帖时还是没头绪的话,不妨看看王羲之自己总结的“五遍临帖法”。 01 一遍:正脚手 “正脚手”是什么意思?是让我们端正书写姿势吗?应该不是。王羲之所说的R...

"势"是中国书法的生命

势,本意是指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趋向。在古代书法理论中,与势相关的术语非常多,如笔势、体势、气势、顺势、逆势、仰势、侧势、涩势……人们何以如此关注书法中的势?这要从书法的本质说起。 书法是人心迹的外化,书家借书法表现人与世间万物的运动与活力,进而表情达意,如传蔡邕《论书》曰:“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

中国书法的线条美!

藏真 书法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沉淀下的艺术瑰宝,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凭借着独具韵味的线条,在组合搭配下构建出意态万千的翰墨华采!虽处方寸之地,却尽显万象之美! 久在风 怀素的狂草,线条圆转流畅、纵横驰骋,飞动奔放而又刚劲精到,字形大小参差,用墨枯润相济,布局“覆起万变而举止自若。”这种大草书写意达情的功能是其他书体比不上的。 怀素的狂草,是一种极具浪漫主义的艺...

多少书法人,一生搞不清“转与折”的区别

转笔和折笔,是书法用笔的基本技法,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但是,今天我们在白话文中常把“转折”连用,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转就是折、折就是转,于是天天写字,写了一辈子字,到最后却连二者的区别都没搞清楚,在用笔上堕入恶道。 古人的钗 在古人的语境中,转与折完全不一回事。转,是圆转,不需要跪锋。颜鲁公说“折钗股”,钗股坚硬而且有韧性,用力一折,钗股内侧是圆的,比喻行笔...

扫福了,历代书法家77种“福”字的写法

一个福字,承载了中国百姓最朴素的生活理想。 什么是福,福是什么?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楚,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字意味着什么。 《说文解字》解释福,只用了两个字:佑也。佑是助,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人拉你一把,这就是福。 有人拆字,说福是一人一口田,能吃饱肚子就是有福。也对,其他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所以,每当我们过年回家,门上都会贴一个大大的福字。这福字不仅是...

这样写楷书,一定会写的很美!

第1法 首点居正 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第2法 通变顾盼 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第3法 点竖直中 ...

有一种字、不露锋芒,却十分耐看!

元代袁桷行书《一菴首座诗帖》卷纸本,纵31.5cm,横89.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菴”为元朝僧人释寿宁的号。释寿宁字无为,永嘉人,时任静安寺(在今上海市)住持。袁桷此帖,用筆主要得益于隋唐人寫經,極具法度,結字又有晉宋間人風致,瀟灑中更具不俗之態。受米芾影響,運筆如刷,但並不鋒芒畢露。学晋唐人使之較宋元一般書家有高古之意,但又完全是自己風格而無按模脱...

写意精神与泼彩山水

泼彩虽然是中国画成熟最晚的画法,但是体现了丰富的写意性,故而它的形成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关系紧密。由画史可见,宋元以来,中国画家在自身艺术发展的轨迹中多呈现这样一种规律,即画家早年的作品多偏于严谨工细,即使写意,也是小写意,总体多以写实见长;晚年的作品则趋于轻松粗简,总体多以写意或大写意取胜。这一趋势明清以来的画家尤为明显,而在我们熟知的现代中国画家中更为明朗...

写意画的用笔与用墨,不懂这些怎会画画!

齐白石作品 写意画的用笔方法是怎样的? 写意画的用笔方法,历代画家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意、力、韵、趣”的用笔“四要”。 (1)笔意 就是要意在笔先,画家下笔时要心使腕运,以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才能因意成像,以像达意。笔意是用笔之总要,无意之笔是死笔。历代画家创造的艺术,所以能激动人心,主要是画家在笔墨技巧中融进了激情和意趣。...

中国书画的三重境界

黄宾虹作品 中国书画的欣赏者与艺术的创作者一样,有三重境界:其一是“形与技”的层次。其二是“境”的层次。其三是“道”的层次。 冯友兰讲:“一位朋友看晚年程砚秋的演出,程一出台,甚显肥大,这位朋友‘哎呀’一声,心想:这怎么受得了!听了几句后,觉得完全受得了,再看再听,觉得很愿意‘受’”。(《随笔》2008年第3期,108页) 从“看”到“听几句”,到“再看再听...

水墨精神传承,几度沉浮!

石涛作品 现代中国水墨画和古代中国水墨画之间的联系,按照中国水墨画的形成、发展和没落的轨迹有一条明晰的路线图,以帮助我们看清今天中国水墨画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趋势。 从名山大川,到曲径通幽,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都是与终极宇宙进行对话的途径,它们显现出来的美,终于诱使在唐代已经十分成熟的书法艺术,跨出了历史性一步,从书法领域扩张到了绘画。 第一波水墨高潮 唐宋时期...

点景人物是如何“点”出主题的?看看这些经典名作就知道了

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有点缀装饰之用,通常只占据极少部分的篇幅,有时细小如豆,有时寥寥数笔简之又简,却是画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点景人物的山水画大多有明确的主题或故事情节,虽以山水树石成画,但画眼却在人物,作为画家立意的载体,直接点出作品的主题。《芥子园画谱》中对于点景人物的功用有如下描述:“今将行立坐卧观听侍从诸式,略举一二,并各标唐宋诗句于上,以见山中之画...

陆俨少山水画的动态美

陆俨少山水画的动态美 文/谭淑敏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过:“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他又进一步说道,“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也就是说,中国的书画艺术非常强调笔飞墨舞中所传达出的动态美。英国美术史家罗杰·弗莱也说:“中国艺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占首要地位的线的节奏。这种线的节奏又总是具有流动和连续的特征,这真是一种用手画出来的舞蹈的曲线。”的确,...

中国画水墨十四法

徐悲鸿作品 水调墨 张大千《荷花》 水带墨、色 李可染作品 水破墨 齐白石 虾 齐白石 荷花 齐白石 荷花 水破色 墨破色 潘天寿 作品 墨破色,就是先用色笔画出所描绘对象的形体,然后以墨笔进行勾画,这样可以形成动感,而且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较为丰富,也可以充分展示出笔的力度和动感。 虚谷 枯枝赤蛇 色破墨 色破墨,就是适当掌握好墨色干湿时候,及时用色笔进行...

艺术之高下 终在境界

潘天寿作品 中国画之高下终在境界,优秀的中国画作品隐含着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环境、宇宙生机、人类命运之类的体味与沉思。山水画通过对恬淡、幽静、空寂的自然环境的描绘,深切地表达对人与宇宙之和谐的向往。而石溪、八大之作之所以卓绝高妙,重要原因即在于那些山水中凝铸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气象,画中有壮阔的节奏在回荡,好像是从大宇宙的波涛中割截出来的一段,而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