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前的中国文化体系基本上是在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发展的。汉代张骞通往西域,打破了这种局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最具影响力、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的莫过于佛教文化。 这种完全陌生且独立的思想,无疑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撼动。但由于中国本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佛教几乎从传入中国之初就立刻开始了“中国化”。汉以前,中国绘画是独立发展的,印度的佛教艺术...
“折带皴”画法的代表画家是元代的倪瓒,用于画山石,先横后纵,成折带状。“折带皴”用中锋拖笔,再用侧锋转折横刮,像左性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基本笔法如下图: 首先,用干且淡的墨色侧锋画山石,先横后纵,横笔细,纵笔粗,近乎于擦。 然后,用湿墨染山石的暗部,若感觉山石轻薄,可以复皴,使山石有滋润、厚重的效果。最后再以浓墨横点山石上的苔点,提“醒”画面。 这幅图是...
王蒙作品欣赏 王蒙是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以宏大的构图、繁复的细节和深远的空间感著称。王蒙的满构图特点在于他能够在画面中安排大量的景物,同时保持整体的和谐与层次感。他擅长运用密集的树木、错落有致的山石和蜿蜒的溪流,构建出一种气势磅礴且充满动态的山水景象。王蒙的这种构图方式对后来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营造画面的深度和广度方面。 王蒙作品欣赏...
张仕森是一位现代中国画家,以其新派全景山水画而闻名。他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特别是宋代及之后的名家,如范宽、沈周、李成、王蒙等人的创作理念和笔墨精髓。张仕森的艺术成就在于他如何将这些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全景山水画。 沈周作品欣赏 沈周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精湛的笔墨技巧著称。他的山水画作品以其简洁有力的...
以前,总觉得练字太难,特别是练楷书,规矩太多,用笔太做作,练得很无聊。但是,后来发现,很多字是有规律的。并不需要完整的、整本地去练习,只要抓住几个有代表性字,狂练,直到练出感觉,练出信心,就可以了。 楷书的基础,无非就是一些笔画、偏旁之类的组合,所以,如果能熟记颜真卿的比较常见的37个字,就可以轻轻松松找到楷书的门道!信不信,你可以试试。 以下是从颜真卿的《...
中国画,这一拥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审美体验。当我们走进画学,从线条到色彩,细细品味中国画,便能领略到它那独有的魅力。 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不同于西方绘画中对光影和立体感的追求,中国画更注重线条的表现力。在宣纸上,墨汁在笔尖轻盈跳跃,勾勒出山石、花鸟、人物的轮廓。这...
被称为“一代硕儒”,”三百年来第一人”,”同光朝第一大师”的沈寐叟,沈曾植先生是也。清末民初书坛,沈曾植当推为巨擘。康有为素来自负,但多次在文章中提及沈对他书法的影响,对沈氏极为推崇。认为其“行草书,高妙奇崛,与颜平原、杨少师争道,超佚于苏黄,何况余子”。王国维为“沈门三君子”之一,与晚年沈曾植先生接触较多,经...
| 一、条幅 | 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条幅常见两种:①写成两行或三行的;②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 | 二、楹联 | 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対幅。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 ...
提起魏晋书法家,首先想到二王,这八位的草书你应该也看看。 《十二月十三日帖》,草书,东晋,沈嘉 此帖用笔沉稳,点画的起、行、收都一丝不苟。点法精妙是此作一大特色。以对点为例同,第一行“首”、第二行“深”、第三行“仆、遣”、第四行“首”,绝无雷同,各有其美。此作结字中字势必向右下伸展的字占有很大比例,这在同时代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如“月、嘉、顿、感怀、切、劳、...
1、起笔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起笔是不同下走笔,从笔画中部同上推,不要露笔锋,起止要考意结构。如托字的两短横。 2、藏锋 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大,有粗的意思:或说藏锋的动作大,从笔画中部入笔; 如年字的中坚: 3、侧笔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侧锋乏力,但用中锋也不能太细。侧锋用于起笔,中锋用于行笔:竖画横起,横画...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 “难看” 的字,却被尊为书法艺术的佳作。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字突破了我们传统的审美认知,登上了艺术的殿堂? 书法,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其定义丰富而多元。狭义上,它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涵盖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诸多要素。例如,执笔需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讲究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
很多书友以楷书为入门基础,在练习了一段时间想过渡到行书时,发现存在困难,不是转折生硬就是连带僵直,本应书法情性的书体,在自己手中却怎么看都别扭。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种楷书向行书过渡的方法,希望对大家的书写训练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 掌握行书的用笔变化 行书根据连带的程度可分为“行楷书”和“行草书”。行楷书更接近于楷书,比较规矩;行草书更接近于草书,比较奔放。...
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学习书法的顺序古人称为“学书次第”,是书法教学和修学的一个顺序标准。 古代多家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而最为著名的是元朝郑杓《衍极》当中记载的“学书次...
偶然看到小学课本里有“上”字的笔顺如图。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在书法里“上”字应当先写上面的短横其次在写竖笔最后写长横。 诸如此类“汉字笔顺”与“书法笔顺”不同的字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对比某些字在现代汉语中的笔顺以及传统书法中的笔顺,对比一下怎样写更加自然,更符合人性。 “必”字的写字笔顺为:左点、卧钩、上点、撇、右点;其书法笔顺为:“撇”,“钩”,“上点”“...
张芝草书《冠军帖》 钟繇书法欣赏碑刻《宣示表》 四贤:张芝、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 东汉末年被誉为 “草圣” 的张芝,其草书造诣登峰造极。曹魏时期的钟繇,在隶、楷书领域独树一帜。东晋末年的王氏父子的墨迹,可堪称“古之特绝”。王羲之,这位书法大家,其才调高卓,品味清雅。他曾对古人书法做出评价:“顷寻诸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他汲取了钟繇、张芝的书法精...
1、八面出锋的字 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智永、米芾、王宠、祝枝山等书法家,尤善此点。 2、惜墨如金的字 苏轼、王铎、王文治等书法家,是惜墨如金的典范。行草书一笔写3-7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惜墨如金的概念,不但是珍惜墨汁,更重要的是能自然蘸墨、自然书写,呈现出浓淡、...
三伏烦闷热,吃藕补心脾。蛰伏了一整个春夏,也经历了一年中最丰沛漫长的雨季,因此口感上更加的鲜脆可口。今天带大家欣赏大师笔下的莲藕,味道可真不一样! 清初 石涛 枇杷清藕 题识:滴滴酸同味,黄黄胜过金。有仙难作酒,无藕不空心。设芰情非少,投瓜意可深。如何清更极,未许一尘侵。 清初 石涛 莲的心 题识:此根未露谁先栽,此子已成花未开。根老子香两奇绝,世人岂复知从...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便是登高望远、赏菊饮酒、佩茱萸以避邪的日子,这些习俗在历代画家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动的形象与深刻的情感。 石涛 《重九登高图》 重阳节也叫“登高节”。金秋时节,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之目的。因此,登高成为不少画家笔下的题材。清代画家石涛就创作了《重九登高图》,向人们展示了登高赏秋的重阳风俗。画中,...
怎样自学书法? 历来学书者方法不一,亦多有成者, 总结这些成功者的规律可有以下几点: 先贤书论为写字依据 历来书论皆是历代书家总结的经验教训,经过几百上千年的书家实践,流传于世的书论皆是经典不二之法则,以免重蹈旧辙。 先写字,再书法 书法的本体还是写字,刚开始入门建议从实用方向努力学习,包括汉字的基本字法、笔顺,以及书写内容的典雅通顺,艺术欣赏方面为辅切忌本...
书法的魅力在于美,美才能吸引人,相信你看了这9个字,你一定会爱上书法,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赵孟頫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初看这个字,你会觉得和《兰亭序》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这就说明赵孟頫得王羲之的神髓,网友评论说,这种出峰的方式,我是真心服气的,膜拜也不为过,每次看到男神的字都有种...
1、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 有人练了多年书法,很刻苦,天天写,但是进步并不很大。而有的人学书法时间虽不很长,但进步很明显。原因何在?与方法(或称路子)有关。学习书法,公认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临帖。提倡向传统学,向古人学。书法的学问在古代字帖中几乎都能找到。泛泛地练字不如精心临帖。临帖是从源头学起最受益的办法,也是被证明为可行的方法。为什么要临帖...
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字体,因此在笔法上与楷书大体相同,只是起收、提按、转折、疾驰等方面更丰富,更有变化。 (一)起笔: 1、顺锋起笔:起笔时,笔尖顺着笔画的方向入纸,起笔露锋,显得轻灵生动。 2、逆风起笔:笔锋入纸的方向与笔画方向相反,为了加强笔力。 (二)收笔: 1、回锋收笔:一笔写到终了时,把笔锋收回,“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好处是:前后呼应...
自米芾提出“八面出锋”以来,对此理解争论颇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古贤书论,容易产生歧义之处可以进行深层次探讨,如“善书者不择笔”,“笔软则奇怪生焉”等,我现就“八面出锋”谈一家之言。 关于“八面出锋”,首先有两层含义要明确,一是“八面”作何解,二是“出锋”的正确含义。前些时日,笔者与一位朋友探讨书法时谈到这一点,他对“八面出锋”理解是创作上以方笔为...
在南宋后期中,有个人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且有“宋书殿军“之誉”,他就是张即之,南宋书坛首要人物。 张即之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后转师米芾,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并“独传家学”,自成一家体系。他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宋史》本传称其“以能书闻天下”,“大字古雅遒劲,细书尤俊健不凡”。...
作为明四家里最有故事的人,唐伯虎书名为画名所掩,其书法一度不为人所重。 他的字,一般被认为柔弱了些,与其好友祝允明、文徵明,乃至儿女亲家王宠相比,似乎都有差距。 但唐伯虎的字外表柔媚,骨子里还是颇有精神的。尤其是在李北海的影响下,他的字以侧为正,外柔内刚,使转之间,气息不俗,远非一般画家所可比拟。 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当有些鉴定者在对唐伯虎画作真伪难辨之时...
动态平衡 写草书字不能写成四平八稳, 要打破平衡,让字的某一部分欹侧, 另一部分要通过处理, 使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以增加强草书的动态姿势。 呼应顾盼 呼应是指笔势前后承接关系, 顾盼是指一个字的某一部分之间的朝楫迎让。 也就是不要顾及偏向压制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 要坦然和平共处。 欹侧取势 草书在结构上可以大胆地取侧势、取险势, 力求观赏的艺术性效果...
第一种人:不愿意付出 这种人想练,却不愿意付出,吃不起苦。看到别人挥毫耍帅、落墨优雅、笔走龙蛇……,羡慕的不得了! 当他开始练书法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练书法这么累,要凝神静虑,全身还酸痛。进了一个初级培训班上了三次课后,就再也没有看到他了。 你要是吃不起这个苦,不愿意流汗水,我劝你还是别练了。 第二种人:资料党 很多学书法的总是不断的围着一些老师,问哪些资料可...
一、繁体字大全 简化偏旁 讠[訁] 饣[飠] [昜] 纟[糹] [臤] 只[戠] 钅[釒] 呙[咼] A爱[愛] 碍[礙] 肮[骯] 袄[襖] B罢[罷] 备[備] 贝[貝] 笔[筆] 毕[畢] 边[邊] 宾[賓] 坝[壩] 板[闆] 办[辦] 帮[幫] 宝[寶] 报[報] 币[幣] 毙[斃] 标[標] 表[錶] 别[彆] 卜[蔔] 补[補] C参[參] 仓...
一、大小长短 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字形的大小长短。古人说写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如是则毫无艺术性可言了。掌握好这一规律,能使我们在临摹、创作时对单个字的字形有整体的把握。这点是初学者临摹过程中最容易犯错的。 二、平正欹侧 为了章法的需要,行书可以是平正的,也可以是欹侧的,但字的重心还是要保持安稳。不同风格的行书的欹侧程度不同,如米...
小楷临摹要点 1、小楷总体属于帖学,如能参以汉魏笔意体势及敦煌写经之率意,会增加蕴藉隽永之笔致。 2、小楷的用笔尤以能见锋颖为高妙,这就要求处理好“清”与“腴”的矛盾统一。“清”是指墨无散漫而锋颖秀发;“腴”是指笔姿含蓄而字势丰妍。亦清亦腴,则骨血温润,醇雅冲和,可入古人堂奥。欲小字有大气象,必重墨气,既要笔致沉重,又要点画分明,写出新意。 《诫子书》 3、...
一、从基本功入手 三个结合:临贴与创作结合、大字小字结合、楷书与行书结合。 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汲取养分。 二、推荐范本 “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诗”等。 三、三大创作原则 ★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
盛夏烈日炎炎,也挡不住文人的文思泉涌。经典流传的比如王羲之《今日甚热帖》、杨凝式《夏热帖》、赵佶《夏日诗帖》、米芾《逃暑帖》、马愈《暑气帖》。 米芾《逃暑帖》 北宋蔡襄《暑热帖》纸本 行书 纵23cm X横2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 左右。牯...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 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 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一)篆书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 大篆 (1)甲骨文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
中国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在水墨画的诸多题材中,山水画尤为突出,它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细腻,更通过独特的技法,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使观者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水墨山水画的核心在于水和墨的结合。水不仅是稀释墨的媒介,更是营造画面气氛和意境的重要元素。通过运用不同...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一抹亮色。它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的展现,更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抒发胸臆的重要方式。走进画学,深入探索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它以自然景物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笔墨的...
用笔一直是古今书人最为关注的事情。然而到具体措施,盖莫能言。即便有所指证,也如中医论病,而语焉不详。一方面是因为用笔技艺高难,语言难以表述,一方面也是因为笔锋的运作极不显现,书家自身也多不能实证,即便偶有所悟,也不过大概。所以涉及到用笔的具体措施,古今不见有传。 笔法,顾名思义,就是讲用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运笔法等。掌握执笔是进入书写阶段的第一步,提笔写字...
1临摹 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南宋姜夔 2 对临 指面对字帖模仿书写,可以综合训练自己观察和把握字帖的能力。 3 背临 即不看字帖凭记忆摹仿字帖书写,主要训练自己对字贴的记忆和消化能力。这一方法,是由临转向自己独立书写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种训练。陆维钊先生说:“背者...
隶书从篆书演化而来,许多字的结体都还保留着篆体字形。对今天的欣赏者来说,对那些学习书法从楷书入门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反之,如果学隶书者具有一定的篆体认知,则会对隶书的篆意结体有一种亲近感。 汉代隶书之所以在后人眼里古意盎然,很大程度上与它们的在结体上还多少保留篆形有直接关系。因此,这些结体,不可以后来的楷书,尤其是不能以演化到今天的简体字来衡量它,不...
(一)结体 1.结字法 书法属于造形艺术,水平高低,最直观地表现便是字形结构。字形结构,即结体,又称为结字、间架结构等,就是安排笔画的法则、规律。结构合理,间架巧妙,字形就耐看,否则,非丑即俗,这是毋庸讳言的。 传唐欧阳询《欧阳率更结字三十六法》,明人李淳进《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人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结体之法,若大小、高低、垂曳、排叠、避就、相...
国画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国画,你了解多少呢?又有哪些技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快来一起看看吧! 01 执笔方法 首先是国画的执笔方法,拿毛笔时用拇指、食指把住笔杆,呈“龙眼”或“凤眼”状,中指紧随食指把住笔杆。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个指节,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
1.折笔 方笔多用折笔。折笔最初是两笔写成,一横一竖,而后演化成笔锋的翻转,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从而显出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2.提笔 书法上的提按时相对的,笔锋有粗细,根据笔画的需要要有提按。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3.驻笔 驻笔的用笔...
为人处事之中对分寸的把握可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此我想到书法的分寸问题,并用分寸而引深到对书法艺术标准的探索。古人把历史上那么多优秀的书法家按水平造诣分成三六九等,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评判标准。现代人喜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艺术一下子失去了标准,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在书法学习创作中所应该追求的高境界是什么?真的没有答案吗?...
被称为“一代硕儒”,”三百年来第一人”,”同光朝第一大师”的沈寐叟,沈曾植先生是也。清末民初书坛,沈曾植当推为巨擘。康有为素来自负,但多次在文章中提及沈对他书法的影响,对沈氏极为推崇。认为其“行草书,高妙奇崛,与颜平原、杨少师争道,超佚于苏黄,何况余子”。王国维为“沈门三君子”之一,与晚年沈曾植先生接触较多,经...
传统山水画中,舟车、房舍、桥梁、人物等点景,在画面当中是点睛之笔。点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山水画的人文气息与精神意趣。点景的应用使传统山水画由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转向对意境氛围的营造与自身情感的抒发。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到:“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可以看出古代画家对...
峰的画法之一 用先勾后皴法自下而上勾出山石的结构,请注意,山的轮廓要在统一中有变化,墨色也要有变化,峰顶略深,往下则淡一些。山石的分布也要有变化,上部、左边较密①,下部②、右边③略疏。 峰的画法之二 用披麻皴法如图顺序所示勾线,请留意,山石的大小形状有要变化,分布要妥贴。最后用浓墨点叶作为远树。 峰的画法之三 先勾出外轮廓,然后用点子皴间披麻皴从上到下皴擦。...
董寿平 梅花 写花口诀 桃杏李梅均五出,偏侧俯仰如何著, 大小相间呈透视,也可五瓣不奏足。 画花蘸色分三分,根部清水笔尖粉, 需要颜色在中间,下笔瓣瓣都象真。 浑圆花瓣如何写,下笔移动可防尖, 小瓣一笔可完成,大瓣数笔来凑全。 有些花瓣根呈绿,填进颜色趁湿漉, 太深太淡皆不宜,恰当颜色是嫩绿。 大形花瓣从心起,从内到外不要齐, 有大有小有参差,由深渐淡才贯气...
李可染从1943年开始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李可染有扎实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屹立...
张彦远《法书要录》曾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瑷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这一段记述,主要罗列笔法的流传过程,早在晋唐时期,笔法堪为“不传秘宝”,只在家族或者师徒之间,进行口传手授,外人无法参悟,以此保障传正性。 现代科技发达,若想学习书法,大家可以购买名帖,或者上网搜索教程,可是书坛“鱼龙混杂”,...
成年鸡的各种动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母子鸡》创作步骤 母鸡带着小鸡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题材,常常隐喻人间温暖的亲情。这里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创作一幅《母子鸡》。 一、首先构思画面,把母鸡置于画面的中心,追求一种稳定感,再通过围绕在其四周的小鸡形成一种呼应与变化。在画面偏左的位置上用勾线笔画出母鸡的头。↓↓↓ 二、笔随浓墨,一笔一笔写出鸡身,注重笔法的...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落在海外,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现状等客观原因没有正常的回流渠道。那么,让我们去看看那些流落海外的传世画作。 《疏松幽岫亭》 曹知白 元代 立轴 纸本水墨 纵48厘米 横36.4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前景是挂满藤蔓的参天松柏,中景、远景的山峰层叠而巍峨。山间有飞流的瀑布,瀑布下有平常的人家。 虽然仍能找到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