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是一首歌的灵魂。作曲家孟卫东素以大气、漂亮的曲风著称,他创作的《同一首歌》《今夜无眠》以及《新闻联播》《大风车》等节目的片头曲早已成为经典。这次为《春风十万里》作曲,孟卫东再次展现了他共同的“孟式作风”:曲式结构简单、旋律主题集中、音域不高不低。从作曲技法看,《春风十万里》算不上复杂,但最后却产生了平淡之中见奇崛的效果。
近些年,作曲界在创作上有一种倾向,过于依赖西方作曲技法,以致觉得越是采用高难度的技法,越能显现出水平,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盛行音乐因循的多是西洋作风。西方作曲技法固然值得学习自创,但照搬照抄以致将其奉为圭臬,既不可取,也没必要。
音乐作品首先要好听,不好听的作品,技法再高超,也不能算是成功之作。或许你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北京欢迎你》,那首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作曲时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常见的五声音阶,和弦也是常规得不能再常规。据作曲小柯透露,《北京欢迎你》旋律的灵感,来自老北京城里叫卖糖葫芦的呼喊声以及北京地域的一首儿歌《水牛儿》。由此可见,音乐作品的旋律并非越复杂越好,有时分大道至简、和光同尘不失为一条可自创的阅历。当然,旋律简单并不代表创作简单,它一定是经过无数次揣摩,最后去粗取精,把最能代表作品意境的内容浓缩成好听的旋律。一首歌能否盛行起来,既跟作质量量有关,也遭到传播环境的影响。在人们欣赏音乐作品的渠道绝后分散多元的今天,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民同唱一首歌,几乎不再可能;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央视春晚上一唱就红,往常也比较难做到。固然如此,有两点不断不变:一是人们仍然需求音乐;二是优秀的音乐作品不只好听,还能给人回味和想象的空间,人们听了会有所触动,以致产生共鸣。
近年来,以“中国梦”主题歌曲为代表的主旋律新歌大量涌现,但“唱得响、传得开、留下去”的问题还没彻底处置。上述这些或容许以为今后的主旋律新歌创作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