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知识 第31页

栗宪庭《“现代书法”质疑—从“书画同源”到“书画归一”》

作为美术理论家的栗宪庭不仅长期参与中国当代实验水墨的展览策划等活动,他也是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见证人和批评者。由于那些消解了“汉字’的“现代书法”作品与当代实验水墨作品的界限有时十分模糊,又由于栗宪庭的“非书法圈人士”的身分,他的观点应当更加公正、准确而有说服力。在1990年发表的这篇题为《“现代书法”质疑—从“书画同源”到“书画归一”》一文中,他开宗明义地说...

书法中说的提腕是指什么?

    提腕是执笔法中的一种。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提腕         写中楷字提腕。中楷字是约三厘米见方大小的字,枕着腕,笔锋...

什么书法作品的行气

      一件作品的章法总是通过这些环节逐步构成的:点画—单字结构—单字联缀—邻行呼应。    单字联缀是被研究得比较少的一个环节。    单字联缀的基本要求是一行中各字之间应具有内在的连续性,这样.相邻各字才能摆脱孤立的状态,而建立起亲切、紧密的联系.作品...

书法的回腕法是指什么?

回腕法是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多不采用。   回腕法(图片仅供参考)            “回腕法”被认为是何绍基创立的一种独特笔法,评者历来对此褒贬...

书法与汉字及汉字书写的关系

    在对中国“现代书法”名与实的探讨中,除了“现代”与“书法”的错位对接以及“传统”与“现代”的错误对立,就是在“现代书法”的发展进程中,当它仅仅把书法当作一种资源在加以利用的时候,常常发生书法与汉字(及其书写)的错乱或互换,这种错乱或互换同样混淆和阻碍了我们对“现代书法”的实质及其所引发的种种问题的认识,加深了我们对  “...

书法章法的空间本质

       线结构所具有的表现力是书法艺术魅力的来源之一(参见下篇第一章),如果进一步追寻线结构表现力的来源的话,很容易发现,这种表现力起源于被线条所分割成的不同形状(二维空间),这些单元空间便能传达一定的心理内容:它们能引起人们感觉情绪的变化。整个作品空间的表现力当然不是这些单元空间的表现力的迭加,但正是...

书法中说的腕平掌竖

腕平掌竖,书法术语。“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   腕平掌竖 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竖掌”之说,乃书法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

从彩陶符号刻划到甲骨文

    书法中有篆隶楷行草五体分类的提法,从隶到草的类型相对都不太复杂,而篆书阶段,由于它大半段处于前书法的文字应用时期,不但殖递环节多,形体变化大,而且其性质也可说是并不完全一致的。比如以篆书的严格意义上说,它最多只能囊括小篆、大篆两大类,而大篆的上限绝不会超过战国籀文;象形文字之类,就很难以一“篆”字概其全,而更早的甲骨文与彩陶符号,更难以直指其“篆”了...

隶体创造的美学意义

    秦代没有用文字记载他们的书学思想,但秦代用其宏伟的气魄完成了书史上两个伟大的业绩:一是统一了六国文字,创造了小篆;二是创造了隶体。这不仅在文化史上,而且在政治、经济的发展上也都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有人说,秦代将多样丰富的字形单一化了,在艺术上不能不是一个损失。其实,就篆体说,一字异体,多达百十种,对当时的实用不利,对后来人作为艺术素材也没有多大必要。...

象形文字的意义

    象形是“六书”之一,据说还是文字在早期的必然起点。事实上在整理古文字时,一部偌大的《金文编》或《古文字类编》,我们也看到不少难知其意的图画符号,其中当然有绝对象形,类同绘画的图画式造型,也有半具象的近于文字的符号,图腾、族徽,在早期也具有一种特定的神秘含义,以表意这一点论,似乎与文字也相去不远;这就好比我们看八卦在空间宇宙意识上与汉字也相去不远一样,...

秦代书契美学思想分析

    在仅有篆字一体,依不同用途,或刻、或写、或铸造于载体,书手文化层次不高、地位不高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多少书学论著。史传李斯、萧何有关书法的言论,证诸其时书况,难以令人信以为真。如所谓李斯《用笔法》:“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藉笔力轻健。蒙将军恬笔轻,犹有简略,斯更修改,望益于用。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或...

秦篆——标准化

    尽管我们对秦篆的价值不置可否一一它在表面形式上的走向统一,因而缺乏艺术的勃勃生命力是显而易见的;无论与金文、与秦隶相比,它都显得刻板与拘执。自然,一个希冀以艺术来表达自身情绪、以艺术来传达某种特定感受的人,很少有可能去选择秦篆这种缺少弹性的形式。清人的选择秦篆既是学术上的需要.又是行草书走向奄奄一息之后的反拨,如若没有这两个条件,秦篆未必会受到青睐。...

商周尚象

       当代书学界对书法史的研究表明,漫长的中国书法史在其纵向发展中以魏晋为界线,呈现出两种不同形态:汉以前汉字在其发生、发展、定型阶段本身固有的美不是人为地被美化而得来的,书法处于不自觉的自然形态时期;当文字完成了本身形体演变,自魏晋开始,随着人与文的自觉,书法转人以美化本身为目的的艺术演变时期,处于书法自觉形态。商周是我国文明发展史的青铜时代。  ...

“秦隶”的涵义

       书法要从篆书发展到隶书,自然不会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是从《大盂鼎》或《会稽刻石》直接转成《曹全碑》。既然篆书还有一个广义的标准,那么在理想的隶书出现之前。也一定有个宽松的广义上的“隶书”在活跃着。它是汉隶的孕育胚胎,又是篆书的蜕变躯壳。从历史上看,秦隶即是这样一种体式。    秦隶的概念几乎很难在风格上予以界定:只要不是正规的秦篆一一如诏版...

商至西周的书法风格

   一、该辣浑朴的单节奏      —殷商朱书、墨书  商代书迹,流传至今最多的是甲骨文,其次是青铜器铭文,吊述方面只见墨书“纪字陶片、朱书“束干丁”玉片(图1).还有一两件朱书甲骨。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说:“殷代除甲骨文之外一定还有简书和帛书。《周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也有册字和典字.正是汇集简书的象形文字。但这些竹木简所编!成...

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在货币体系中出现了石贝、贝币、铁贝、铜币、银币、金币、纸币等。收藏和鉴赏钱币,不仅会使人惊叹于中国的历史悠久,更会被钱币上多姿多彩的书法所折服。而通过品析古钱上的书法,既可加深对中国货币文化的了解,又有益于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钱币的特征,从而提高对钱币的鉴赏水平和识别能力。 开元通宝 篆隶(唐代)欧阳询手书   纵览...

卫铄《笔阵图》原文和译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

杨慎《升庵论书》原文与译文(节录)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

徐浩《论书》原文与译文(节录)

徐浩(七○三年——七八二年),唐书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 绍兴)人。官至太子少师。四方诏令,多出浩手,书法至精。其书得父峤之传授,最精楷法,圆劲肥厚,自成一家。后人论其笔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然窘于绳律,稍乏韵致,存世法书有《朱巨川告身》,碑刻有《不空和尚碑》、《大智禅师碑》等。      《论书》...

写字杂耍不是书法艺术

张旭作品 《古诗四帖》(部分)   唐代书法家张旭擅写狂草,性格疏放,落拓自任,嗜酒如命,每次大醉之后,呼叫狂奔,然后下笔,书法越发奇绝。在长安时他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焦遂等当世名流,结为酒友,人们称他们是“饮中八仙”。唐代诗人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称赞他们过人的酒量、特殊的才艺和蔑视权贵的高贵品质。诗中对张旭作了这样的描绘:“张旭...

当代草圣林散之谈草书

  散之先生之所以成为现代草书之大家,与其“以楷写草”的思路分不开,他在谈到学草时说:   (一) 楷书笔法捉草为正   “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没有写碑的底子,不会有成就。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明确指出了学习草书的途径,又道:先学六朝碑版,继学二王,再进而进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草书宜学大王《十七帖》精印本,行书宜学僧怀仁《...

提笔位置的控制练习方法

   训练目的:   控制提笔时笔尖所到达的位置。   说明:   提按是基本笔法之一,按的关键是轻重的控制,提的关键是提起后笔尖位里的控制。当然,未必所有提笔都提至笔尖着纸为止.但这种提笔的训练,同时训练了各种不同 高度提笔所需要的控制能力。步骤与要求:   1、中锋匀速行笔,至预定位置...

点画连接时笔锋正确的运动路线

     点画间笔锋运动轨迹训练目的   点画连接时笔锋正确的运动路线。说明     书写是连续、完整的运动,在各断开的笔画之间,笔锋仍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运行;某些字凭借游丝而透阵出运行的轨迹,但在更多的时候,这些点画之间的运动都消失在空中。这种运动路线与点画内部笔锋的运行密切相关—它们...

执笔与练习方法

   训练目的:   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说明:   书法史上.执笔方法一直在不停演变,因此永远不会有什么惟一正确的方法。然而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是不能违背的.例如必须便于进行各种复杂的操作。我们所建议的方法使指、腕齐关节处于自然而放松的准备状态.随时可以调整力量,朝各个方向灵活地运动。当然.由于每人手部构造不一样《特别是...

出锋笔法的基本操作

   训练目的 出锋笔法的基本操作。说明 笔画起止处不是藏锋就是出锋.出锋运用很频策。这里只是结合提按笔法,练习处理出锋的一种方法。步骤与要求:笔杆向右平移时,逐渐按下。线条结束时匀速缓慢上提,直至离开纸面(图a)。按上述要求书写竖向线条。按上述要求书写弧形线条(图b, c)。    

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练习方法

   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 训练目的 控制笔锋在点画内的运动轨迹。说明:     书写出某种形状的点画,取决于笔锋运动的路径。各种字体、各种风格点画形状千变万化,但它们的共同要领是笔锋必须在线条方向、尺度发生变化时到达规定的位置,否则便称做“信笔”。这些“规定的位置’与“规定的路径”同为准确书写的必要条件。&n...

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

力量的控制训练目的: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   说明:    通常书法训练中总是强调“指力”、“腕力,,不适当地使用力A只会使运动值化、线条呆滞。我们强调学习初期以动作的协调性为主要目标,强调各部位的放松.灵活.在达到协调、灵活的目标以后,再体会适度增加力A的效果。实际书写时指、臂确实需要用力,但它必须适度,而自...

折笔的控制练习方法

训练目的:折笔的控制。说明: 折笔的实质是书写时着纸的锥面发生了突然的改变。通常是由一面转为相对的另一面。锥面变换时笔杆一般不上提,动作由手腕控制,迅速、利索,不能停顿.只有使用弹性较好的笔才能出现典型的折笔线条。 步骤与要求: 1、取一枝干澡的狼毫笔,将笔杆垂直按下,停住,体察笔毫对手部的反作用力(图a)。不提笔杆,按箭头所示方向移动笔杆(笔杆基本保持垂直...

空中运笔的练习方法

   训练目的:   掌握正确的运笔姿势,体会手部各关节协调运动时的感觉。   说明:   蘸墨在纸上书写,肩、腕很容易紧张,空中运笔则比较容易放松,比较容易体脸到运笔时协调运动的特殊感觉。   步骤与要求:   1、保持正确的坐姿与执笔姿势,在空中书写横画,动作范围尽可能大(书写尽可能长...

书法章法构成的历史发展

甲骨文中单字独立的观念还不牢固,常常可以发现,一个字中某一部分与上一字或下一字的联系,比它与这个字其它部分的联系更紧密(见下图),这造成了联缀后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是甲骨文给人以神秘感、稚拙感的原因之一。后人取法甲骨文,往往忽视了这一特点。       那些对单字内部而言愈外错动的部分,与其它字却对应得十分整齐,这说明当...

书法的悬腕

悬腕(图片仅供参考)     解译一:         悬腕是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 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   ...

线条—书法语言的倾泻

    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深刻地分析道:“中国的画……特别注意线,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的篆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重流动的线条……中国戏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行动,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    的确,中国人对线条性质即线性的认识可谓深入肌髓,传统的雕塑、舞蹈、画像等均以线条去构建自己的艺...

书法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品位

    熊兼明曾入木三分地指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个“核心论”的宗旨是其涵盖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观念与思想,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文化品位。    书法传统文化精神是在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中,多种因素多层次的积累及时空的复合而形成的。    中国的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从远古的伟大的汉字创造之...

书法中的提与按

    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指出,用笔的提与按就像人走路一样,左脚放下,右脚又抬起放下,反复进行。在用笔的过程中,细的笔画向上提,使笔离开纸面或略微提起,而不离开纸面。       按是将笔向下压的动作,按的目的是为了使笔毫铺开,点画变得粗一些。落笔要按,收笔要先提而后按,欲按必...

书法的基本动作枕腕

       枕腕,左手手掌枕于右腕之下,或将右手手腕置于台面,叫“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枕腕,目的是要运用指头的力量去写字,并不能充分发挥手腕的作用。这种方法与“悬腕”、“提腕”比较,悬殊很大,失去了运腕的流便性。自古以来这种方法也不时提到,但是,大都认为此法不宜提倡。有人认为可以用这种方...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与译文(节录)

米芾(一零五一年—一一零七年),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河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又因狂放,并有洁癖,也叫他“米颠”。能诗文,擅书画,精于鉴别,好收藏名迹。行草书能取前人所长,尤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

冯班《钝吟书要》原文和译文(节录)

冯班(一六O二年——一六七一年),清初诗人。字定远,号钝吟老。江苏常熟人。明诸生,明亡,佯狂避世。著作有《冯氏小集》、《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等。 《钝吟书要》一卷,论楷法者独多,其中指出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最为精当。大旨宗锺、王、颜、柳,虽是陈说,而持论颇新;宋人书仅推蔡君谟,元人书仅推赵孟頫,明人书则绝不许肯,未免过为高论。原...

孙承泽《论书》原文与译文(节录)

    孙承泽,[清](一五九二至一六七六)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一号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退道人,山东益都人,世隶上林苑籍。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为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九州山水考、学典、闲者轩帖考、溯洄集、研山斋集。卒年八十五。原文: 右军裹...

“章草”絮谈

    章草的存在是书法史上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它的名称又是书法史上最纠缠不清的谜,名实相谬,莫此为甚。    至今为止,我们所知的对章草这个名称作解释的有五种:(一)宋陈思《书苑菁华》引唐蔡希综《法书论》:“章草兴于汉章帝。”(二)唐张怀瓘《书断》引韦续《五十六种书》云“因章帝所好名焉”。(三)《四库提要》并《书断》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纵任奔逸,赴俗急...

春秋战国的书法风格

一、科斗风神    —套秋战国的手写体.迹古代书法墨迹,最早的为殷商玉片朱书和陶片、甲骨上的墨书,未见撰迹.再往后就要说到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之后,还有《温县盟书》只寥寥数字西周尚《侯马盟书》了。在《仰天湖楚简》《信阳楚简》、《望山楚简》、《楚帛书》等。这些均为所谓“科斗文,书法的实物。其中,《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为晋国书...

花体杂篆的没落

    在自甲骨金文直到篆隶楷行草诸体的演变中,对美的追溯并不总是与书法的规定轨道相吻合的——飞白书的出现已是一个信号,不过它至少还要写;更有一种花体美术字,则纯属装饰,并连写与否也可置之不问。可以说,它是最地道的美术化的字体。因为它在书法历史中也有一定的表现,故在讨论书体分类时也不可有意忽略。    春秋战国时的金文,就已有装饰一路风格。在东周晚期的一些青...

秦代的书法风格

一、欲纵还敌的古案风采    —睡虎地案简隶书萌生于草篆之中,这从战国的《仰天湖楚简》、《望山楚简》、《信阳楚简》中已有迹象可证。这些都是楚国手写体篆书。秦国手写体大篆作品至今尚未见实物,可以推想在其草率的大篆作品中必定也是如此,甚至隶变迹象更甚于其他六国。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青川木犊》,为秦武王二年(前309)的作品,已大体为比较统一的古隶面目,只是隶体的典...

空间美的确立—甲骨文艺术

    有人说是伏羲氏造八卦书;有人说是仓颉造字;还有的把神农氏与黄帝也拉来作为文字的祖先。至少我们现在是这么看的。    中国人对线条具有先天的领悟力与把握力。诚如三国时钟繇所说的那样:“笔迹者,界也”。一道墨线,界出无限空阔的空间、也界出了人类最值得讴歌的美的存在。  &nb...

甲骨龙蛇 商代书法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自己的文字如此自信。《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诞生便是惊天地、泣鬼神.因为从此“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而传说中这位泄露天机的仓颉也被赋予了“龙颜侈哆,四目灵光”(《路史·禅通纪》)的...

钟鼎款识 西周书法

       除甲骨文外,殷代另一种重要文字是金文。它的名称也是由书刻的载体而来。传统的说法是金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晚近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于或者不晚于甲骨文就已经存在。       金文是铸刻在钟、鼎...

金文-走向线条艺术的表现

    很难在篆书王国里找到这样一种典范:线条的质感是如此饱满而丰映。而且,曲线美在此中受到注重。    金文的美是甲骨文的美的升华。其过程特征是毫不犹豫的“转换”:整齐的直线为多变的曲线所取代;方正的空间亦为欹侧的结构所取代。我们在此中看到的是一种圆润至上的审美观念。早在公元前11世纪,人们已经在...

鸟虫蝌蚪 春秋战国书法

       周朝治天下推行的是分封制,诸侯国在效忠天子的前提下各自为政。以上所述金文的源流是以天子治下、展现王室风范者为大宗。西周诸侯国也作青铜器,但有铭文者较少。早、中期尤少,其书风亦与王室作器相类,更无清晰的发展序列,故未论及。随着西周诸侯国各自地域文化的发展。加上大篆正体的规范并未在中原核心...

小篆的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贯彻推行了一条经济、文化统一的大政,这便是“车同轨,书同文”,从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英明的壮举。始皇命李斯作小篆便是“书同文”的具体措施。所谓“作”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把一字有多种形态与写法的“战国文字”进行整齐划一。李斯作小篆可以说是秦始皇为实现大一统的政治谋略而进行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文字改革运动。   ...

先秦书法无意的璀璨

    如果以书法的上限与文字同步,那么应该引甲骨文为祖先;如果以书法的上限与造型意识出现同步那么应该引陶文或八卦为祖先。不管是哪一种算法,反正书法在早期没有什么界限,只要写写画画都可以将就着算。古之治史者甚倒把它上推到黄帝、仓颉时代,言之凿凿,令人不胜仰慕景行之至,当然也无妨试试。    从陶文或甲骨文的结构中,我们已能窥出先民们的抽象造型意识。众所周知,...

书法史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时期的各种简单的符号,已不具有直接象形的含义。它已经是系统的文字,每个字表达一个固定的含义。因此,文字学家以甲骨文作为文字起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我们却开始转向它的艺术构造的研究。     甲骨文和金文产生于两个时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产物,是冶炼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