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所见完好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见于明初钱塘人王逵的《蠡海集》,后世相关具体说法都出于此。按照《蠡海集·气候类》的定义,一候为五日,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从小寒起至来年谷雨止,四个月八个节气共二十四候,每候都有一种花儿绽蕾翻开,“始于梅花,总算楝花”,便是整整“二十四番花信风”。具体次序为: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花开于不同的冷暖时节,每年时间略有缓慢,大体相同,所以明代人程羽文将它们批改成册,“数白记红”,取花标时,充作“山中日历”,称为《花历》,十分精致。其间有关冬春两季的花卉月令编制根柢化用王逵的说法,并在“十一月”下增加了“花信风至”条目。至此,“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根柢定型,撒播至今。梅花为最早,至谷雨而终,待到牡丹、荼蘼、楝花三番花信风过,自是绿肥红瘦的夏天了。
风有信,而花不误,每到花期,文人雅士总是留下许多众所周知的诗词章句,将神话传说、前史趣闻、外交审美集合到一处,所以天然之花便透出浓浓的人文意趣。花也就变成了交融天然之美、人文之雅的文明符号,一再出现于小说、词赋与戏曲中。
《红楼梦》第五十回中有一段宝玉乞梅的情节。大观园众姊妹芦雪庵争联即景诗,贾宝玉落第,李纨罚他去妙玉的栊翠庵折一枝梅花来。宝玉顺着山脚刚转曾经,就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在栊翠庵门外,就见十数株红梅,“如胭脂般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力,好不诙谐”!宝玉费了一番弯曲讨来的真实是一枝好梅,只见“这枝梅花只需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这一番弯曲细巧的画面,忍不住让人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其文道:“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