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次落第,李廌写有《下第留别陈至》诗,其间说:“余生国际间,动辄多愿违”,体现出失落的悲怨心境,又说:“完毕各相望,奋庸会有时”,并不甘心这次科场的失利,对将来仍然抱有很大的决计。《李廌传》言及李廌落第后,苏轼曾与范祖禹一起举荐李廌:“轼与范祖禹谋曰:‘廌虽在山林,其文有金衣玉食气,弃奇宝于路隅,昔人所叹,我曹得无意哉!’将同荐诸朝,不多,相继去国,不果。”
尔后,李廌干脆不再参与科举考试,《李廌传》记载,他“中年绝进步意,谓颍为人物渊薮,始久居长社,县令李佐及里人买宅处之。”但是,对父亲的故友和恩师苏轼,仍然爱情深重。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南京,李廌自阳翟(今河南省禹州)来见,苏轼助人为乐,赠与李廌绢、丝等物品。苏轼在《李宪淳哀辞序》中,谈及此事,曰:“适会故人梁先吉老闻余当归阳翟,以绢十匹、丝百两,辞之不可。乃以遗廌”;元祐四年(1089),苏轼前往杭州任前,将御赐的乘骑快马转赠李廌,以期改进李廌的生活,苏轼还写了《赠李方叔赐马券》,曰:“元祐元年,予初入玉堂,孟赏赐玉鼻骍。本年出首杭州,复沾此赐。东南例乘肩舆,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马,故以赠之。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出公据。四年四月十五日,苏书。”这则文章,苏轼洒脱的特性有板有眼,也体现出对李廌的殷殷的厚意关心。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苏轼洒脱的特性有板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