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承传下来的一种办法美的体现

免费下载/转存墨韵书香全站高清资源文件
现有书法、国画、古籍电子文件2.2TB
>>点击免费下载<<

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下方下载。

  还有《韭花帖》两件摹本,一为清宫旧藏,曾列入《三希堂法帖》,现藏于无锡博物院;一为高士奇藏本,现藏于台湾兰千山馆。对比三件《韭花帖》,专家们得出罗振玉藏本为杨凝式真迹的结论。此帖风格规整谨慎,裹束有致,用笔沉实,神韵当在晋唐之间。特别疏朗的分行布局,计白当黑,笔饶拙趣,深具空灵松秀之美,有别于传统规则字距较密的传统。后来董其昌加以揣摩,深得法乳,于字距摆放、行距间隔方面尽心体悟,构成自己一同的书风。上海博物馆前几年举办过一次“董其昌大展”,我曾两次排长队进内观展,隔着防护玻璃欣赏到许多董其昌的书法真迹。不少大字作品字距、行距宽疏,偌大的尺幅写不了几个字,说句玩笑话,实在是有点“浪费”好纸。玩笑归玩笑,得供认这就是董其昌从杨凝式那儿承传下来的一种办法美的体现。

  让咱们顺带对杨凝式的其他传世书法作简明的勾勒:《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真迹早已失传,今人所见,传为李公麟摹本。有颜鲁公沉稳凝练、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和大朴不雕的风格。布局不同于《韭花帖》,而是疏能走马、密不透风、大小相间和侵让有据。整幅而言,枯笔的运用与《祭侄稿》稍似,但去其激愤刚烈而不露圭角,益显使转天然,冷静适度。

合作伙伴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董其昌承传下来的一种办法美的体现

评论

6+9=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吧!毕竟写作不易,网站运维花费不少,为了确保能够持续提供资料与文章,我们需要您的支持!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