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李廌“谒苏轼于黄州,贽文求知。轼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廌再拜受教”(《宋史·李廌传》)。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陷“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这是苏轼终身中最为暗淡的时期,但是,李廌却不论路途遥远,抱着非常崇敬的态度,前往黄州,探望苏轼。碰头之后,李廌向苏轼“贽文求知”,请他教导自己。苏轼阅过李廌的诗文,给予了极高的点评。从这时初步,苏轼与李廌建立长达终身的友情。
在北宋的文坛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具有无关宏旨位置的我们,诗文得到他的指点,可谓幸事。李廌因其父亲与苏轼同年之故,少年时代,就与苏轼相识,《石林诗话》云,李廌“少以文字见苏子瞻,子瞻喜之”,所作的诗文,得到苏轼的赞扬,心境天然非常愉悦,更加坚决了跟随苏轼的决计。或许,在攀谈中,苏轼回想起了同年的李淳,对他的早逝表清楚极大的怅惘吧。李廌因“家素贫,三世未葬”,成为压在心底里的苦楚。临别时,他告知苏轼,“将客游四方,以蒇其事”。蒇,完毕、处理之意。苏轼“解衣为助”,又作诗鼓舞。不数年,李廌“尽致累世之丧三十馀柩,归窆华山下”(《宋史·李廌传》),当世闻名史学家范镇“为表墓以美之”。这件事的完毕,也使苏轼更加了解和认可李廌的为人。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云起少华山 笔墨波澜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