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聊聊《史记评林》:解读《史记》的 “点评集”

本站面向书画古籍爱好者,免费开放全站高清资源(历代书法、古画、古籍)转存/下载服务!
>>点击免费下载
<<
需要获取本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此页面下部下载。

《史记评林》是明代著名学者凌稚隆编纂的一部关于《史记》的集评类著作,在古籍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于研究《史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凌稚隆,字以栋,号磊泉,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家族藏书颇丰,为他自幼博览群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对《史记》的痴迷始于少年时,曾在自家藏书楼中偶然发现一本残缺的《史记》注本,那些批注文字如星光般点亮了他对史学的探索欲。成年后,他遍访江南藏书楼,见过太多学者因《史记》评注零散而皓首穷经却不得其解,便立志 “汇百家之慧,成千秋之典”,这才有了《史记评林》的编纂缘起。​

该书以《史记》原书的篇目(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为框架,按原文顺序编排,在《史记》正文之下,收录了从汉代到明代众多学者的评注。这些评论涵盖多个维度:既有对史实的考证(如裴骃、司马贞、张守节 “三家注” 对史事的补充),也有对《史记》文法技巧的分析(如评点司马迁的叙事笔法、人物刻画),还有对其思想内涵、人物评价的探讨(如历代文人对史记 “实录” 精神及历史人物功过的议论)。

凌稚隆通过广泛搜集、整理散佚的历代评论,将原本零散的见解系统化,为后人研读《史记》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也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学术史料,是研究《史记》及中国古代史学、文学的重要文献。

这部古籍的版本特色极为鲜明,采用双色套印技术,原文用墨色,评注用朱色,眉批、夹注、尾评层次分明。书前附有凌稚隆手绘的《史记》人物图谱,线条古朴,神态各异,既是史学资料,亦是难得的书画珍品。书中收录的评点者既有郑玄、司马贞等经学大师,也有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更有赵孟頫、文徵明等书画家对《史记》相关画卷的题跋。比如文徵明在评《项羽本纪》时,特别提及 “霸王别姬图” 中线条的张力与史笔的刚劲一脉相承,这种跨领域的解读让《史记评林》成为独特的书画古籍范本。​

编纂过程中,凌稚隆曾遭遇 “三失书稿” 的波折。第一次是书稿初成时遇洪水,数十卷评注被浸泡,他带着弟子在阳光下逐字晾晒,用松烟墨重新誊写;第二次是家中失火,幸得老仆冒死抢出核心手稿,却仍遗失了王阳明对《陈涉世家》的独家评注;最惊险的一次是书稿被倭寇劫掠,他策马追出三十里,晓以大义,竟让识文断字的倭寇头目归还了手稿,只因那句 “此乃华夏文脉,非金银可比”。这些波折让《史记评林》的成书更添传奇色彩。​

在流传过程中,《史记评林》曾藏于天一阁、汲古阁等著名藏书楼。清代学者王鸣盛为校勘此书,竟在四库全书馆闭关三月,手抄其中七十余家评注。乾隆年间,这部古籍还曾作为贡品入宫,嘉庆帝在御批中赞其 “集腋成裘,功在千秋”。更有趣的是,民国时期,鲁迅在撰写《汉文学史纲要》时,曾多次借阅北大图书馆藏的《史记评林》万历刻本,其手稿中还留有对书中 “太史公笔法” 评注的圈点痕迹。​

如今,墨韵书香网站已将《史记评林》的多个善本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古籍下载平台向公众开放。2023 年,某拍卖行曾拍出一部明万历刻本,成交价高达八百余万元,足见其在文化市场的珍贵地位。而在各地古籍修复室,修复师们仍在用传统技艺修补这部古籍的残卷,让墨香与纸韵得以延续。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古籍下载的方式,更便捷地获取《史记评林》的相关版本,这为研究者和古籍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让这部珍贵的古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研究和传承,使其蕴含的史学智慧和文化价值得以更好地彰显。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聊聊《史记评林》:解读《史记》的 “点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