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免费下载/转存墨韵书香全站高清资源文件
现有书法、国画、古籍电子文件2.2TB
>>点击免费下载<<

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下方下载。

“变体画”这个词,不常听到,这是美术界的专业概念,说的是出自同一画家之手,名称相近、构图相似但画面却不尽一致的作品。变体画在中外艺术史上并不少见,大多是画家追求充分艺术表达而反复创作的。

在20世纪中国画大家中,潘天寿的“变体画”数量不少,根据他作品的特点,非常适合诠释中国画的构图问题。潘天寿特别强调构图,讲究“造险破险”,因此画面极具设计感、形式感,也经得起推敲。来通俗地打个比方,你一定知道他的代表性画面,石块尤其巨大,和一般的传统山水画很不一样。

潘天寿中意变体画,有很多原因。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1张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2张

接天莲叶图

比如,是为了不同立意而不同构图。《接天莲叶无穷碧》和《映日荷花别样红》两张作品,主题同是荷花,看着类似,但在构图上稍加变化,便产生了一繁密、一疏简的不同意境。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3张

墨梅图

比如,对原先的作品不够满意,重新调整。两张《墨梅图》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张上下两个枝头碰到一起,他不满意,调整后的第二张确实更为精彩。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4张

凝视图

再比如,画完一张觉得不过瘾,还想画出新构图和笔墨的。最典型的是《凝视图轴》,同样是一只猫立于岩石之上,却有横构图和竖构图两种不同表达,都很精道。

在潘天寿的变体画里,读到的不仅是他的创作方式,还有他的学习方式——追摹古人之作,如《携琴访友图》,就是他对石涛作品的再创作。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5张

微风燕子图

展览里说的“构图”,上升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画理,相当于“章法”。潘天寿认为,后期文人画衰弊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重视画理、画法,只关注笔墨的意趣,所以,他重视和强调章法,变体画就是他的艺术实验。

“我们认为潘老如此讲究,如此苦心经营,似乎花了很大的力气,然而在他那里可能只是习惯成自然(尤其是成熟期),并不见得有多么刻意。也就是说,这种看似精益求精的笔墨、章法和构图,到后来很可能已成为潘老无意识的举动。这恐怕也是潘天寿的画,每幅都堪称精品的原因。”潘天寿纪念馆馆长、策展人陈永怡,中国美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童中焘说,“潘老的画,我们一目了然,那些反复出现的题材、内容,与他内心的境界相一致,而且有些特别能反映他的个性,如画面上经常出现的石块、秃鹫、山花野卉等。用古人的话说,潘先生反复作某种题材其实是一种‘寄托’。”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6张

秃头僧图

1922 年 纸本、设色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7张

读经僧图

1948 年 纸本、设色、指墨

中国美术馆藏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8张

行乞图轴

1924年 纸本、设色

私人收藏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9张

行乞图轴

1948 年 纸本、设色

潘天寿纪念馆存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10张

江洲夜泊图(一)

1931年 纸本

刊于1932年版《白社画集》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11张

江洲夜泊图(二)

1935年 纸本

刊于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潘天寿书画集》(上、下)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12张

江洲夜泊图(三)

1944年 纸本、设色 134㎝×34㎝

私人收藏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13张

江洲夜泊图(四)

1953年 纸本、设色、指墨 120㎝×171.5㎝

潘天寿纪念馆存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14张

幽兰灵芝图

1946年 纸本、设色 148.5㎝×38㎝

潘天寿纪念馆存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名人名家 第15张

芝瑞图

1946年 纸本、设色 210.3㎝×75.7㎝

浙江省档案馆藏

(责任编辑:zgshw)

合作伙伴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潘天寿为何中意变体画

评论

3+5=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吧!毕竟写作不易,网站运维花费不少,为了确保能够持续提供资料与文章,我们需要您的支持!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