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澄(1223—?),燕(今河北省)人。元世祖时被召待诏内庭。后因献界图而被超擢为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是一官职品级很高的宫廷画家。善画人物、故实、界画、鞍马等。山水人物画有南宋院体遗规,鞍马师法北宋李公麟。《归庄图》取材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此画以山水为背景,人物穿插其间,在全景式构图中,主题人物连续出现,逐段反映陶渊明辞官归故里的主要情节,与传称为...
林风眠 (1900-1991) ,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是木匠,林风眠小时候给祖父当助手,并学习书法和中国画。18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学习油画。後又到德国,对欧洲古典绘画大师十分敬仰,同时,对后期印象派、现代派诸流派也怀有浓厚的兴趣。 1925 年,林风眠回国,受蔡元培聘,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20 年代末,他又转任杭州艺专...
陈师曾(1876—1923年),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湖南省凤凰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著名诗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
黄庭坚(1045—1105)是个牛人,在他去世905年后,即在2010年的今天,他的一幅600余字的书法作品,拍出4.368亿元的惊人天价!打破中国艺术品成交最高纪录。黄庭坚生于江西修水县,其书法与蔡襄、米芾、苏轼齐名,被称为“宋四家”。黄庭坚是中国书法史上极为罕见、具有强烈自我超越意识的人。他长期致力于书法艺术境界的营造,而且不断...
《芙蓉锦鸡图》是宋徽宗赵佶所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经典传世名画之一。此画作曾是宋以后历代皇帝珍爱的藏品,画上的收藏印有“万历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显示该画的巨大价值。 《芙蓉锦鸡图》纵81.5厘米,横53.6...
生于安徽利辛,9岁始习中国画,大学时代则专研油画、素描和速写,30岁后特别强化于水、墨的运用。师事陆化石 师从梁鼎铭老师,台北政战学校美术系毕业。 现担任台湾淡江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台湾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台湾中国孔学会会长等职。 他善于在连续不停的频繁动作瞬间抓住人物、动物重心的平衡,笔下的动物神态各异,惟妙惟肖,韵味十足。197...
张大千(Chang Dai-Chien),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1]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1] 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 是...
张锦,宁夏同心人,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称赞张锦的作品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豪迈之气涵泳于咫尺空间”;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认为他的书法“有传统的姿态与在碑帖中流连忘返所汲取的营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更明确表示:“我相信,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张锦先生在书法艺术的道...
李书英,女,1942年生,大专学历,从事财会工作。从小喜爱书画,退休后在天津市师大老年大学、天津市河东老年大学、天津市市民学校学习山水画、花鸟画。长期自学中国画技法,临习名家作品,在绘画山水、花鸟方面博众家之长,特别是对山水的画法具有独到之处。多年来,经过反复的实践和历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作品中融入了时代的气息,逐步形成了赋有生活情趣、古朴、典雅的艺术风...
史玉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 天津政协书画艺术...
“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长沙开展。 邓霞 摄 “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长沙开展。 邓霞 摄 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其书法风貌独具特色。12月31日,“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在位于湖南长沙的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展,通过百余件(套)书法作品向公众解读何绍基及其...
——清代紫砂名家陈曼生 陈曼生,名鸿寿,号曼生,又号:老曼、曼寿、曼公、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制陶家。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道光二年(1822年)卒。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1769 年的某一天,钱塘江畔、杭州城里一户人家热闹非凡,家里的一个小男孩满周岁了,要“抓周”。大人们将两个大八仙桌拼在了...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谙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
吴道玄,字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旧名道子。少时孤贫,像大多数的唐代文人一样,吴道子也选择了游学天下,他曾到洛阳,向当时的书法名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很不幸,不知是资质问题还是审美问题,他没有学成。转而学画,未及弱冠,已经是深造图绘的妙处了,若不是吴道子天性颖悟,靠积习苦功是达不到他二十岁所能达到的高度的。 吴道子曾在韦嗣立处当过小吏,后来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