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显着特征的是雪野的小草,它讲究线条的质感,墨色丰满,内涵丰厚,美感从喜好意味中来,有王羲之《十七日帖》、孙过庭《书谱》、米芾《临十七帖》等的影子,表达书者谦逊好学、涉猎颇广的特征和为人沉稳、低沉内向、讲究理论的性格。亦喜见著作中上下心情见之于节拍、线条的流转。
美学上有种观念叫“树无一寸直”,用在书法上便是指、腕、肘的作业改动,在思想统率技法中求出诗意。王羲之在《自论书》中提出:“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雪野之书法者,正从点画中着意,于翰墨抑扬起色中镶嵌不尽之言,夹思夹想,而助其神者活脱而出。
前史上的董其昌与王铎曾是忘年之交,两人在描画古碑本、艺术判定等方面都有相同的美学观念与同等高的水准,但王铎深知真实的艺术必定要有自己的风骨,所以固然两人一同推崇和拜学米芾,但毕竟王铎与董其昌之书法作风绝不相同。特别是王铎注重点画与单字而谋全篇的美学知道,雪野亦有与昔时王铎类似的美学知道。如雪野著作《米颠庄周》中的“颠”与“周”,《萧衍夏歌》中江南的“江”,《渊明少陵》中的“少”字等,均以点画单字而牵全篇,移晃独舟而波全湖。书法和绘画在初、中级阶段,均离不开描画,但为什么到毕竟的效果指认,必定要说已学得像谁了才算成功了呢?这方面,雪野的著作似也正在给我们一种其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