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杨凝式的传世纸本仅剩《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寥寥数件,这必定不是他作品的首要形制,原因不外乎他的许多精品力作,皆随它们的载体即一堵堵白墙的颓圮而淹没殆尽。或许杨凝式当年也没想过传世不传世的问题,他沉醉于书写进程,自得其乐,一俟竣工,便拎着墨桶去下一堵白墙挥洒去了。这恰恰是最为本真和朴素的艺术家类型。提到传承,不由为杨凝式和我国书法史捏了一把汗,倘无这几帧存世的信札,杨凝式大概率会无闻于后世。或有人拿王维反问,其并无一件切当的真迹传世,不照样被冠以“南宗开山祖师”(董其昌语)和我国文人画的千古宗师吗?那是因为源流不同,比较于王维地点的盛唐,杨凝式显着处于相对弱势的五代。他只能在承续中求拓展,不可能越出唐人书法的界域与之混为一谈。这就是王维没有任何传世真迹(有历代仿品和托名之作)而能树立,杨凝式却只能凭藉这几帧信札跋语而幸存于我国书法史的原因。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凭藉这几帧信札跋语而幸存于我国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