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免费下载/转存墨韵书香全站高清资源文件
现有书法、国画、古籍电子文件2.2TB
>>点击免费下载<<

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下方下载。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作者 邹大耳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1张

刘安(西汉)指出:”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画人不能只顾外表,而失其内心、精神或主宰”形”的“君”。在西汉时就有刘安开始强调,画对象之神韵,而非外貌之说。但到了东汉,刻划外貌,只求形似仍然存在,如张衡传:”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也”。而刘安的尚”神”之说,又见于晋代。东晋顾恺之主张画人应”以形写神”。到了南朝,齐代谢赫的”六法”,首先:”一曰气韵,生动是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以”神”为主了。没“形”无异于鬼魅,而以”形”必须出彩于”神”,故而:”鬼魅“亦非无形无神哦。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2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3张

画家为了提捉对象的”形”,先要凭自己的”意”即认识后的悟道,去接触自然对象,认识对象,转化为唯心的新”形”。否则,还会是有形而无神,而此形无异于假象、虚表。于是这”意或神”也就由对象、客体转到画者主体上来,而意境之说便表现为绘画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了。这个转变或发展,是画论史上一大突破。其功应归南朝时宋代宗炳。他提出”含道应物”。所以我认为:”以形写神”,抓神是目的,形不过是载体。莫不如”以神写形”更为主动、更为准确、更为”原形”。通过”以神写形”就可以避免重形而无神,神在形必在。故此,用”神”来写”形”的目的性就会非常明确,这样就能够去华存质,排偶然而求必然。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4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5张

总之,有利于体现”神的形”就捕捉,无利于体现”神的形”就删简,用有”神的形”,去强调、夸张、改变自然之形为唯心之貌,其貌实为本真,自我。通过对“以神写形”这一形象思维过程的剖析,我们不难看出“以神写形”就是由内而外,因物动情,寄情于物,即先神即后形的过程。画家有此境界才会发觉某些自然形象,更能引起美感。换而言之,画家掌握了审美的主动权,于是作品中以形写神的”神”,就不仅仅是客体的本质,而转变为主、客体统一的意境,是”意”主宰着“形”了。强调“立万象于胸怀,要先立”意”,可见”意”,”神”也,达到神在形在。在我国画论史上已被确立起来。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6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7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8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9张

白居易(唐)认为画需形、意兼顾,但似乎更加重意。他说:”画无常工,以似为工,画无常师,以真为师,故其措一意,状一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运思先于象形、达意,即以意为主。他还认为这”意”是”由天和来”,亦即”得天之和”,然后,得于心传于手,亦有诗吟: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这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可以说,重”意”的倾向非常明显,乃”神”韵也。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10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11张

到唐末张彦远更加以发展,他高举立意的旗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也就是意境指挥笔墨,作品才能体现作者的审美意识,并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但是另方面,当时讲求形似的风尚也并未消亡,工于形似的作品依然得到赞美,例如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便是从形似来评价韦偃的:”韦偃常以越笔点簇鞍马、人物、山水。云烟,千变万态,或腾、或倚、或、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山以墨斡,水以手擦。曲尽其妙宛然如真”。这番话,也反映了主形论的审美。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12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13张

继白居易之后,文人、士大夫崇尚画中的情思,意趣,主意派的审美观,在中国画史上逐渐占优势,其画中被提到首位。

到了宋代,画家对客观物象的看法和主观思想,作画不受客观事物的局限,讲究物的传神占领主流。

苏轼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后有齐白石以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吴昌硕也有:”作画须凭一股气,苦铁画气不画形”。黄宾虹作了进一步阐释:”惟绝似与不似于物象者,乃真画”。这些观点都阐明了画家对物象的认识规律,以及画家追求新的意境和对自然物象进行的主观处理。

传统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画家根据创作需要,对物象进行概括取舍,以达到以神写形之目的。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14张

欧阳修说:”萧淮治,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若乃高下向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耳”。

苏轼亦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为审美原则,要求画家写出自己的心意。所以,综上,还是 强 调 意的主导。这个原则,哪怕是奉形似论者《宣和画谱》中,也有”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不是为”形”而”真”,而是,吐其胸中之“意”也。到更有主张”意足不求颜色似”,既然贵在意境,那末墨笔写意尽可取代重工、重色了。入元以后,倪瓒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吴镇认为”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的墨戏画。黄公望也有”画不过意思而已”。林林总总,生动地描绘出画家胸中,无意而落笔,笔行纸上必窘迫。毫无思想,笔行又欲停,只能悬零星散乱,既无”形”亦无”神”可言,更无借景抒情的意境可言了。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15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16张

石涛且提出画家须”立一画之法”,乃为”画者从于心者也”。在意境创立上下功夫,尤其是画中必须呈现”有我之境”,乃至最终达“无我之境”。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17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18张

雨麓山房漫笔阁主

邹大耳随笔

壬寅二月廿二日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19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20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21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22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23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24张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书画知识 第25张  

版权说明:图文来自网络,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浅论中国画之形与神

评论

7+9=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吧!毕竟写作不易,网站运维花费不少,为了确保能够持续提供资料与文章,我们需要您的支持!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