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佳作趣话 第2页

千古墨宝失踪悬案:《兰亭序》真迹去哪儿了?

21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暮春之初,一场文人雅集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盛大举行。彼时,此地崇山峻岭环绕,茂林修竹摇曳生姿,又有清流激湍奔腾不息,辉映左右。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一众文人墨客,或凭栏远眺,或围坐溪边,行修禊之事,享春日之欢。众人列坐于清流激湍之畔,将盛酒的觞置于水中,任其顺流而下,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赋诗一首,否则便罚酒三杯。这便是流传千古...
赞 (1)阅读(140)

千年典籍的分类密码:经史子集如何勾勒中华文明轮廓

1
中国古代典籍的 “经史子集” 分类法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隋书・经籍志》,是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核心框架。以下从分类依据、具体类目、代表典籍及历史演变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分类依据:学术源流与典籍属性 “经史子集” 以儒家思想为内核,按典籍的性质、用途及学术脉络划分,体现了古代 “四部之学” 的知识体系: 经部:儒家经典及研究文献,为 “学术正统”; ...
赞 (2)阅读(121)

古代小孩咋过“六一儿童节“?看完古籍记载我酸了!

9
每至六月,阳光似乎都格外灿烂,空气中弥漫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因为六一儿童节到了!现代的六一,孩子们身着新衣,或是在游乐园里畅玩,或是在学校的庆祝活动中载歌载舞,琳琅满目的玩具、香甜可口的美食,都成为这个节日的美好注脚 。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没有迪士尼乐园,没有精致的儿童节礼物,那时的孩子们又是如何度过专属于他们的欢乐时光呢?古代虽没有 “六一儿童节...
赞 (2)阅读(113)

当竹简谋略遇上关税壁垒:从《管子》看 2600 年前的贸易战破局之道

8
鹿皮换米:楚国人踩过的贸易陷阱 公元前 656 年,楚国都城郢都的市集上,突然出现一群操着齐国口音的商人。他们腰间悬着沉甸甸的刀币,见着活鹿便高喊:“齐王好猎,愿以三匹齐纨换一头幼鹿!” 彼时楚国山林密布,鹿群本是寻常野兽,可当齐国商人将鹿价炒到 “五头鹿可换百石粟米” 时,楚成王笑了:“齐人竟以珍宝换兽畜,此乃天助我也!” 他不会想到,这场 “鹿皮贸易” ...
赞 (2)阅读(130)

古早版 “龙象之争”:从竹简到贝叶经的千年 battle 自古以来中印较量

8
战国 VS 孔雀王朝:青铜剑与战象群的世纪初遇 公元前 3 世纪的东亚与南亚,两位 “创业大佬” 正在各自赛道疯狂内卷。当秦始皇在咸阳宫用青铜戈刻下 “书同文” 诏令时,印度的月护王正用战象踏平亚历山大留下的希腊城邦。这两位 “基建狂魔” 同时大兴水利 —— 秦国修都江堰,孔雀王朝挖恒河运河,但中国农民用铁犁耕地时,印度同行还在使唤木耜,毕竟《政事论》里写着...
赞 (4)阅读(71)

古籍里的心灵暖帖:千年前的智慧如何熨帖现代人的褶皱人生

8
当《诗经》遇见加班夜:在 “蒹葭苍苍” 里打捞失落的月光 深夜三点的办公楼像艘搁浅的船,电脑屏幕的光映着小王揉红的眼睛。他盯着 PPT 上跳动的图表,突然想起上周母亲电话里那句 “注意身体”,喉间忽然涌上一阵酸涩。这样的时刻,我们多像《诗经》里那个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的追梦者,在钢...
赞 (2)阅读(94)

翻烂古书才懂:从周朝到清朝,“官方普通话” 全按洛阳话模板来!

7
翻开泛黄的古籍,那些横竖撇捺间藏着的不仅是文字,还有千年前的 “声音”。当我们以为古人说话总带着之乎者也的腔调时,殊不知从周秦汉唐到宋元明清,许多朝代的 “普通话” 竟都和洛阳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的 “普通话” 长啥样? 《论语》里写孔子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 “雅言” 就是周朝的官方语言,而根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掌管...
赞 (2)阅读(97)

唐玄宗梦见大鬼捉小鬼,画家画出 “钟馗” 火遍全国

6
长安的秋夜浸着寒气,大明宫的烛火在风中摇曳不定。唐玄宗斜倚在龙榻上,额角沁着冷汗,眼神黯淡无光。自那日晨起,他便觉浑身乏力,高热不退,太医们轮番诊治,却不见丝毫起色。病榻上的皇帝,望着帐顶精美的刺绣,满心都是对康复的渴望,却又被病痛折磨得愈发烦躁。​ 这夜,浓重的困意袭来,唐玄宗沉沉睡去。朦胧间,他仿佛置身于一处幽暗深邃的宫殿,四周雾气弥漫,阴森森的气息让人...
赞 (1)阅读(110)

藏在《兰亭集序》里的成语宝藏,你知道几个?

17
书圣王羲之:不止是书法大师,还是成语发明家​ 提到王羲之,大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他 “书圣” 的名号,以及那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的《兰亭集序》。这幅书法作品,用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来形容毫不为过,其字体的飘逸、笔法的精妙,让古往今来无数书法爱好者为之痴迷。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爱得深沉,甚至下令将其陪葬昭陵,足见其在书法界的崇高地位 。​ 但你...
赞 (2)阅读(121)

画眼传神:顾恺之点睛记

7
东晋永和九年,建康城烟雨朦胧。瓦棺寺新建的大雄宝殿内,檀香袅袅,二十岁的顾恺之站在三丈高的壁画前,手中狼毫饱蘸松烟墨,却迟迟未落。 画中是维摩诘居士,宽袍大袖,斜倚胡床,形貌清癯,唯独双目处留白。这已是他闭关的第三十五日,寺僧慧远数次催促点睛,他却总说:“火候未到。” 雏凤初鸣 七年前,顾恺之随父迁居建康。某日,他在后院临摹《列女图》,忽听东邻老妪叹息:“这...
赞 (2)阅读(101)

皇帝出怪题,画师被逼疯,一幅挑水画竟成千古绝唱

2
北宋艺术圈最顶流的 “出题狂魔” 非宋徽宗赵佶莫属。这位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隔三岔五就给宫廷画师们甩难题,活生生把绘画考试玩成了艺术界的 “最强大脑”。而他出的 “深山藏古寺” 这道题,堪称千年艺术圈的 “死亡考题”,直接让一群宫廷画师集体翻车。​ 当宋徽宗宣布考题时,在场画师怕是心里都在骂街:这既要画深山,又要藏古寺,玩的就是文字游戏!结果交上来的作业,...
赞 (2)阅读(129)

工笔重彩 VS 水墨写意:一场撕裂千年的文化精神 Battle

8
当精致沦为枷锁:工笔重彩的贵族式迷思​ 工笔重彩,这门被宫廷高墙滋养的艺术,从诞生起就带着与生俱来的 “贵族基因”!唐代《簪花仕女图》里的丰腴贵妇,衣褶间堆砌的不是颜料,而是封建等级的金粉;宋代《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色嶂,层层叠叠的不是矿物色,而是士大夫对秩序的顶礼膜拜!所谓 “格物致知”,不过是用细如发丝的线条...
赞 (1)阅读(138)

米点山水的艺术价值几何,鲁迅为什么会坚决否定米点山水?

10
米点山水,作为中国山水画中的一朵奇葩,由北宋时期的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开创 ,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米芾,这位个性怪异、举止颠狂,被世人称作 “米颠” 的书画家,不仅在书法领域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 “宋四家”,其在绘画上的创新更是独树一帜。他的儿子米友仁,自幼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继承并发展了米芾的绘画风格,父子二人共同创立的米点山水,以其独...
赞 (4)阅读(162)

江湖体与传统书法的界限在哪里,江湖体是否有艺术价值?

23
书法世界的 “江湖风云”​ 在武侠的世界里,江湖是一个充满传奇与纷争的地方,有行侠仗义的英雄,也有自立门户的草莽。而在书法的天地中,同样存在着 “江湖体” 与 “传统书法” 的风云际会 ,二者之间的界限与争议,就像武侠江湖中的门派纷争一样,引发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和艺术评论家的探讨。传统书法,犹如名门正派,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严格的技法规范,从笔法、结构到章法...
赞 (2)阅读(118)

谁能想到!金戈铁马的辛弃疾,字比词还温柔

10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每当吟诵起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那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便跃然眼前,一位壮志豪情的爱国将领形象也随之浮现。辛弃疾,这位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在文学与军事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词作豪放激昂,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恢复中原的渴望,被誉为 “词中之龙”,...
赞 (2)阅读(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