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铜墨盒由来的美丽传说

免费下载/转存墨韵书香全站高清资源文件
现有书法、国画、古籍电子文件2.2TB
>>点击免费下载<<

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下方下载。

  相传,20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进京赶考的秀才,感觉用石砚研墨不方便,而且带着起来较为粗笨,其妻便突发奇想,用自己梳妆用的空粉盒装入丝棉,浇上研好的墨水,让老公带进了考场。这就是有关铜墨盒由来的一个美丽传说。

  我国的刻铜艺术在商周时期就已发生,但几千年来唯有清中至民初的刻铜墨盒抵达了极点,它的制造集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修斑纹多种艺术表现方法于一体,在铜墨盒上被发挥得酣畅淋漓。而现在这一传统的文房用具俨然走入了保藏者的视野,成为了一门新式的保藏品种。由于铜墨盒上所刻多系书画篆印,又常与前史事情及人物相关,故具有较高的前史文明内涵及保藏价值。

  如果说木匠墨斗是由鲁班发明的,那么这不就是今日墨盒翻开的雏形吗?但铜墨盒又出自于何时?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南京明代吴祯墓葬发掘简报中指出(载于1986年第4期《文物》)在该墓室石壁龛出土一件铜墨盒,外加木盒,长10.2厘米,宽9.8厘米,高5厘米,而且盒中还残存吸过墨汁的干丝棉,可见铜墨盒至迟在明代就已呈现,又依据《孟子》曰:“木匠不为拙工而改废墨。”屈原《离骚》也有“修绳而不陂”的记载,正式提出墨斗的,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云:“如绳木所墨斗也。”从这儿可以说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屈原地址的年代,那时虽未呈现墨盒,但墨盒的雏形――墨斗即已呈现,说明墨盒的来历仍是比较悠长的,恐怕仅仅到实在盛行就比较晚了。

合作伙伴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有关铜墨盒由来的美丽传说

评论

7+5=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吧!毕竟写作不易,网站运维花费不少,为了确保能够持续提供资料与文章,我们需要您的支持!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