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时臣《虎丘图》

免费下载/转存墨韵书香全站高清资源文件
现有书法、国画、古籍电子文件2.2TB
>>点击免费下载<<

文中涉及的电子文件请到下方下载。

明 谢时臣《虎丘图》

波士顿美术馆藏

长卷 纸本 浅设色 19.0×210厘米

谢时臣(1488—1567),明代画家。字思忠,号樗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八十一岁时尚在世。工书法,长于隶书 。擅山水 ,师法吴镇、沈周,稍作变化,兼有“浙派”和“吴门派”笔法,风格独特。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1张

自跋:时在丙申秋日,久雨困人,独坐山斋,戏弄水墨以适孤兴。苏郡谢时臣记。

1536年,嘉靖十五年丙申,此时谢时臣约49岁,正值创作盛年。他早年师法沈周和王蒙,此阶段作品多体现吴门画派的文人意趣与元人笔墨的融合。

时在秋日,所画的图,却是春日的景象。独坐山斋,兴意来了,静中思动,笔下春意,趣意盎然。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2张

先从东面的环山河着手,将人的视线引导至虎丘山上的寺庙亭台。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3张

接着用山道,一步步将剑池、千人坐以及云岩寺塔等名胜,徐徐展现。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4张

虎丘塔是整幅画的核心位置。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5张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6张

最后又用蜿蜒的小路,将视线延伸到湖泊之上。非常地写实。《虎阜志》,记载虎丘道:

虎邱山在郡西北九里,唐避讳曰武邱,先名海涌山,高一百三十尺,周二百十丈,遥望平田中一小邱,比入山则泉石奇诡,应接不暇。

阖闾葬此,以扁诸、鱼肠剑各三千以殉,越三日,金精结为白虎踞其上,因名虎丘。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7张

沈周 虎丘饯别图 局部

谢时臣的《虎丘图》在素宣间流淌着一曲流动的江南长歌。

他笔下的虎丘不是沈周《虎丘饯别图》中清雅克制的文人雅集舞台,而是将茶寮酒肆的烟火气、山道寻幽的孤影、云岩寺塔的沧桑一并纳入水墨织就的时空经纬。画面自山脚蜿蜒而上,柳枝蘸着湿墨摇曳,松柏以焦墨点染苍翠,虚实相生的笔触仿佛让宣纸浸透了江南春雨的润泽,却又在斧劈皴勾勒的飞檐峭壁间透出骨力——这恰似画家本人艺术生命的隐喻:根系深扎吴门土壤,枝叶却向着更辽阔的天地舒展。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8张

如今的云岩寺塔(虎丘塔)

云岩寺塔以近乎工笔的严谨屹立中景,斗拱层叠的细节印证着谢时臣“得江山之助”的写生功力,而环绕塔身的流云又以米氏云山般的墨韵将其虚化,让千年古塔在实景的庄重与诗意的缥缈间取得微妙平衡。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9张

谢时臣 《虎阜春晴图》(局部)

更令人称绝的是近三十个点景人物的铺陈:船头弓腰待泊的老者,山径上携琴的逸士,酒肆中挥袖论道的群贤,每个不足寸许的身影皆以“极其潇洒”的笔触点染,眉眼未详而神采毕现。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10张

沈周 吴门十二景图册·虎丘山

这些市井与文脉交织的生命律动,恰是职业画家对吴门传统的叛逆——当沈周在《虎丘十二景图》中以虚构山峦强化文人意趣时,谢时臣却让虎丘成为容纳众生悲欢的容器,甚至不避讳在自题中坦承“久雨困人”的孤寂,将水墨游戏化作排遣焦虑的心灵慰藉。

卷尾处江天浩渺的留白,既是王蒙层峦密体构图的余韵回响,亦是画家对“韵秀不足”批评的无声回应。那些被姜绍书诟病的“匠气”,在云水苍茫处化作纵横自如的磅礴;曾被吴门鉴赏家贬斥的“浊墨”,反而成就了夜雨初霁时山色空蒙的浑厚。徐渭所言“画病在生动与否”在此得到最佳印证:渔网抛洒的弧线、马蹄扬尘的轨迹、松涛掠过的震颤,种种动态在尺素间凝成永恒的生命力。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11张

当观者目光随山道盘旋至天际,忽见孤雁横空而过,方才惊觉这卷210厘米的巨嶂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虎丘全貌,更是明代中期职业画家突破身份桎梏、熔铸雅俗的艺术宣言——正如画中那条隐现于云雾的山径,看似“路不通”处,恰是心象豁然开朗的禅机。

山水里的人物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12张

春耕图景。一支看秃笔,画出了春天的浑蒙和浑厚的生气。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13张

河里渔翁正在起网。小桥流水处,一个人正在问路。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14张

处处溪桥处处人,这就是充满烟火气的江南啊。男士挑着担子,行走在路上。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15张

临河的水榭,一男子正静坐其中。这是虎丘前山部分,也是进入景区的山门。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16张

山间的小路,三人正在行走,交谈。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17张

双井桥下,二仙亭边,两人散漫地坐着,聊天。另一人在稍远处观双井桥。从下到上,从近到远,经山门、千人石、经幢、二仙亭、双井桥、剑池、来到最高处的虎丘塔。

据《虎阜志》记载: 其前为千人坐,盖神僧竺道生讲经处……生公讲经无人信者,乃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

刘宋元嘉五年(428年),竺道生在苏州虎丘讲经弘法。《莲社高贤传》记载,道生法师刚到苏州,无人来听。他就将虎丘上的石头当成听众,宣讲佛教见解,提出“一阐提可成佛”主张,并向众石询问是否同意,群石纷纷点头,留下“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18张

沈周·虎丘十二景册页·千人石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19张

阁楼里,人影重重,在交谈。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20张

云岩寺塔。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21张

庙宇楼观,茶楼酒肆,人们在热闹闲谈。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22张

人物,景色,涣漫开来,上山的场景跟写实。似乎有一个携琴的文士和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沿着阶梯正在爬山。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23张

乡村的场景。有陶渊明所写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景象。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24张

一个渔夫正在撑船,还载着一位客人。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25张

这里也是一位渔夫在撑船,而客人小小的身影,坐在乌篷处。

谢时臣《虎丘图》 历代国画 第26张

云水苍茫,悠悠无尽。山水江南,诗画般的虎丘。水到山,又从山到水的视觉切换,将整个虎丘的全貌尽皆展现在观光者的面前。

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与友人夜游虎丘,作诗《夜游西武丘寺八韵》:

不厌西丘寺,闲来即一过。

舟船转云岛,楼阁出烟萝。

路入青松影,门临白月波。

鱼跳惊秉烛,猿觑怪鸣珂。

摇曳双红旆,娉婷十翠娥。

香花助罗绮,钟梵避笙歌。

领郡时将久,游山数几何。

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谢时臣《虎丘图》

评论

3+2=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吧!毕竟写作不易,网站运维花费不少,为了确保能够持续提供资料与文章,我们需要您的支持!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