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黄庭坚书法大家北宋黄庭坚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自称涪翁,为洪州分宁人。此文学发展兴盛的、才俊林立的时期,黄庭坚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独特的魅力。黄庭坚自幼便展现出极为出众的文学才华,五岁时便可流畅背诵五经;至七岁已能作诗。他生长于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里,祖父黄湜是进士出身,父亲黄庶亦极为推崇文学,还编撰了两卷《伐檀集》,其母同样...
19一文征明与《滕王阁序》的邂逅明代的文征明诗书文画各个方面都很精通,大家都叫他“四绝之才”。身为“吴门四家”中的一员,他的书法水平那是相当深厚,尤其以小楷和行书出名。笔力很稳,在老练辛辣之中能看出他的功力;运笔很流畅,既自然又有着独特的韵味;风格清新秀丽,在雅致当中蕴含着那种韵味;笔墨既苍劲又润泽,在刚健妩媚之间充分展现出他的风采,被后世之人所尊崇。 王勃的《...
21苏轼书法的传奇地位苏轼身为北宋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好多领域都达到了顶尖的程度,是毫无愧色的全能型艺术大师。他的书法格外与众不同,处在“宋四家”的首位凭借着那饱满起伏、纯真自然的趣味,被后世极为尊崇。苏轼的书法作品,就如同一个个鲜活的人生篇章,随着他的经历,一起一落,而持续地演变着。 早年的姿媚、中年的圆劲、晚年的沉着,每一笔每一划都铭刻着他不...
4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董其昌55岁,这一年他书写了《岳阳楼记》。彼时他正处于补福州副使前4个月的赋闲时光。董其昌出身显赫,又身居高位,半生周旋于官场与书画艺术之间。这一阶段,他历经仕途起伏,既有春风得意之时,也难免遭遇官场暗流。在政务之余,书画成为他,(一个)寄托情思、抒发心境的出口。可能是由于暂时离开了那繁忙的官职,得到了一些空闲时间,这使他能安静...
18宋室之后,才情初绽赵孟頫在南宋理宗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他虽是皇族,但没完全享到荣华。在他年少之时,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天资,读书能够过目成诵,为文提笔即可立就,对于书画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幼年起便勤奋研习,其才华在吴兴当地已然小有声名。 14岁时,他凭借家族的恩荫得以补官,担任真州司户参军,不过随着南...
7文征明的《咏花诗》创作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年),此时他已达 86 岁的高龄。从时代的大背景来看,明代中期文化氛围呈现出多元且繁荣的态势。在思想领域,心学逐渐兴起,对传统的程朱理学产生了一定冲击,人们的思想更加注重内心的感悟与个性的抒发,这种思潮也影响到了文学艺术创作,使得作品在表意抒情上更为细腻且多元。 社会环境方面,江南地区作为当时的经济重心,工商...
22《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书圣墨宝,版本纷纭在中国书法的灿烂星河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肯定是里面最闪亮的那颗大星星,它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这幅作品出现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会稽山阴兰亭雅集活动中,那会儿王羲之跟一群文人雅士在这儿聚一块儿了,他们把酒杯放在弯曲的水流上,顺着水流漂动,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接着兴致一来就拿起毛笔写下了这篇序文。 《兰亭序...
22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初三,正值上巳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当时人们到水边洗濯、清除污垢、祓除不祥的日子。时任会稽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 42 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诗词会,也就是著名的 “兰亭雅集”。 当时参与兰亭雅集的人物众多,皆是一时之俊彦,像谢安、孙绰、郗昙、王凝之等都在...
8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人。生于成化六年(公元 1470 年)十一月六日。文征明的父亲文林曾做过永嘉知县,后升任温州太守,文征明三岁便随家去了温州。他开蒙极晚,七岁才能站立,十一岁方能清晰开口说话,此后就读私塾。文征明学文于吴宽,学画于沈周,书法学李应祯,在诗文、绘画、书法等领域皆取得很高成就。在诗文上...
6此帖又称《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为澄心堂纸本,墨迹,十九行,一百五十九字。原藏于台北兰千山馆,现寄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面部分是苏轼书写的杜甫关于桤木的诗,全诗共七行五十六字。苏轼所书杜甫桤木诗全文为:“背郭堂成荫白茆,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下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此诗描绘了草堂建成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