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文征明与《明妃曲》的邂逅 文征明,这位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在艺术的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印记。他对王昭君品格的欣赏,促使他创作了楷书《明妃曲》。 王昭君,作为中国四大美人之一,自古以来,她的美貌与为国家献身、远嫁匈奴的精神备受推崇。文征明极为欣赏王昭君的品格,或许在他眼中,王昭君的勇敢与坚韧,正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品质。 北宋名臣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被称为咏王...
12一、合卷概述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作为纸本行书,不仅在艺术价值上有着卓越的表现,更承载着苏轼晚年的人生感悟。此合卷纵 28.3 厘米,横 306.3 厘米,其篇幅之长,字数之多,足见苏轼在创作时的用心与才情。 苏轼在被贬往岭南的途中,遭遇大雨,留阻襄邑。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他以酒名抒怀,将自己对政治和人生的感慨融入到《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之中。...
8一、《破邪论序》的艺术地位 虞世南楷书《破邪论序》在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虞世南小楷的代表作品之一,广受赞誉。虞世南作为初唐四家之一,其书法作品韵味优美,格调高雅。《破邪论序》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 这部作品在艺术技巧上堪称高超。其笔触丰满圆润,兼具方圆之美,柔中寓刚,韵味独具。虞世南用遒劲有力的笔触和圆润婉转的线条相结合,...
13一、智永草书的历史地位 (一)传承二王,开唐新风 作为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继承家学,笔法更接近 “二王” 本源,对唐代书法影响深远。智永既能严守王氏一脉家法,又能继往开来。他每日足不出户,精研家传笔法,通过 “退笔成冢” 的勤奋,将王羲之的《兰亭序》学习透彻,并写下草书《兰亭序》。 其草书作品笔画秀润、行笔圆劲饱满,转折自然凝练,尽显魏晋风度。唐代李世民、武周...
7《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自诞生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技艺,更是将这一经典著作的文字之美推向了极致。邨井漸先生所编纂的《道德经.晋右軍王羲之.書.邨井漸.編》便是对这一完美结合的一次精彩呈现。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技艺不仅在当时无人能及,更是...
10一、董其昌与《琵琶行》的邂逅 董其昌生于 1555 年的松江华亭,出身寒门的他凭借自身努力在书画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字体不工屈居第二后,发奋学习书法,以古人佳作临摹为起点,绘画上学习元代画家黄公望笔法。1589 年高中进士入翰林院,其书画技艺精湛,备受追捧。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 年)。当时白居...
14一、古香斋宝藏蔡帖的神秘面纱 古香斋宝藏蔡帖是一部由蔡襄书、宋珏集、清拓本组成的艺术瑰宝。蔡襄,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宋珏,明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及诗人,八分行草尤为瘦劲有神,画荔枝色泽肤理与生无异。 这部清拓本的古香斋宝藏蔡帖,将两位不同朝代的艺术大师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11一、怀素与《秋兴八首》的邂逅 怀素,这位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 “草圣” 的唐代杰出书法家,生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的零陵。自幼聪明好学的他,10 岁出家为僧,对书法的热爱近乎痴迷。因家贫买不起纸,他在木板和圆盘上涂漆书写,甚至种植万株芭蕉以叶练字,“芭蕉练字” 的故事传颂千古。 杜甫的《秋兴八首》创作于天宝战争年间(约 752 年或前些),当时战火不...
13罗池庙是为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所建。柳宗元字子厚,早年参加王叔文革新派的政治活动,后被长期贬官,最终死在柳州刺史任上。传说柳宗元死后成了 “神”,并托梦给他的部将,要求把庙建在罗池,于是便有了罗池庙。 庙建成后的第二年,柳的部将到京城 “请书其事于石”,刻成了韩愈撰文,沈传师楷书的《罗池庙碑》。然而,这块碑石久已遗失,现只有宋拓本留存。 南宋宁宗嘉定十年,有...
10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活于唐代(约685年-759年)。他出身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自幼便展现出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与天赋。张旭曾师从其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后者乃大书法家陆柬之之子,书法一脉相承自虞世南、王羲之,使得张旭得以深谙“二王”笔法精髓。年长后,张旭通过科举或荐举步入仕途,历任常熟县尉、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等职,因而世称“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