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转存/下载全站高清资源(历代国画、书法、古籍): |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扫码关注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
夸克网盘 |
发送“KK”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百度网盘 |
发送“BD”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UC网盘 |
发送“UC”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初三,正值上巳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当时人们到水边洗濯、清除污垢、祓除不祥的日子。时任会稽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 42 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诗词会,也就是著名的 “兰亭雅集”。
当时参与兰亭雅集的人物众多,皆是一时之俊彦,像谢安、孙绰、郗昙、王凝之等都在其列,可谓名流荟萃,规模宏大。雅集的内容丰富且充满雅趣,主要有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等活动。众人先是进行修禊祭祀仪式,结束后便端坐在兰亭清溪两旁,效仿古人曲水流觞的做法,即将盛了酒的觞置于上游,任其顺着曲折的水流缓缓漂浮,觞漂到谁的跟前,谁就取杯饮酒,然后赋诗一首,若是作不出诗来,便要罚酒。
在这次集会中,王羲之、谢安等十一人皆作四言和五言诗各一首;郗昙、王丰之等十五人各作诗一首;而谢瑰、卞迪等十六人因诗不成,各罚酒三杯,最后总共成诗三十七首,这些诗作被汇编成了《兰亭集》。
就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的欢快氛围里,王羲之乘着酒兴,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成就了这篇千古名篇。当时的他,或许正沉浸在与好友们相聚的喜悦之中,被周围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以及清流激湍等美好景致所感染,同时又在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感慨中,将这些情感一并融入到笔下的文字与书法之中,从而诞生了这一书法史上的瑰宝。
《兰亭序》之所以被后世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是因其有着诸多独特且卓越的艺术特点。
其一,在笔法方面,王羲之的笔法细腻、灵活多变,有着粗细、提按的变化,轻重、快慢的节奏感也十分明显,使得作品充满了活力和韵律感。起笔时多以尖锋入纸,这种写法既让字充满了活力,又能顺势引入下一笔,使前后紧密相连。
而且,在作品中运用了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多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还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意,平和之中见奇纵。同时,用笔细腻入微,每个字的起笔、收笔、转折等处都有着精妙的处理,尤其是在处理细节时,往往能够通过细腻的用笔表现出字的形态和神韵。
其二,结体上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帖中二十个 “之” 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他注重字的造型和姿态,常采用欹侧、起伏、错落有致的结构,使得每个字都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赋予了文字鲜活的生命力,让观赏者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灵动的艺术气息。
其三,从布局来看,整篇《兰亭序》自然流畅,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有着很好的呼应和衔接,给人一种和谐、优美的感觉。虽字与字之间并没有相连的笔画,但前后呼应紧密,通过笔画的顺势舒展,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使整幅书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尽显大家手笔。
其四,书法风格整体上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字体犹如仙子起舞,轻盈飘逸;笔画婉转流畅,恰似行云流水,自然天成。结构精巧,疏朗有致,方寸之间尽显神韵,整体气韵生动,给人一种高雅清新的感觉,彰显出一种 “文而不华,质而不野” 的中和之美,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也成为 “中和之美” 书风的楷模。
在书法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兰亭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行书走向成熟,是行书成熟的重要标志。自诞生以来,便对后世书法创作起到了典范作用,成为无数书法人学习的至高典范。后世众多书法家都通过临习《兰亭序》来学习和领悟书法的精髓,从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到宋代的米芾、赵构,再到元代的赵孟頫,以及明代的董其昌等书法名家,无一不对其推崇备至且精心研习临摹,它的影响力贯穿了中国书法史的各个阶段,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为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们提供着无尽的艺术滋养和创作灵感。
东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以门阀士族为核心,士族阶层掌控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话语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士族文化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王氏家族为例,其信奉天师道,这种宗教信仰是士族家庭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对王羲之艺术气质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天师道注重个人的精神追求、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内心的修炼,这些观念反映在王羲之的书法创作中,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然、空灵飘逸的艺术风格。例如,在《兰亭序》中,我们能感受到王羲之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以及在聚会时与友人畅叙幽情的洒脱心境,这种心境与天师道所倡导的精神境界相契合,融入到书法作品里,便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韵味。
同时,士族之间频繁的书法交流活动也催生出独特的书法现象。当时的士族们为追求美观流畅,往往会改变点画形态等书写方式。在相互交流、切磋技艺的过程中,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法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和书写习惯进行创新与变化,使得书法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字体形态更加优美灵动。比如,不同士族书法家笔下的同一字,在点画的粗细、长短、弧度等方面会各有特色,整体上展现出东晋书法在士族文化影响下多元且活泼的发展态势。
在书法发展历程中,《兰亭序》真迹有着极高的地位与影响力,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更是推崇备至,一心想要将这一书法瑰宝留存并广泛传播。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李世民为了能让更多人欣赏到其精妙,同时也为了让这一书法经典得以传承,便命当时擅长书法且在内府任职的冯承素等人对其进行摹拓。
当时的唐朝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上至皇室贵族,下至文人墨客,都热衷于书法创作与品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书法摹本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人们通过摹本去学习、领悟经典书法作品的笔法、神韵等特点。而且由于真迹数量有限,摹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更多人欣赏、研习的需求。
众多书家都参与了对《兰亭序》的摹写,之所以冯承素摹本能够流传下来且备受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其摹写技艺精湛,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作的风貌;另一方面,它在流传过程中得到了诸多藏家、文人的认可与推崇,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历经岁月保存至今,成为人们研究《兰亭序》以及当时书法风格的重要参照。
冯承素采用的是双钩填墨技法来摹写《兰亭序》。具体而言,是先使用一张半透明的纸覆盖在《兰亭序》真迹之上,凭借着纸的透光性,用极细的笔沿着字的边缘,精准地将字的外轮廓细线勾摹出来,形成空心字的形态,就如同勾勒出了一个精准的框架。而后,再用毛笔蘸墨,依据原作的墨色浓淡、笔画粗细等特征,细致地往轮廓内部填充墨汁,同时注重在填墨过程中还原原作的笔法走势和韵味。
这种双钩填墨技法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真迹,让摹本呈现出诸多精妙之处。在笔法方面,摹本用笔自然流畅,笔画之间顾盼呼应,起笔、收笔以及转折处都能展现出原作细腻灵活、轻重快慢变化明显的节奏感,那些细微的提按、藏锋、牵丝等笔法特点也都清晰可见,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神韵上来看,摹本不仅做到了形似,更是神韵十足,观赏者能从中深切感受到王羲之书法所蕴含的韵律和美感,仿佛透过摹本看到了当年王羲之乘着酒兴挥毫创作时的潇洒之态。墨色表现上也极为生动,通过巧妙地运用墨汁的浓淡、干湿变化,精准地还原出原作中墨色的丰富层次,使书法整体更具生动感。
在结构上,摹本严谨规范,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行与行之间连贯流畅,字的大小、疏密、欹正安排得当,尽显原作结构上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又和谐统一的特点,整体布局天机错落,有着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十分接近原作,这也是其在众多摹本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