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转存/下载全站高清资源(历代国画、书法、古籍): |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扫码关注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
夸克网盘 |
发送“KK”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百度网盘 |
发送“BD”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UC网盘 |
发送“UC”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一、作品概述
(一)基本信息
《江山秋色图》是南宋画家赵伯驹创作的绢本设色长卷,纵 56.6 厘米,横 323.2 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历史地位
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复兴,《江山秋色图》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是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青绿山水的国宝级作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点、创作思想和艺术风尚。
赵伯驹,中国南宋著名山水画家,生卒年不可考。他是宋代宗室,太祖的七世孙,虽为皇亲国戚,但一生未享荣华富贵,也没做过大官,只在高宗时任过浙东兵马钤辖。他唯独喜爱绘画,工画山水、花果,尤其擅长金碧山水,《江山秋色图》便是其著名代表作。
赵伯驹的山水师法李思训父子,并吸取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清丽秀雅 “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的青绿山水风格,颇具书卷气息。
《江山秋色图》曾经历明内府收藏,明初朱标题跋始定此卷为赵伯驹画。清代初年为梁清标收藏,图上有梁氏鉴藏印数方,后入清宫,有乾隆、宣统诸印玺。抗战期间由溥仪携往长春,东北解放后为人民政府所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画卷为高头大卷青绿山水巨作,在布局上采用传统的 “散点透视” 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适当地结合起来,营造出容量大、布阵奇、开合有度的效果,在多变之中获得一种和谐的整体感。
图中所绘显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叠嶂。卷之前部有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后卷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卷中山重水复,间以竹林乔木、楼观屋宇、山庄茅舍及骡纲行旅等人物活动。画风精密不苟,设色艳丽和谐,章法严谨,造型准确生动,更多地体现出宫廷画院艺术特色。
清代王原祁的 “龙脉说” 在《江山秋色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蕴藏着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命哲理,也展现出中国画独特的美学意蕴。北宋的全景山水画无不用心于此,而《江山秋色图》可谓典范,崇山峻岭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每一座山峰都有其曲折盘桓的脉络,因而能错综复杂而不乱。
现代绘画流行局部取景,似乎传统的全景山水已经老朽,但在全景山水图中取一局部,便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再简单的局部山水图,也离不开山石、树木、流水、人物、屋舍之间的组合,必有其内在脉络。《江山秋色图》作为宋代精品大作,值得细细品味。
山石作为画中主体,厥状不一,姿态万方。画法则以流畅多变的细劲墨线空勾轮廓,骨体坚实,并根据山石脉络略作 “小斧劈皴”,疏密有致,悉合阴阳。赋色用花青、赭石打底,复以石青、石绿罩染,浓艳处似宝石泛光,莹莹浮动,但大体轻淡,使石青、石绿与花青、赭石呈自然过渡,更不隐去勾皴的墨骨,在层层渲染中始终保持线条的清晰度。整幅作品赋色讲究,崇尚淡雅,别开生面。
水流是山之血脉,《江山秋色图》颇合郭熙《林泉高致》的描绘。画法则先以较浓的墨青烘染,而后以石青铺染江面,真实地再现了江水洋洋、碧水幽蓝、清澈动人的美好意境。
树木以松竹居多,是山之毛发。依山起伏,随水抑扬,把山山水水装点得妩媚多姿。画法以双勾作枝干,墨骨点叶,极为生动活泼。
烟云作为山石 “神采”,或淡抹天际,或蒸腾弥空,或缭绕山腰。画法以淡墨空勾或黛青烘天衬托而出,显得闲逸舒畅、融怡欲笑。
房舍作为掩映在山峦间、竹林中、溪流旁的楼观屋宇、亭榭回廊,或翼然壮丽,或宁谧清幽,既标领了江山胜概,又昭示人们眼前的画中山河可游、可望、可居。画法界画工整,造型精确,石青染瓦,白粉涂壁,对于研究宋代楼台亭阁以及村落的建筑样式有一定参考价值。
人物更是精彩纷呈。有车马行旅、登上越岭者,有闲步竹径、放牧林间者,有荡舟江山、待渡岸际者,有垂钓水滨、倚门遐思者,有居山顶高楼、侃侃而谈者。人物比例虽然很小,却须眉隐约可见。画法双勾后点染青绿、白粉,笔简形具,栩栩如真。
《江山秋色图》无疑是一幅典雅、富丽、精致的全景青绿山水画杰作。画家在此幅作品中重点表现了千岩竞秀的宏伟气势,以造成一种灵动而神秘的气氛,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综观整幅作品,用笔坚劲,肤色淡雅,旖旎工整中充溢着一种文人的理想境界。虽然《江山秋色图》是一幅院体青绿作品,但赵伯驹赋予了其新的艺术气质,将文人 “士气” 融入其中,画面在淡彩、雅致、清幽中透出文人意趣和神采。
二、画家生平
(一)身世背景
赵伯驹为宋朝宗室,宋太祖七世孙,出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室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浙江杭州)。虽身为皇亲国戚,但他的一生并未享尽荣华富贵。在高宗时期,赵伯驹仅担任过浙东兵马钤辖一职,其人生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绘画之上。
(二)艺术风格形成
赵伯驹的艺术风格深受李思训父子的影响,同时他又积极吸取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他远师李思训父子,以其金碧山水的技法为基础,融入北宋文人画的水墨趣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赵伯驹的青绿山水作品,笔法纤细,直如牛毛,展现出极细丽巧整的风致,为南宋画院树立了新的旗帜。他的作品笔致秀丽,尤长金碧山水,山水以青绿见长,取法唐人,参古融今,布景繁密。笔法秀丽精致,设色典雅浓郁,既有唐代李思训父子大青绿画法的华丽色彩,又有北宋文人画的清雅韵味。
在设色方面,赵伯驹善画青绿金碧山水,但在继承李思训画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在设色上进行了一些变化,楼台用界画,山水用金线勾勒,然后以青绿杂染其间。这种独特的设色方法,使他的作品笔法工致,着色清丽,布景周密。他改变了唐人浓郁之风,让自己的画作虽依然呈现 “金碧辉煌” 的风格,却能使之清润活泼,尤其是青绿重色的运用深得后人推崇。
赵伯驹擅画山水,兼工花果、禽鸟、竹石、人物。他的作品与弟弟赵伯骕合作所画集贤殿屏风,深受高宗欣赏。他平素 “多作小图,流传于世”,使得后世不易看到他的大幅作品。
赵伯驹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众多人的赞誉。他的好友曹勋评价他:“赵伯驹禀天潢之秀,擅丹青之誉,规摹人物效法顾、陆;或得其游戏于一水一石,必珍藏缇袭,士大夫每以其难致为恨。”《松隐集》中也提到:“赵希公及共兄千里,博涉书史,皆妙于丹青,以萧散高迈之气,见于毫素。”
三、作品艺术特色
(一)布局构图
- 采用传统 “散点透视” 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结合,造成容量大、布阵奇、开合有度的效果,在多变中得到和谐整体感。
《江山秋色图》作为宋代青绿山水巨作,在布局上充分运用了传统的 “散点透视” 法。这种方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画面具有极大的容量,布阵奇特而又不失和谐。观众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仿佛能够置身于一个广阔而又丰富的山水世界中,感受到其中的深邃与神秘。画面中的景物错落有致,无论是崇山峻岭还是江河溪流,都在这种布局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 以北方山水为蓝本,群峰绵密,崇山峻岭围绕主线展开,每座山峰自有脉络,体现了北宋全景山水画的 “龙脉说”。
此图所绘为北方山水,群峰连绵,层峦叠嶂。画卷中,崇山峻岭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每一座山峰都有其独特的脉络。这种布局方式充分体现了北宋全景山水画的 “龙脉说”。清代王原祁的 “龙脉说” 强调山水画要从整体气势和关系着眼,通过对一系列对偶范畴的处理来表现山水结构。《江山秋色图》正是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它以崇山峻岭为主体,通过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出了山水的宏伟气势和内在脉络。
(二)绘画技法
- 山石:以流畅多变细劲墨线空勾轮廓,略作 “小斧劈皴”,用花青、赭石打底,石青、石绿罩染,赋色讲究,崇尚淡雅。
画中的山石形态各异,画家以流畅多变的细劲墨线空勾轮廓,使得山石的骨体坚实。在此基础上,略作 “小斧劈皴”,增加了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接着,用花青、赭石打底,再以石青、石绿罩染。这种赋色方法讲究色彩的搭配和过渡,崇尚淡雅的风格。浓艳处似宝石泛光,莹莹浮动,但大体轻淡,使石青、石绿与花青、赭石呈自然过渡,更不隐去勾皴的墨骨,在层层渲染中始终保持线条的清晰度。
- 水流:先以较浓墨青烘染,再以石青铺染江面,符合郭熙《林泉高致》对水流的描绘,真实再现江水美好意境。
对于水流的描绘,画家先以较浓的墨青烘染,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氛围。然后,再以石青铺染江面,使江水呈现出碧水幽蓝、清澈动人的美好意境。这种画法符合郭熙《林泉高致》中对水流的要求,即 “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
- 树木烟云:树木以松竹居多,双勾枝干,墨骨点叶;烟云以淡墨空勾或黛青烘天衬托,闲逸舒畅。
树木在画中以松竹居多,画家采用双勾枝干的画法,使得树木的形态更加清晰。同时,用墨骨点叶,增加了树木的生动感。烟云则以淡墨空勾或黛青烘天衬托而出,显得闲逸舒畅。烟云与树木相互映衬,为画面增添了一种空灵的氛围。
- 房舍:界画工整,造型精确,石青染瓦,白粉涂壁,对研究宋代建筑样式有参考价值。
画中的房舍采用界画的手法,工整而精确。石青染瓦,白粉涂壁,使得房舍既具有美感,又为研究宋代楼台亭阁以及村落的建筑样式提供了参考价值。房舍掩映在山峦间、竹林中、溪流旁,与自然景色相融合,既标领了江山胜概,又昭示人们眼前的画中山河可游、可望、可居。
- 人物:比例虽小但须眉可见,双勾后点染青绿、白粉,笔简形具,精彩纷呈。
画中的人物比例虽小,但须眉隐约可见。画家采用双勾后点染青绿、白粉的方法,使得人物形象笔简形具,精彩纷呈。人物的活动丰富多样,有车马行旅、登上越岭者,有闲步竹径、放牧林间者,有荡舟江山、待渡岸际者,有垂钓水滨、倚门遐思者,有居山顶高楼、侃侃而谈者。这些人物的存在,为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艺术风格转变
变隋唐青绿山水古朴、浓重、沈郁的作风为清丽、明秀,艳而不俗,媚而有骨,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媲美且笔墨功夫更成熟老练。
《江山秋色图》在艺术风格上实现了重大转变,将隋唐青绿山水古朴、浓重、沈郁的作风转变为清丽、明秀的风格。画面艳而不俗,媚而有骨,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堪与并列媲美。但在笔墨功夫上,《江山秋色图》则更加成熟老练。它以卓越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祖国锦绣河山之美,营造出一种灵动而神秘的气氛,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作品历史背景
(一)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南宋时期,山河半壁,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赵伯驹作为南宋画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江山秋色图》。这幅作品或许蕴含着他对故国山河的眷恋之情。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一隅,画家们对北方山水的描绘,可能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失去的故土的怀念。赵伯驹虽身处江南,但他对北方山水的细腻刻画,可能是出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土地的熟悉和热爱,同时也未尝不是对南宋朝廷偏安现状的一种提醒。在这个时期,文人画家们开始尝试新的绘画风格,强调表现主观感受。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融合了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中的画法与意趣,改变了唐朝以来青绿山水画鲜艳富丽的装饰性,赋予作品新的艺术气质,体现了时代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
(二)与同期作品的比较
南宋时期,画院人才济济,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也更加多样化。与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同为青绿山水巨作,《江山秋色图》各具特色。在气息和意境上,两者有天生默契。《千里江山图》充满朝气和激情,以大量的石青为主色,画面出现活泼泼的蓝调,展现出春天和夏天的全部生命活力。而《江山秋色图》则勾、皴更为精细工致,并用墨青色层层烘染,整体色泽清新典雅而富有变化,笔墨功夫更显成熟老练。在布局上,两者都采用传统的 “散点透视” 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结合,营造出容量大、布阵奇、开合有度的效果,在多变之中得到和谐的整体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共同展现了北宋全景山水之宏伟,山势巍峨盘桓,精心点缀了楼阁、村舍、舟桥、长廊等,使画面洋溢着生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