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能轻松的看到古今传世佳作!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免费转存/下载全站高清资源(历代国画、书法、古籍):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夸克网盘 发送“KK”获取提取码 下载
百度网盘 发送“BD”获取提取码 下载
UC网盘 发送“UC”获取提取码 下载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一、发愿文的诞生与背景

黄庭坚生活在北宋时期,自幼接触佛教,其祖母刘氏信佛,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他的家乡江西修水是禅宗杨歧、黄龙两派的盛行之地。在这样的环境下,黄庭坚博览儒释道典籍,好学深思,深受禅宗影响。
元丰七年(1084 年),39 岁的黄庭坚从老家修水出发,赴德州德平镇监任。三月,他途经扬州到达泗州(今江苏泗阳),路过泗洲僧伽塔时,有感于斯,对佛祖发大誓愿。此时的黄庭坚,或许是在人生的历程中经历了种种,促使他做出了这个重大的决定。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发愿文》的诞生,标志着黄庭坚正式成为一名佛教徒。文中他表达了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发愿戒淫、戒饮酒、戒食肉,希望成就佛果普度众生。发愿文内容完备,发心恳切,包含赞颂、忏悔、发愿、祈求加护,功德回向等,境界很高,成为经典范文,被《缁门警训》等书籍收入。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黄庭坚发愿有着深刻的缘由。他从昔来,因痴有爱,饮酒食肉,增长爱渴,入邪见林,不得解脱。在对自己过往的反思中,他认识到了酒色与肉食对自己的束缚,希望通过发愿持戒,找到心灵的归依,实现自我的救赎。同时,佛教的慈悲与智慧也吸引着他,让他渴望通过修行,为众生承担苦报,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对佛法的敬仰。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二、发愿文的内容解析

(一)内容结构

《发愿文》内容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首先是对菩萨的赞叹和忏悔部分,黄庭坚以虔诚的笔触描绘了菩萨的庄严形象,如 “菩萨狮子王,白净法为身,胜义空谷中,奋迅及哮吼。念弓明利箭,被以慈哀甲,忍力不动摇,直破魔王军”。同时,他深刻地反思自己过往的行为,忏悔因痴有爱,饮酒食肉,增长爱渴,入邪见林而不得解脱。这一部分体现了黄庭坚对佛法的敬畏和对自身过错的认识。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接着是发愿内容,黄庭坚坚定地表示 “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淫欲;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饮酒;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食肉”。并且明确了破戒的后果,“设复淫欲,当堕地狱,住火坑中,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淫乱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设复饮酒,当堕地狱,饮洋铜汁,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酒颠倒,应受苦报,我皆代受。设复食肉,当堕地狱,吞热铁丸,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杀生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这些誓言展现了他改过自新的决心和为众生承担苦报的慈悲之心。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最后是祈佛加被部分,“恭惟十身洞彻,万德庄严。于刹刹尘尘,为我作证设经,歌罗逻身,忘失本愿。唯垂加被,开我迷云,稽首如空,等一痛切”。黄庭坚祈求佛祖的加持,希望能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指引,实现自己的发愿。
发愿文内容完备,涵盖了赞颂、忏悔、发愿、祈求加护和功德回向等方面,发心恳切,境界很高。其不仅是黄庭坚个人信仰的表达,也为后人研究佛教信仰和修行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二)戒行之考

黄庭坚发愿后,是否真的戒了酒色呢?从文献来看,此后十五年间,他基本上严格遵守了所发之愿,戒酒、蔬食,洁身自好。苏辙在给他的信中称:“比闻鲁直吏事之余,独居而蔬食,陶然有得”,并且盛赞他 “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过人远矣”。他的好友张耒的诗也印证了黄庭坚发愿前后的差别:“黄子少年时,风流胜春柳,中年一钵饭,万事寒木配,室有僧对谈,房无妾侍帚。”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然而,在晚年被贬戎州后,为了避除瘴气的侵害,黄庭坚开了酒戒。任渊在《谢何十三送蟹》题下注:“山谷出峡后,以病故,颇开荤酒之戒。” 但这并不意味着黄庭坚违背了自己的发愿。他在破戒之时,或许也有着内心的挣扎和对佛法的重新思考。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发愿文》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他个人修行历程的真实写照。通过对发愿文的内容解析和戒行之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黄庭坚的佛教信仰和人生态度。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三、佛禅思想对黄庭坚艺术的影响

(一)成长中的佛禅烙印

黄庭坚自小接触佛教,其成长历程中佛禅烙印深刻。他的祖母刘氏信佛,为他营造了浓厚的佛教氛围。舅舅李公择虽是儒士,却也耽味禅悦,这进一步加深了黄庭坚对佛教禅宗文化的接触。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黄庭坚自幼便接受了大量的佛教禅宗文化。
他的家乡江西修水是禅宗杨歧、黄龙两派的盛行之地,分宁县中众多的古尊宿道场,让黄庭坚在童儿时就对佛教有了直观的感受。在成长过程中,他交游广泛,朋友中有很多佛教中人,使得他 “喜与禅僧语”。这种成长环境和交游圈子,为他的文学和书法艺术注入了深厚的佛禅底蕴。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二)艺术中的佛禅痕迹

在诗文理论创作中,黄庭坚喜借佛语禅句说喻。他的诗歌如《题吉州承天院清凉轩》和《题墨轩和遵老》中,均借用大量的佛家用语。在书法理论和创作中,也有大量佛禅痕迹。他评价杨凝式、李建中、王著的书法时说:“杨少师如散僧入圣,李西台如法师参禅,王著如小僧缚律,恐来者不能易此论也。” 存世的墨迹中,除了《发愿文》,还有《华严疏》等作品。在书法理论方面,他提出 “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等譬喻,将书法与禅理巧妙结合。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三)发愿文的书法特色

《发愿文》属黄庭坚中年书法,整幅书法笔势开张,神完气足。但与其晚年书法相比,间架时有紧松,显得不够老成。用笔时有不到处,笔势的轻重搭配也与元祐末、绍圣初的精严、稳健有很大的距离。
从用笔上看,《发愿文》用笔中锋直落,逆入平出,无明显提按动作,只有个别长横提按对比明显一些,显示出用笔清劲的特点。其中大量使用了逆入平出,禅意的效果更加明显。点画安排十分到位,尤其是点画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精巧,彼此顾盼,相互照应,反映出一种和谐稳定的氛围。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在字形结构上,黄庭坚在创作《发愿文》时,刻意把颜真卿字体里较短的笔画改写成了较长的笔画,整体采用了中宫收紧,四周发散的方法,把 “撇、捺” 都刻意舒展开。从书写的情绪上,比起颜体,黄庭坚书写得更加随性,特别是长笔画,更加富有变化。
这种特点也反映了黄庭坚书法发展的脉络和书风的变化。从《发愿文》到他后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在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更加成熟和独特的书法风格。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四、发愿文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一)对后世书法风格的影响

黄庭坚的《发愿文》在后世书法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风格变化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源泉。《发愿文》一改黄庭坚传统 “长枪大戟” 的书法气象,增添了一丝禅意,笔笔中锋,用笔清劲,这种风格的转变展示了黄庭坚对书法的驾驭和掌控能力。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在笔画处理上,黄庭坚对颜真卿字体进行了创新。他刻意将颜体中较短的笔画改写成较长的笔画,同时在 “捺” 的笔画处理上,繁复使用 “提按” 的书写方法,使笔画更加丰富。整体字形结构采用中宫收紧、四周发散的方法,把 “撇、捺” 舒展开,书写更加随性,长笔画富有变化。这种创新的写法影响了后世书法家对字形结构和笔画处理的探索。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二)书法创新之处

《发愿文》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对颜体的改造,还在于黄庭坚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脱离前人书风。整篇作品在书写过程中显得比较随意,没有过多刻意揣摩具体字形结构,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从布局上看,黄庭坚在创作《发愿文》时,有意拉长部分笔画,让整幅作品有 “透气” 的地方,字体布局错落分明,时而紧凑,时而松弛,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这种布局方式为后世书法创作在空间布局上提供了新的尝试。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三)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在书法史上,黄庭坚的《发愿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是黄庭坚中年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标志着他在书法风格上的一次重要转变。整幅书法笔势开张,神完气足,内容完备,发心恳切,境界很高,成为经典范文被收入《缁门警训》等书籍,与《永嘉真觉禅师发愿文》、《天台圆法师发愿文》并行于世。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发愿文》不仅体现了黄庭坚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修养,还展示了他对佛禅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融合。它为研究北宋时期书法与佛禅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黄庭坚 行楷《发愿文》对菩萨的赞叹以及自己的忏悔
阅读: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