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唐代诗歌总集,由清朝康熙年间的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等十人奉敕编校,最终由曹寅负责刊刻事宜。这部书共900卷,目录12卷,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四十六年(1707年)间在扬州诗局刊刻完成。
编纂背景与团队:《全唐诗》的编纂工作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大力支持,编纂团队汇集了当时的一批杰出学者,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态度,完成了这部唐诗总集的编纂工作。
底本与增补:该书以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的《唐诗》为蓝本,同时广泛采集残碑断碣、稗史杂书等资料,拾遗补缺,最终汇聚成一部较为完整的唐诗总集。
刊刻质量:扬州诗局所刊刻的古籍,以其精美的工楷写刻、上等的纸墨工料著称,可与“殿版”相媲美。《全唐诗》的刊刻同样体现了这一高水准,其文字清晰、版式美观,为后世所推崇。
内容丰富:《全唐诗》共收录了唐、五代时期48900余首诗歌,作者达2200余人,涵盖了帝王后妃、宗室诸王、公主宫嫔以及社会各阶层的诗人作品。它不仅收集了著名诗人的集子,还广泛搜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
结构合理: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于首,其次为乐府诗,接着是历朝作者的诗歌,基本按时代先后编排,并附有作者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等内容,结构清晰,便于查阅。
学术价值:《全唐诗》为后世研究唐代文学、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唐代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库。
版本价值:扬州诗局刊刻的《全唐诗》以其精美的印刷质量和严谨的校勘工作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这一版本不仅保留了原书的精髓,还通过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和保存,为更多人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