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转存/下载全站高清资源(历代国画、书法、古籍): |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扫码关注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
夸克网盘 |
发送“KK”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百度网盘 |
发送“BD”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UC网盘 |
发送“UC”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清初宝玺数量和设放地点未制度化,用途、形制不规范,初期有 29 方,到乾隆十一年已达 39 方之多。其中许多宝玺名称与明代皇帝的前十七宝相同或相近,初步形成了清代皇帝的宝玺制度。
但这时的宝玺制度还不尽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宝玺的数量和设放地点尚未制度化;其二,用途不规范,除少数如 “皇帝之宝”有明确使用范围外,大多数宝玺使用没有明确制度规定,文献记载也不详实;其三,玺文篆刻不一,清初宝玺除青玉 “皇帝之宝” 为清文篆书外,其他宝玺皆满汉两文并用,与此前历朝皇帝宝玺皆篆书的制度相悖。
清初皇帝宝玺制度的不完备,与其同时的各种典章制度不完备有密切关系。到了乾隆时期,清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发展到鼎盛时期,为适应统治需要,各种典章制度必然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得以制度化、规范化,皇帝的宝玺制度也是如此。
乾隆十一年,乾隆帝对前代皇帝宝玺重新考证排列,确定二十五方宝玺,并规定了使用范围。
乾隆帝确定宝玺数量为二十五枚,有着深刻的依据。古人以天为阳,以地为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周易》将一、三、五、七、九相加,得天数二十五。乾隆帝希望清王朝也能像周朝那样长久辉煌下去,周朝是历史上皇帝绵延代数最多的朝代,共绵延 25 代,故乾隆帝希望清王朝也能传至二十五世,于是确定宝数为二十五。
乾隆帝考定宝玺数量为二十五枚后,对宝玺进行了全面整理。首先统一篆刻,满汉统用篆体,左为满篆,右为汉篆。对宝玺的质地、印钮进行规范,分别为金、玉、楠檀木,印钮分为交龙、盘龙、蹲龙等几种。
具体而言,二十五宝玺各有其独特的用途。例如,“大清受命之宝” 白玉质,盘龙纽,作 “以章皇序” 之用,表明清王朝受天之命统治中国的合法性;“皇帝奉天之宝” 碧玉质,盘龙纽,作 “以章奉若” 之用,以示皇帝对上天的尊崇和礼敬;“大清嗣天子宝” 金质,交龙纽,作 “以章继绳” 之用,在皇位传承替换的时候使用。
还有两方 “皇帝之宝”,一方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作 “以布诏赦” 之用;另一方栴檀香木质,盘龙纽,作 “以肃法驾” 之用,且是二十五宝中实际使用频率最高的,也是唯一的一方木质宝玺,清帝行围及驻跸圆明园或避暑山庄时,都要以此宝随驾。
“天子之宝” 白玉质,交龙纽,作 “祭祀百神” 之用;“皇帝尊亲之宝” 白玉质,盘龙纽,用于上皇太后徽号及上尊谥、庙号;“皇帝亲亲之宝” 白玉质,交龙纽,作 “以展宗盟” 之用,晋赏亲族,向亲王颁旨时使用。
“皇帝行宝” 碧玉质,蹲龙纽,作 “以颁锡赉” 之用,皇帝对有功之臣进行赏赐颁诏时所用;“皇帝信宝” 白玉质,交龙纽,作 “以征戎伍” 之用,为皇帝凭证之印,调兵征兵时使用。
“天子行宝” 碧玉质,蹲龙纽,作 “以册外蛮” 之用,皇帝公务用印,册封外藩时使用;“天子信宝” 青玉质,交龙纽,作 “以命殊方” 之用,皇帝凭证之印,给远方各国降旨时使用。
“敬天勤民之宝” 白玉质,交龙纽,作 “以饬觐吏” 之用,用于来京朝觐官员降旨时;“制诰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作 “以谕臣僚” 之用,训示敕封五品以上官员时使用。
“敕命之宝” 碧玉质,交龙纽,作 “以钤诰敕” 之用,对六品以下官员发布敕论时使用;“垂训之宝” 碧玉质,交龙纽,作 “以扬国宪” 之用,宣传国家典章制度,颁布向全国庶民宣扬国威、皇帝功德的论旨时使用。
“命德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作 “以奖忠良” 之用,降旨给有德才者之印,用以鼓励忠诚贤良;“钦文之玺” 墨玉质,交龙纽,作 “以重文教” 之用,尊崇文化之印,以重视文化教育。
“表章经史之宝” 碧玉质,交龙纽,作 “以崇古训” 之用,表彰经史之印,以尊崇古籍古训;“巡狩天下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作 “以从省方” 之用,皇帝外出巡察时随身用印。
“讨罪安民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作 “以张征伐” 之用,出征讨伐时使用;“制驭六师之宝” 墨玉质,交龙纽,作 “以整戎行” 之用,统辖全军之印,发布军令时使用。
“敕正万邦之宝” 青玉质,盘龙纽,作 “以诰外国” 之用,对外国使臣回书、对属国回文时使用;“敕正万民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作 “以诰四方” 之用,训示四方百姓之印,诏告四方百姓时使用。
“广运之宝” 墨玉质,交龙纽,作 “以谨封识” 之用,为二十五宝玺最后一方,也是个头最大的,用于皇帝亲笔题写的匾联等处,以重视旌表。
清二十五宝玺的材质丰富多样,有玉、金、檀木。玉的品种包括白玉、青玉、碧玉等。印钮的造型也各具特色,有交龙、盘龙、蹲龙等。白玉质地温润,象征着高贵与纯洁,常用于制作 “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 等宝玺。青玉色泽沉稳,如 “皇帝之宝”(青玉质)、“天子行宝”“巡狩天下之宝” 等宝玺采用青玉材质,给人庄重之感。碧玉则呈现出深邃的绿色,“皇帝奉天之宝”“敕命之宝”“敕正万邦之宝” 等宝玺以碧玉制成,彰显出威严。
金质的 “大清嗣天子宝” 更是凸显了皇位传承的重要性。而檀木材质的 “皇帝之宝”(栴檀香木质)作为二十五宝中唯一的木质宝玺,在使用频率和象征意义上都别具一格。这些不同材质和印钮造型的组合,不仅体现了清王朝对宝玺制作的精湛工艺,也赋予了每一方宝玺独特的象征意义。
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对清二十五宝玺进行了统一篆刻。满汉统用篆体,左为满篆,右为汉篆。这种统一的篆刻方式体现了清朝对满汉文化的融合与重视。二十五宝玺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盝中,一宝一盝。宝盝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美。宝盝置木几上,外罩绣龙纹的黄缎罩,分列于御座之后及两侧。
木质宝盝的制作工艺精湛,不仅起到了保护宝玺的作用,也彰显了皇家的尊贵与威严。绣龙纹的黄缎罩更是增添了宝玺的神秘色彩和庄重感。这种精心的保管方式也反映了清二十五宝玺在清朝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清二十五宝玺分别用于政治、法律、军事、文教、宗室、外交等诸方面,涵盖了国家统治的各个重要领域。
每一方宝玺都代表着特定的权力和职责,从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到统辖全军发布军令,从册封外藩到给远方各国降旨,从祭祀百神到封赠皇族成员徽号等,无一不体现出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体系通过宝玺的使用得以明确彰显,充分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无论是在国内治理还是对外交往中,宝玺都是皇帝行使权力的重要象征,其权威性和重要性不可替代。
自乾隆朝正式确定 “天数” 二十五方宝玺后,它们一直延用到清王朝灭亡。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清二十五宝玺见证了大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历史。从乾隆时期的鼎盛,到后期的逐渐衰落,宝玺始终伴随着王朝的发展历程。在王朝兴盛时,宝玺的使用频繁且庄重,彰显着国家的强大和威严;而在王朝衰落时,宝玺的使用或许也带有一丝无奈和沧桑。
清二十五宝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皇帝宝玺制度的光辉典范,不仅继承了前代宝玺制度的精华,还在乾隆皇帝的精心整理和规范下,形成了独特而完善的体系。它们的存在和使用,为后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