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转存/下载全站高清资源(历代国画、书法、古籍): |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扫码关注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
夸克网盘 |
发送“KK”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百度网盘 |
发送“BD”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UC网盘 |
发送“UC”获取提取码 |
下载 |
一、苏黄初遇,书坛佳话始成
苏轼与黄庭坚的初遇,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划过北宋文学的天空,开启了一段书坛佳话。苏轼在孙觉处看到黄庭坚的诗文,瞬间被其超逸绝尘的文采所吸引,惊叹 “此人如精金美玉…… 何以我称扬为?” 随后,黄庭坚的舅舅李常也不遗余力地推许褒扬外甥的诗文。孙觉与李常和苏轼交情深厚,他们的推荐自然分量十足。而黄庭坚的诗文确实出众,这让苏轼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元丰元年春末夏初,黄庭坚鼓起勇气给苏轼投寄了第一封书信与赠诗,字里行间满是虔诚。苏轼在秋月作答,信中对黄庭坚的才华充满崇敬。从此,两人虽未见面,却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他们在信中交流文学艺术的见解,分享生活的点滴,精神高度契合。
相同的政治生涯、人生经历以及共同的艺术爱好,使他们愈发亲近。在这段尚未谋面的日子里,他们的友谊如同深埋地下的美酒,在时光的酝酿中愈发醇厚。黄庭坚投于苏轼门下,苏轼欣然接受,这不仅是对黄庭坚才华的认可,更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他们的故事,为北宋文学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相见恨晚,情谊历久弥坚
元丰八年,神宗去世、哲宗即位,苏轼在 “乌台诗案” 后得以起用,回到京城。黄庭坚也出任秘书省校书郎,比苏轼更早回到京城。这一年,他们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首次相见。黄庭坚怀着崇敬之情,奉上当时著名的四大名砚之一的洮河石砚作为礼物。苏轼为此写下铭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份礼物的珍视以及对黄庭坚的赞赏。
元祐四年,苏轼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苏黄” 二人再次分别。在这一时期,他们经历了人生中众多的生离死别。苏轼的父母、妻子和小儿子相继离世,黄庭坚的母亲以及提携他的舅舅李常、岳父孙觉也相继辞世。这些打击让他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让他们的情谊在苦难中愈发坚定。
绍圣元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后贬谪至惠州。途中,苏轼与黄庭坚在鄱阳湖相聚了三天时间。这三天,他们感慨着命运的颠沛,倾诉着心中的苦闷与无奈。他们深知,此次分别,或许再无相见之日。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从海南北归途中在常州去世。听闻此消息,黄庭坚悲痛欲绝。此后,他写下了二十多篇诗文追忆苏轼,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知己已逝的感伤。他们的情谊,如同一首永恒的诗篇,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坚。
三、艺术主张,各有千秋风范
(一)苏轼的艺术主张
苏轼提出 “我书造意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充分展现了其艺术主张中对自由创作、不墨守成规的追求。苏轼的书法美学融合了儒家、道家、禅宗等多种思想。儒家的积极入世使他在书法中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与担当;道家崇尚自然的理念让他的书法呈现出随性洒脱、不拘一格的风貌;禅宗的空灵澄澈则赋予其作品一种超越尘世的意境。
苏轼倾向于通过书法进行个人内心的表达,不受传统法则的束缚。他的书法用墨厚重、结体偏扁、个性突出,虽时人多有非议,但他却以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回应,充分表达了对书法风格多样性的肯定和对创新精神的推崇与坚守。
(二)黄庭坚的艺术追求
黄庭坚论书,重学问气节。他认为 “士大夫下笔,须使有数万卷书气象,始无俗态。不然,一楷书吏耳!” 强调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致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他推崇苏轼书法,亦正是因其 “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黄庭坚以 “求拙” 来创新审美风格,在《李致尧乞书书卷后》中他说:“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他通过笔法和字法的创新实现 “自成一家” 的目标。
字法上 “紧缩中宫而扩张四维,使之呈辐射状态”,笔法上 “增加了提按起伏,以战掣的涩劲用笔,写出真力弥满的槎材线条”,字势 “欹侧”。黄庭坚在吸收唐人书艺精华的同时,对 “尚法” 书风发起攻击,认为艺术的生命不在于继承而在于创新,“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在创作中善于打破常规,犯险而制造矛盾,同时又建立起新的平衡,因破而立,相反相成,体现出他深厚的学养和 “尚意” 的审美追求。
四、书法特点,风格迥异独特
(一)苏轼书法特点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以胖为美,用墨过丰,字字丰润。其结字多呈扁平,与欧体字形的修长相反,在《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体现明显。苏轼书法还横轻竖重,明显受到颜体影响,在《归去来兮辞》中有突出表现。此外,苏轼书法笔画舒展,在撇捺的书写上影响了黄庭坚。其作品还轻重错落,字与字之间用笔一轻一重,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如《武昌西山诗帖》。
并且字体大小悬殊,如《寒食帖》中 “哭涂穷” 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还大,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苏轼书法风格看似脱离晋唐风韵,实则传承了晋唐法度。以《寒食帖》为例,此帖被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背后有着苏轼曲折的经历,充满惆怅与苍凉。苏轼因被政敌诬告而遭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在黄州枯燥的生活中,他挥毫泼墨,写下了《寒食帖》。帖中字体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参差错落,情绪起伏跌宕,真正达到 “书为心声”,呈现出沉郁苍凉又旷达的风格。
(二)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书法偏瘦,骨力十足,有 “长枪大戟,雄奇傲岸” 之称。其结构独特,能大开大合又能聚散收放自如。黄庭坚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极为推崇,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在结构上 “紧缩中宫而扩张四维,使之呈辐射状态”,笔法上 “增加了提按起伏,以战掣的涩劲用笔,写出真力弥满的槎材线条”,字势 “欹侧”。
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和朋友,受到了苏轼书法风格的深刻影响。他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向苏轼学习的产物,字形特点和笔法都明显受到苏轼书法的影响,尤其是在撇捺的开张、字形扁阔和字势向右上扬等方面。但黄庭坚又多了参悟,在吸收唐人书艺精华的同时,对 “尚法” 书风发起攻击,认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以禅悟书法,与苏轼相互影响,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五、传承影响,书坛丰碑永铸
苏轼对黄庭坚在文学和书法上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在文学方面,苏轼作为文坛巨匠,其诗词文章的风格和意境对黄庭坚产生了重要的启发。苏轼的豪放洒脱、旷达乐观的文风,让黄庭坚在诗词创作中也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他们相互唱和,交流文学创作的心得,共同推动了北宋文学的发展。
在书法上,苏轼的艺术主张和独特风格为黄庭坚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苏轼强调 “我书造意本无法”,不墨守成规,注重个人内心表达和思想感受,这种创新精神深深地影响了黄庭坚。黄庭坚在学习苏轼书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们的交往引领了宋代书法走向以主观抒情为主导的 “尚意” 观念,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意识。这种 “尚意” 书风强调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书法家内心世界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充满了个性和情感,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法则,而是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创作,为后世书法审美观念的革新和技法的丰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的书法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书法家们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主张。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作品成为了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泛传颂和学习。他们的友谊和艺术传承,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书坛之上,激励着后世书法家们不断追求创新和卓越。